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新华正版全新 七天无理由 急速发货

20.41 4.1折 49.8 全新

库存1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曾祺,汪朗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9411150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1201601733

上书时间2024-04-09

智文星空图书专卖场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有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传人,沈从文的入室弟子。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很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很后一个士大夫。”
汪朗,祖籍江苏高邮。资历媒体人,美食家。汪曾祺长子,其文颇具家学渊源,在谈吃讲古的间隙总咂摸出些微言大义。

目录
老头儿(代序)
辑 四方
口味
家常酒菜
肉食者不鄙
手把羊肉
京城羊肉爆烤涮
切脍
鱼我所欲也
臭鱼掇拾
河豚
河豚记忆
干丝
菌小谱
大白菜畅想
昆明菜
韭菜花
豆汁儿
贴秋膘
过三秋与秋膘
萝卜
故乡的野菜
食豆饮水斋闲笔
第二辑 五味
五味
面之雅俗
故乡的食物
栗子
蚕豆
豆腐
考察臭豆腐
卤煮出身
第三辑 食事
吃食和文学
且说全家福
泡茶馆
葵·薤
食之“是非”
桃花源记
多年父子成兄弟(代跋)

内容摘要
《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精)》是汪曾祺和汪朗合著的散文集,同时收录汪朗多篇未出版的“食之轶事”。内容分为三辑,辑一按地域论述美食,讲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见闻。辑二论述口感独特的美食,借酸甜苦辣咸说尽人生百味。辑三论述美食文化、渊源,忆苦思甜,追古溯今,启发美食之外的人生思考。全书精装四色印刷,特别收录汪曾祺精美书画。汪曾祺把写字、画画、做饭这生活中很平常的事儿,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其中专享的味道和乐趣。汪氏父子隔空对话,娓娓道来生活中那有滋有味的小故事。

