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各书房】忏悔录(让·雅克·卢梭)全译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雅各书房】忏悔录(让·雅克·卢梭)全译本

17.5 5.0折 35 八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让·雅克·卢梭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72619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精装

定价35元

上书时间2017-08-20

雅各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作  者:(法)让·雅克·卢梭
出 版 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01.01
版  次: 1
印刷时间: 2015.12.01
印  次: 3
页  数: 717
开  本: 16K
包  装: 精装
正文语种: 中文简体字
I S B N : 9787536072619
重 量 约: 0.90公斤
定  价: ¥35.00

温馨提示:书的大小、页数、内容、品相、纸质、出版时间、封面颜色等都以实物为准。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品相和纸张可能产生缺陷,敬请谅解!
内容简介                                                               

卢梭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小说的问世,开拓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欧洲思想和文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坚持自然神论,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礼会观上,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其著名作品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目录                                                                  

试读                                                                  

序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无数的自传作品,但真正成为文学名著的却寥若晨星,这里提供给读者的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卢梭撰写的自传体散文《忏悔录》,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中的一部。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启蒙运动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人物。卢梭的高祖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1712年6月28日,卢梭诞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生而丧母,但在父亲的鼓励下,从小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名人传记。10岁那年,被送到朗贝尔西尔牧师家,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至15岁期间,他在一个暴虐的雕刻师店铺当学徒,遭受颇多磨难。两年后,他弃职离乡,改信天主教,为德-华伦夫人所收留。他后来几次出走,来到法国,开始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1729年,因不愿当奴仆,返回夫人处。1732年后,他有过一段较为平静的日子,有机会系统学习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并接受伏尔泰的哲学思想。
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经人推荐,向法兰西科学院宣读《音乐新符号建议书》而获证书。1743年,充任德·蒙泰居伯爵秘书,伯爵到威尼斯当大使时,他随同前往,但不到一年就与德·蒙泰居闹翻返回巴黎。1749年,应阿朗贝尔之约,撰写《百科全书》中音乐条目,并计划参加第戎学院组织的论文竞赛。1750年,他的《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获第戎学院奖赏,蜚声法国。1752年10月,喜剧《乡村卜师》在枫丹白露宫法王路易十五驾前演出,获极大成功。国王要召见他,他却没有前往。1754年,他重新皈依加尔文教派,恢复日内瓦公民身份。1755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他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应征,虽未中选,但论文的发表为他确立了声誉。
1756到1762年间,卢梭隐居巴黎近郊蒙莫朗西森林附近。此间他发表了《致阿朗贝尔论戏剧的信》(1758),并开始撰写《朱莉》(或名(《新爱洛依丝》)。1761年,《新爱洛依丝》在巴黎出版,获巨大成功,接着,《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先后出版。
《新爱洛依丝》是一部著名书信体小说,描述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和贵族学生朱莉小姐的不幸爱情。这对情人的故事跟中世纪法国哲学家阿贝拉尔与学生爱洛依丝相爱情节相似,故取名“新爱洛依丝”。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朱莉父亲是个有着浓厚封建等级偏见的贵族,他顽固地反对将女儿嫁给出身第三等级的家庭教师圣·普乐,而强迫她与贵族德·沃尔马结婚。圣·普乐是个品学兼优、才貌双全的知识分子,他不承认封建道德和等级观念,视恋爱为基本人权。他向朱莉证明,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具有“美德的品格”。卢梭尖锐地指出,像圣·普乐这样各方面都比周围人优秀的青年,应该得到朱莉的爱情,而那个社会则只承认“高贵”的血统和贵族头衔,是多么地不合理!朱莉虽较多受阶级出身和地位束缚,内心矛盾重重,但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也终于接受了圣·普乐的爱情。作品还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人的自然情感,特别是男女青年爱情过程中自由奔放的激情。作者指出,“真诚的爱情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结合,是最高尚的爱,而这种高尚、纯真、自然的情感是无法压制的。法国大革命以前,人们渴望情感解放和个性自由发展,卢梭通过圣·普乐和朱莉的纯真情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民的愿望。同时,小说还通过圣·普乐在巴黎的见闻,以及华莱山区人民淳朴道德风貌与贵族的恶习的对比,进一步指出,所谓的贵族文明、道德和习俗,实质是对自然人性的摧残。小说对现实的批判超越了爱情问题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小说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瑞士阿尔卑斯山麓壮丽的湖光山色,抒发了人对大自然的感受,这一手法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有争论性的著作,批判了强者自有特权的意识,指出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约定的“民约”才能成为一切合法权利的基础。他的这一思想成为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纲领,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也体现了这一精神。
