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忏悔录(卢梭)
  • 忏悔录(卢梭)
  • 忏悔录(卢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忏悔录(卢梭)

20.9 5.0折 41.8 八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卢梭著,管筱明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873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精装

定价41.8元

上书时间2017-03-23

雅各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作  者: (法)卢梭著,管筱明译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6.01.01
版  次: 1
印刷时间: 2016.01.01
印  次: 1
页  数: 548
开  本: 16K
包  装: 精装
正文语种: 中文简体字
纸  质: 以实物为准
品  相: 以实物为准
内  容: 以实物为准
I S B N : 9787100118873
重 量 约: 0.73公斤
定  价: ¥41.80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品相和纸张可能产生缺陷,敬请谅解!
内容简介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家名译《忏悔录》是新课标必读丛书。《忏悔录》其实就是回忆录。在作品里,卢梭把自己做过的事情,不论好坏善恶,都坦率地写出来,交给读者评判,就像在教堂忏悔一样,所以取用此名。纵观全书,卢梭袒露心扉,对自己严加剖析,到了让人惊愕的地步。他不仅写出了艰难求生、刻苦自学,终于有所成就的经历,也写出了一生所做的不足与外人道的坏事、丑事。正因为具有这种惊人的真实性,《忏悔录》才成为震撼人心的文学名著,成为回忆录这种文学样式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                                                               

 卢梭 (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下卷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作者故事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读书笔记
论《忏悔录》中的自省精神
主要人物关系
品读思考

