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123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云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5

上书时间2024-03-18

草原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云 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3-06
  • 版次 1
  • ISBN 9787101090772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8页
  • 字数 200千字
【内容简介】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续书研究》除了从创作论的角度关注红楼诸续的艺术构思及其风格个性,努力探索续书与原著、续书与续书之间多层次的对话关系,尤其注重对清代《红楼梦》诸续书续写策略的研究,试图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探寻并总结诸续书的接续要求、接续起点、接续逻辑及接续方式,并注意引入叙事学的理论与方法,力争超越情节、人物、语言的小说批评模式,进而在续书研究的学理层面上有所突破。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续书研究》对清代有关《红楼梦》的具有代表性的改写和仿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尤其是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梦红楼梦》和《一层楼》,它们与诸续书一样,也是《红楼梦》无与伦比的召唤作用下的产物,而且与诸续书形成了特殊的关联与对照。而对非小说形式的《红楼梦》续书改编,《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续书研究》也作了特别的关注,讨论的重点是以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为代表的红楼戏、《黛玉返魂》为代表的弹词开篇和《宝钗产玉》为代表的子弟书。相信这样的讨论对我们全方位地认识清代《红楼梦》及其续书的传播、了解民间对《红楼梦》及诸续的接受会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简介】
  张云,1964年生,安徽淮南人。1982年考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今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毕业留校,1998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班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编审,《红褛梦学刊》编辑部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红楼梦》及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编著有《曹操兵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谐趣小品精华评析》(解放军出版社,2003)、《名家图说妙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在《文艺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河北学刊》、《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清代《红楼梦》续书的历史与研究概况

第一节 阅读《红楼梦》

第二节 续写《红楼梦》的历史

第三节 清代《红楼梦》续书概况

第四节 清代《红楼梦》续书的传播

第五节 关于清代《红楼梦》续书的研究:历史、方法与得失

 

第二章 平心看续书:非经典阅读与清代《红楼梦》续书的价值重估

第一节 清代《红楼梦》续书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清代《红楼梦》续书作者的理念与追求

第三节 清代《红楼梦》续书的非经典阅读:态度与方法

第四节 重新续红有无必要与可能

 

第三章 补天花样亦翻新:清代《红楼梦》续书的续写策略

第一节 关于后四十回

第二节 后四十回与其他续书

第三节 接续要求:接得上,展得开,收得圆

第四节 接续逻辑:正接,反接,非接,非反接

第五节 接续方式: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处理,全书的束结

第六节 接续起点:对前书叙事时空的选择

第七节 续书在总体上就是一个收结

 

第四章 清代《红楼梦》续书及仿作解读

第一节 《后红楼梦》:第一部红楼续书

第二节 《红楼复梦》:另立格局的百回巨制

第三节 《绮楼重梦》:肉欲书写和男性中心

第四节 《红楼梦影》:女性作者的诗性续书

第五节 《新石头记》:旧瓶装新酒

第六节 《梦红楼梦》:蒙文新编

第七节 《一层楼》:因袭加再创的仿作

 

第五章 清代《红楼梦》续书的改编

第一节 红楼戏对程高本后四十回的认同

第二节 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合二书而成

第三节 弹词开篇和子弟书对《红楼梦》续书的认同

 

附录一 清末民初关涉《红楼梦》之小说要述

附录二 晚清经学与“红学”——“红学”得名的社会语境分析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