《爱弥儿》是一部表达作家教育思想的哲理小说。书中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再进入社会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作者认为,教育要“顺乎天性”,避免社会的偏见和恶习。
《爱弥儿》一书出版不久,卢梭受到巴黎(索尔邦)大学批评,作品遭国会查禁,被警察没收。听到当局正在下令逮捕他的谣传,他立刻逃往瑞士。后得知日内瓦也在查封《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他只得再次逃亡。他先躲在普鲁士讷沙泰尔公国的莫蒂埃,1765年,被逐出该地,去了比埃纳湖中的圣·皮埃尔岛,管辖该岛的伯尔尼政府又命令他离境。后因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他有机会去了英国。可不久他又与休谟发生争吵,只得化名回到法国,从此行踪不定,直至1770年,才重返巴黎。流亡期间,他发表了多年编成的《音乐辞典》,写出了《山中来信》(1764),与此同时,因感到有必要为自己辩护,着手撰写《忏悔录》。接着,他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想》(1782)、《对话录:让·雅克评论卢梭》(1789)相继完成。
卢梭年轻时体弱,晚年衰老多病,生活困难,于1778年7月2日凄凉离开人世,葬于杨树岛。1794年,法国大革命五年后,遗骸迁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下层,一生困顿,有着鲜明的反封建意识:谴责封建私有制,反对暴力和不平等,提倡“天赋人权”,主张国家应以社会契约为支柱形成民主政权。这一学说成了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他赞扬人类的原始状态,强调抒写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情,认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心胸开阔,精神爽朗,忘却世俗的纷扰,这就是他的“返回自然”的口号。在文学创作上,他虽然认为艺术会败坏风俗,剧场是伤风败俗的场所,但他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使作品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开一代文风,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常说来,自传都出于作者的晚年,《忏悔录》也不例外,它是卢梭1781年至1788年间写成的作品。与别人不同的是,撰写自传的时候,作者大都是在功成名就以后,春风得意之时,而卢梭的晚年却是凄凉和悲惨的。《忏悔录》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是作者在残酷迫害和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生存进行辩护所写成的一部自传。
《忏悔录》共分两部。在第一部中,作者用清新隽永的笔调描绘了瑞士和萨瓦地区的绮丽风光和他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种种温馨生活,以及1740年他与德·华伦夫人的彻底决裂。这构成了他流浪生活的主旋律。第二部写他怎样试图靠音乐的新发明“掀起一场革命”,“发一笔大财”,但却化为乌有,还写到他来到巴黎以后与社会名流的结识以及着手创作《爱弥儿》、《新爱洛依丝》时所遇到的不幸和自己患上受迫害狂想症等。这部分充满着作者抑郁难平的辩解气息,而作者竭力为自己辩白开脱的主要是两件事:弃子及与朋友的裂痕。作品写到作者动身前往英国前,以后的心情,读者只能在其续篇《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窥见。
《忏悔录》首先是对平民形象的描写。作为钟表匠的儿子,卢梭是一个从下层人民中走进了法国思想界的思想家。我们知道,18世纪启蒙思想家都有明确的平民意识,但在法国四大启蒙思想家中,卢梭的平民意识最为鲜明。这显然跟他们的出身和生活状况有着一定的关系。孟德斯鸠有自己的庄园,伏尔泰家有万贯之财,狄德罗出身于富裕家庭,只有卢梭,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平民。卢梭当过学徒,做过仆人、伙计、随从,也曾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他是自学成才的音乐教师、秘书和职业作家。因为有这些切身的体验,比起其他的启蒙思想家来,卢梭更能具体而精确地了解这个阶层的情绪、愿望和精神状态,他的思想也就更具有鲜明的市民意识和更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在卢梭之前,法国文学中并非没有平民形象,如勒·萨热的《吉尔·布拉斯》中的布拉斯就是一个。而在卢梭之后,文学作品中的平民人物往往只是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并不重要的部分,且大都限于描写他们的外部形象,内心世界则很少涉及。卢梭则不同,他在《忏悔录》中所注重的不是这些平民的外部形象,而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品质,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愿望与追求等。而且,在他笔下,这些人物都富有聪明才智,有着可赞叹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趣味。卢梭笔下的农民是朴实的,小店主忠厚而富有同情心,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内不仅人格高尚,且有才干和广博的学识,民乐师勒·马特是个“善良的小伙子”,少年时期的流浪汉朋友巴克勒非常“聪明”,可怜的女仆马里翁“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总之,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这些看似平凡、普普通通的人物,在卢梭的笔下却发散出了“高贵者”所没有的清新气息和高尚品格。
其实,卢梭在《忏悔录》中所描写的这些充满淳朴自然、朝气蓬勃的平民形象在思想发展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既代表了下层人民的力量和光辉,同时又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是18世纪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
