• 一团坚冰+黄昏后 杨知寒作品
  • 一团坚冰+黄昏后 杨知寒作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团坚冰+黄昏后 杨知寒作品

新华正版全新 七天无理由 急速发货

66.99 6.1折 110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知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

ISBN9787544791236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10元

货号1203108693

上书时间2024-04-16

智文星空图书专卖场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一团坚冰》
杨知寒,199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人民文学》《上海文学》《花城》等刊物,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ZUI佳人物奖、萧红青年文学奖。
《黄昏后》
杨知寒,生于1994,作品见《人民文学》《当代》《花城》等,获华语青年作家奖,人民文学新人奖,萧红青年文学奖,丁玲文学奖等。已出版小说集《一团坚冰》。

目录
《一团坚冰》
《黄昏后》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内容摘要
《一团坚冰》
故事是藏人的好地方。九篇东北故事,里面藏着许许多多在人世严寒里行走的人:
    迟敏开枪终结了妹夫的性命,却终结不了两家人数十年的恩怨;
    少女逃学隐身于公交终点站旁的佛寺之中,她既在逃避,也在追求;
    连续更新八年的朋友圈终于中断,瑞贝卡消失于网络,李小瑞消失于人生;
    坐在蓝桥饭店吃着雪衣豆沙的老戏子,等待门帘突然被掀开,等待一出戏再次被唱响……
    人如同一团巨大的坚冰,谁又真的能在里面藏进火种呢?
《黄昏后》
焰火漫天,隔空取暖;给活在暗处的人,应有的尊严本书收录青年作家杨知寒的10个中短篇小说,关注时代浪潮之下许多渺小又独特的个体,选取每个人物的“内心秘密”和“高光时刻”,创造了一个戏谑之下充满厚重感的文学世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东北小城的凡俗日常,又用犀利的目光观察一个个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小人物。在书写这些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时也会留下一丝曙光,残酷处境中仍有温情留存。

主编推荐
《一团坚冰》
▲ 萧红青年文学奖得主、“90后”新锐作家杨知寒全新小说集1994年出生的杨知寒有着丰富的文学经历,从网络文学转场“纯文学”写作并已初露锋芒: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花城》《上海文学》等重量级期刊;获得萧红青年文学奖、豆瓣阅读征文大赛ZUI佳人物奖、“《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等奖项;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和中国城市文学排行榜年度榜单。▲ “东北文艺复兴”浪潮的接力书写,讲述冰天雪地里的人世严寒杨知寒是“东北文艺复兴”浪潮的接力者,看似失序而又自成圆满的底层人事是她着眼之处:隐身佛寺的辍学少女、苦等搭档的落魄戏子、送走老虎的驯兽师、流连网吧的女教师……不同于班宇、双雪涛、郑执,女性身份使她对人物微妙的情感有更加细腻的把握,冰天雪地里每一个超脱世俗的故事,内里都有着人世严寒的顺理成章。▲ 恣意日常的语言,峰回路转的情节,交织成小说版《漠河舞厅》小说语言不事修饰,如流水恣意展开,虽使用东北口语,但不难理解,反倒贴切而日常,自带东北腔调的冷幽默;情节中常有伏笔埋下,待到揭开时颇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语言和情节交织一处,如同小说版《漠河舞厅》,冰雪衰老,尘封入海。▲ 独特封面设计,诠释“人如同一团巨大的坚冰”封面以3D建模的巨大冰块作为主视觉图,呼应书名。“一团坚冰”来自东北常见的冰雕,而冰里藏火的冰雕很难实现,正如同一个个在人世严寒中行走的人很难保有内心的火种。但冰块里留有微光,一片灰败里总有生机在酝酿。特邀新锐设计师谢翔操刀封面设计,封面精选牛皮纸专色印刷,手感精致。
《黄昏后》
* 刻画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
作者笔下的女性,大多不符合社会对女性、对母亲、对女儿的期待,她们张扬恣肆、随心所欲,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亦有着对情感的坚守和对人生命运的独到理解。从跳钢管舞的单身妈妈,未婚先孕、告别原生家庭的女儿,到以一己之力扶持整个家族的电台女领导,勇敢追求夕阳恋情的老年女性……作者在多方面题材的选取和写作手法的尝试上,都体现出了强劲的实力。
* 关注少数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波澜
作者的选材多在暗处,她用真实的细节勾勒出残疾人、同性恋者的生活状态,并把他们的爱与恨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也非常关注互联网时代下老年人、青少年的情感状态,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对于受到压抑、存在一些心理疾病的青年人,作者细腻剖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在小说中给他们一条更有希望的路,创造出“无限可能的未来”。
* 剖析人们面对生与死的态度
    作者并没有避讳关于死亡的故事,反而以更真实的笔触来描写,并生发出对于生存与死亡的思考。小说中看似戏谑的笔调不能掩饰题材的沉重感和厚重感,使小说远远超越了以轻松阅读为主的网络写作的范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