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史

新华正版全新 七天无理由 急速发货

12.85 3.2折 39.8 全新

库存31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80093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1203008351

上书时间2024-03-30

智文星空图书专卖场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一部历史教科书,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本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
全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其内容之丰富,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见解之独到,为同类书所不及。

商品简介

选题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一部历史教科书,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本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另外,书中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学习、研讨历史等学问指示了方向。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目录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二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四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伲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成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成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一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一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

内容摘要
选题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一部历史教科书,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本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另外,书中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学习、研讨历史等学问指示了方向。

精彩内容
 第一章汉族的由来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最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
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
个国家最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最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国家最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两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他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桌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最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
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
还是从他处迁来,人“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最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最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这两种证
据,似乎都还谨严的。
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人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得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
然则昆仑究在何处呢?《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
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日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
《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