卢梭对平民形象的描写是与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鞭挞分不开的。卢梭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同平民思想家完全敌对的社会。从他撰写《忏悔录》开始至完成这段时期内,正是法国封建专制主义最后的挣扎时期。但是,几百年的法国封建统治虽已走到穷途末路,统治者对新兴思想的控制和迫害却更加变本加厉。在专制主义淫威下,即便是统治者内部的改良主义尝试,也为他们所不容,更何况像卢梭这样一个有着鲜明民主思想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来自民间,曾拒绝国王接见、拒绝接受年金,还指责贵族后裔不道德,揭露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直言教会人物是厚颜无耻的伪君子,不加掩饰地说贵妇人轻浮和寡廉鲜耻。我们已在卢梭的论文和小说中看到他鲜明的反封建意识和勇气,看到他对平等、自由的歌颂,在《忏悔录》里,这一意识和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忏悔录》还体现了卢梭的平民自信和骄傲,这主要是通过他对自我形象的描绘来加以表达的。尽管卢梭受到了种种责难、攻击和诽谤,但是他深信,无论在道德情操和知识水准上,他远比那些穿着华丽的贵族和“廷臣”要强得多。他坦然地宣布,自已虽然出身“低贱”、贫寒,但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他喜欢淳朴自然的生活,一直保持着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的精神和节操,并骄傲地视之为最可宝贵的财富。他告诉读者,他从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开朗”、“多情”的心,他懂得“友情”,没有上流社会中那样的野心和虚荣,而且,他一直以此为“自豪”。他说自己热爱知识,学习勤奋,有着令人敬佩和“难以置信的毅力”。他对读书有着“罕有的兴趣”,无论是在学徒时期,还是流浪生活中,甚至疾病缠身之时,他都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未中断。他博览群书,从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到当代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到数学、天文、地理,他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对法国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也正由于此,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思想家、文化巨人。
《忏悔录》的一个特点是真诚。按作者的说法,他写这部作品的动机是“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作品以一种心理分析和自我解剖的方式,真诚、坦率地对自己加以描写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在赞扬自己善良本性和所受历史名人影响的同时,也无情地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但他指出,这一缺点并不是与生俱来,更非本性,乃是万恶的社会扭曲所致。在《忏悔录》的另一个稿本中,卢梭曾批评以往撰写自传人物的不诚实。他指出,这些人总喜欢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名为自述,实为自赞,往往把自己写成‘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实际上的那样”’。16世纪法国大散文家蒙田的《随感集》就有这样的弊病。为此,卢俊提出了一个哲理名言:“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中,他坦率地讲述了自己的全部生活、思想感情和人品,既不隐瞒坏事,也不增添任何好事,大胆、赤裸裸地把自己见不得人的隐私公之于众,甚至承认自己也有过卑劣下流的念头和行径。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有可憎的缺点”,又把它公开披露出来,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卢梭第一个做到了这一点。卢梭承认自己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沉重地忏悔在一次偷窃后嫁罪于女仆马里翁,造成她的不幸,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马特,真诚地袒露了为了混一口饭竟背叛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天主教等等。
卢梭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真实地捧出一个活生生而复杂的个人,同时也是为了体现他的“人性本善”的哲理思想。卢梭把人类分为“文明人”和“原始人”,并把初民的原始淳朴当做人类美好的黄金时代,而正是文明社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虚伪、冷酷和不平等,并产生罪恶。他说,人本性中本来包括着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等。所有这些人身上原始的本能的要求都是正常、自然的,而且,比之那些经过矫饰的文明化的习性更为正常合理。他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善良的本性,充满着柔情的家庭环境,以及古代伟人对他的影响。他说,自己本来是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在他的宗教、故乡、家庭和朋友间,在他所喜爱的工作中,在他称心如意的交际中平静、安逸地度过一生的,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但污浊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的不平等,使自己受到了沾染。他说,自己为什么会从崇高的英雄主义者堕落为卑鄙的市井无赖呢?就是因为遇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强者”的“暴虐专横”,“摧残”他那“温柔多情”、“天真活泼”的性格,并使他“染上”了撒谎、怠惰、偷窃等的“恶习”。他说,如果社会平等,人们的希望能得到满足,为什么还去偷窃?既然作恶的“强者”逍遥法外,无辜的“弱者”遭殃,又怎能制止偷窃呢?实际上,所谓“强者”对“弱者”的惩罚,其作用是更加激起“弱者”的反抗。他以自己为例加以说明,说自己因小偷小摸经常受到挨打,渐渐地反而产生了对挨打不在乎,甚至挨打能“抵消偷窃罪行”和有继续偷窃权利的感觉。同样,金钱对他的腐蚀也是如此。他告诉读者,他本来也并不十分看重金钱,但是,金钱的作用使他不得不把金钱看做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产生了“害怕囊空如洗”和占有它的一些不良念头。从他的自我批评和忏悔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那些所谓“强者”的谴责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
卢梭在《忏悔录》中所表现的思想,在18世纪是非常具有革命意义的。他以宗教世界观为对立面,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学对人的精神统治和束缚,无疑这一思想跟整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一脉相承,但他比之16和17世纪的人道主义思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卢梭在思想上的贡献就在于,他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要求,为推翻已经过时的封建统治斗争提供了最响亮、最打动人心的口号。这也就是在日后的法国大革命中,卢梭被民主派、激进派等奉为精神导师的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许光华
2014年11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