精彩内容
老头儿(代序)
    看杂书写杂文之外,老头儿(“老头儿”是家人对汪曾祺的昵称——编者注)还喜欢吃杂食,自称是个杂食动物。他生在高邮,住过昆明、上海、北京,还跑了不少地方,对各地的吃食都很有兴趣,都想品尝一番,特别是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他去内蒙古,专门要试着生吃羊肉。他晚年去云南,就想尝一下傣族的苦肠——牛肠里没有完全消化的青草,傣族人生吃、做调料、蘸肉。当地人怕同去的作家接受不了,只做了一个苦肠加肉蒸丸子,让他觉得很不过瘾。
    老头儿看重的是平民化的杂食,是一般百姓的“吃儿”。他在北京京剧团上班时,经常会跑到附近的小饭馆,吃一碗卤煮火烧,来二两二锅头,觉得挺过瘾。到了外地,也四处踅摸各种杂吃。有一年他和一帮作家到广西桂林,放着宾馆的大菜不享用,非和贾平凹到街头吃小饭馆,最后相中了老友面,好像就是酸笋肉丝面。以后两人一走进小馆子,贾平凹就高叫一声:“两碗老友面!”爸爸对贾平凹印象不错,除了觉得他有才外,还因为两人曾经是“面友”。
    在家里,老头儿也常常做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炒麻豆腐、炒疙瘩皮、羊头羊蹄、热汤面就臭豆腐……全是北京平民吃的玩意儿,上不得大雅之堂。前些年,市面上还没爆肚卖,他就自己买个生牛肚,吭哧吭哧洗上半天,还得把牛肚里外都撕去一层,只留下中间部分,然后自己配制调料。折腾两三个小时,最后满打满算能爆出一笊篱成品,还嚼不烂。他倒是吃得挺来劲,用假牙一个劲儿磨蹭,一边还说:“爆肚就是不能嚼得烂。”有这回事?
    老头儿也会做上几样拿手菜,在朋友中间有点名气。
    一个是煮干丝。这本来是扬州的名菜,但他进行了改良。原来的大煮干丝只用鸡汤,最多俏些冬笋丝、火腿丝,比较清淡。他做的煮干丝还要添加冬菇、干贝、海米、虾籽、鸡丝等提味,煮的时间也更长,还要略加一点儿酱油,因而味道更为醇厚。一次他受作协之托在家中招待聂华苓,做了一道煮干丝,结果客人把碗里的最后一点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让他很是得意。还有一次,熙来家里吃饭,一大碗煮干丝还剩一小半,他就对夫人何孔敬说:“你不吃了吧!”随即把碗抱过来,吃了个底儿朝天。朱伯伯平时很谦和,对夫人也很好,但真碰上合口的东西就不管不顾了。真有意思。
    老头儿常做的还有拌菠菜、冰糖肘子、腐乳肉、汽锅鸡、水煮牛肉、腌笃鲜等,都有相当水平。他做的菜南北杂陈,不拘一格,往往因时而异。一次,台湾女作家陈怡真到北京,指名要吃汪曾祺做的菜,老头儿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时和陈怡真相识,而且得到她不少帮助,自然不能推辞。除了煮干丝、冰糖肘子几样保留节目外,这次他还做了一道烧小萝卜,陈怡真吃了赞不绝口。当时是春天,北京小水萝卜刚上市,正是最好吃的时候,他烧的时候又加入了干贝,味道自然鲜美。到了秋天,市场上刚有鲜玉米卖时,他便会买些回家。别人要挑籽实饱满的,煮着吃出数,他却专拣嫩的买,玉米粒中要有一团白浆才好。买回之后,将玉米粒剥下,与猪肉末、青辣椒同炒,有一股说不出的清香。若是再加上云南的干巴菌,味道更棒,清香中混杂着一股干巴菌独有的异味。这道炒青苞谷本来是昆明的家常菜,但是能在北京吃到的人不多。
    除了“三杂”之外,老头儿肚子里还有不少东西,能画两笔画,能写两笔字,新诗旧词也都能写上两句,还会唱几段昆曲,这里就不多说了。
    老头儿的“三杂”对他的文学创作多有裨益。他住蒲黄榆时,经常到一家小酒馆喝酒,啃兔头,还结识了一帮酒友。后来他把酒馆里的见闻写成了一篇小说《安乐居》,很有味道,还拍成了电视剧。《安乐居》中写了一帮酒友,有木材厂下夜看门的老吕,做过小买卖的老聂,文化馆的“画家”,当过厨子的瘸子,扛过麻包的老王,还有一个久居北京的上海老头。老头儿把每个人都描画得活灵活现。上海老头的话很特别,在地道的上海话中往往掺杂一些北京语汇,甚至用一些北京的歇后语:“那末好!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他把这些北京语汇、歇后语一律上海话化了,北京字眼,上海语音,挺绝。上海老头自带酒菜,一顿酒要跑好几家酒馆,对此还有一个妙喻:“啊!我们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飞格一只鸟(读如‘屌’),格小酒馆,好比地上一棵树。鸟飞在天上,看到树,总要落一落格。”这只鸟喝完酒,收拾好筷子,盖好小饭盒,拎起提包,和其他酒客打个招呼后,飞了。他走后,有的酒客问:“他说什么?喝酒的都是屌?”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发笑。这个老头儿,一肚子坏水。老头儿写小说不怎么会编,一般都是根据真人真事加工出来的。如果没有泡酒馆吃兔头的经历,不可能写出这只“鸟”来。
    老头儿吃兔头还有一个收获。一次酒客们在老头儿不在时聊起老头儿,有一个老者说,别看那个老头儿不言不语,肚子里有货。一看那双手,就是个写文章的。老头儿听说后很得意,向我们显摆了好一阵,同时也惊异于江湖之上确有高人。
    有一篇小说编的成分比较多,就是《金冬心》。冬心先生是扬州八怪重要人物金农的号,老头儿对他很感兴趣。他曾经和我说起过金冬心的捷才:一次某盐商参加宴会,席间行令赋诗,诗句中须带有飞、红二字,盐商没什么文化,居然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皆说不通,弄得盐商很没面子,此时金冬心站出来说,此乃元人咏平山堂的诗句,并随口吟出全诗:“廿四桥头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为盐商解了围。而这首诗其实是金农自撰的。事后,盐商送了金冬心一大笔钱。我听了之后觉得这个金冬心确实不一般,有“夕阳返照桃花渡”做铺垫,“柳絮飞来片片红”不但通,而且很有画面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