试读                                                                  

作者的话
这是当今,也可能是将来唯一存在的按照本来面目,极为真实地描绘出来的人像。不管你是谁,不管是我的命运还是我的信任使你成为本书的裁判人,我都以我的苦难,以你的柔心,并以人类的名义,恳求你不要销毁一部独一无二的有用著作,因为它可以充作显然处在初创阶段的对人的研究的第一份对照材料,同时恳求你不要为了我的身后之名,来毁掉这部忠实记述我的性格,未被敌人歪曲的作品。总之,就算你是我不共戴天的敌人,也不要对我的尸骨抱有敌意,更不要把无情的偏执带到你我身后。这样,你至少有一次显得高尚:因为你本可以凶狠地施加报复(如果迫害一个从未干或打算干坏事的人可算报复的话),但你却善良地捐弃了前嫌
上卷
一章
导读:年逾半百的卢梭,做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真实面目袒露在我们面前。他从出生、学习直至涉世之初的工作充满了传奇与矛盾。他获得了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甜蜜,亦品尝到了这甜蜜中滋生的艰辛与酸涩……
我打算做一件从无先例,将来也无后人仿效的事情。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毫不掩饰地展现在同胞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我只展现我一人。我洞悉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与我见到的芸芸众生迥然不同。我甚至大胆地认为,我与任何在世的人都不一样。即使不比他们好,至少也与他们有区别。大自然造就我之后,把模子打碎了。这样写是对是错,只有读完本书才能评论。
末日审判的号角,爱什么时候吹响就什么时候吹响好了,我将手持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大声说:“这就是我这个人!就是我的作为!就是我的思想!无论善恶,我都同样坦率地说出来。是好是坏,我不做半分增减。即使我在某些地方作了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可能是填补记性不好留下的空白。我知道会是真实的东西,我可能当作真实加以述说,但明知是虚假的事,我决不会硬说是真的。卑鄙丑恶也好,仁慈善良也好,高尚厚道也好,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天主啊,我把内心毫无掩饰地袒露出来。请把众人召到我面前,让他们听我忏悔,为我的丑事叹息,为我的恶行脸红。然后,让他们在你的宝座脚下,以同样的真诚袒露内心,看有没有人敢对你说:‘我比那家伙好。’”
我于1712年出生于日内瓦城。父亲是公民伊萨克·卢梭。母亲是女公民苏雅娜·贝尔纳。祖上留下的财产十分菲薄,叫十五个子女一分,父亲到手的就微乎其微了。父亲养家糊口,全靠钟表匠手艺。干这行他是能工巧匠。母亲是贝尔纳牧师的女儿(事实上,卢梭的母亲是个钟表匠的女儿,九岁时父亲死了,才托给当牧师的叔父抚养),家境比父亲要好,而且聪明漂亮,父亲娶她费了一番功夫。他们是青梅竹马,从小便萌发了爱情。还在八九岁时,他们就每晚去逛马路,到十岁就更加难舍难分了。耳鬓厮磨生出的感情,由于心心相印,情投意合而更加缠绵。两人生来多情敏感,时候一到,就在对方心里发现同样的感情,或更确切地说,情窦初开的时刻在等待他们,谁头一个敞开心扉,另一个马上就会把自己的心投进去。尽管命运似乎阻碍他们恋爱,他们却偏偏爱得更为热烈。小伙子得不到恋人,十分痛苦。女友劝他出门走走,好把她忘却。可是他动了身,结果却适得其反,归来时爱得更加狂热。他发现心爱的女人依然钟情自己,并且忠贞不渝。经过这番周折,他们还没有分手,便只有终身相爱了。于是他们海誓山盟,得到了上天的俯允(敬辞,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我舅舅加勃里埃·贝尔纳爱上了我的一个姑姑。姑姑答应他的条件是要我母亲嫁给我父亲。于是一切都由爱情安排妥当,两对亲人在同一天举行婚礼(事实上,卢梭的父母于1704年结婚,他姑姑于1699年嫁人)。舅舅成了我的姑父,他们的孩子成了我双重的表亲。一年后,两家都生了一个孩子,然后各奔前程。
贝尔纳舅舅是工程师。他去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给欧仁亲王效力。后来在贝尔格莱德围城战立下战功。父亲在我唯一的哥哥出生后,应聘去了君士坦丁堡,当宫廷钟表匠。父亲离家期间,母亲的美貌、聪明和才华引来许多男人大献殷勤。法国公使克洛苏尔先生便是最热烈的一个。他当年的感情想必非常强烈,因为三十年后,我发现他谈起我母亲时依然十分动情。母亲十分贞洁,顶住了这些诱惑。她很爱父亲,就催他快回。于是父亲扔下一切赶回家来。我就是父亲这次回家造成的苦果。十个月后,孱弱多病的我出生了。母亲却为此送了性命,这是我一生中的头一个不幸。
我不清楚父亲是怎样禁受住丧妻的打击的,但我知道他一辈子都在为此悲伤。他认为在我身上看到了母亲的影子,但又念念不忘是我让母亲送的命。因此亲吻我的时候,我总在他的叹息中,在他痉挛的拥抱中,感到夹杂着辛酸遗恨的父爱。正因为如此,他的爱才更加温柔。每次他对我说:“让雅克,聊聊你母亲吧。”我便说:“好吧,爸爸,我们又要哭一场了。”话音刚落,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他哽咽着说:“唉!把她还给我吧。安慰安慰我,我想她想得好苦啊!她走了,我的心里空落落的,快给我填满吧!你要光是我儿子,我会这样疼爱你吗?”母亲逝世四十年(应是三十五年后,因为卢梭的父亲死于1747年)后,父亲死在后妻怀里,可是嘴里一直念着前妻的名字,心里一直装着前妻的声音相貌。
把我造出来的就是这两个人。他们种种天赋的品质,传给我的,只是一颗敏感多情的心。这颗心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却给我造成种种不幸。
我生下来几乎是死的。养不养得活,家人并不抱希望。我生下来带着一个病根,年岁愈大,病势愈重。虽然有时稍稍轻缓一点,但那是为了让我以另一种方式遭受更残酷的折磨。我有一个姑姑,那时还是个慈心柔肠的姑娘,经过一番细心护理,终于把我救活了。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她还健在,有八十岁了,还在照料丈夫。丈夫虽比她年轻,但因酗酒伤了身体。亲爱的姑姑,你把我救活我不怨你,可你在我初生之日给予的细心照料,我却不能在你有生之年予以回报,因此我很歉疚。我的保姆雅克琳娜还健在。我出生时她分开我的眼皮,说不定我死后还得由她来给我合上眼皮。
我是先感觉后思考。这本是人的共同之处,可是我的感受却比别人深。我不清楚五六岁以前干了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学会读书识字的,只记得最早读过哪些书,受到了它们什么影响: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有了自我意识,并且再也没有中断。母亲留下一些小说。吃过晚饭,我和父亲就开始读小说。起初,父亲只是想用一些有趣的书来教我阅读,但不久我们就来了兴趣;它是那样浓烈,使得我们手不释卷,轮流朗读,常常通宵达旦,乐此不疲。我们只要拿起一本书,不把它读完是不会放下的。有几次,读到东方既白,父亲听到燕子在窗外呢喃,不好意思地说:“睡觉去吧。我比你更像个孩子哩!”
没过多久,这种危险的办法就不仅让我能够轻轻松松地阅读书籍,理解作品,而且还使我获得了同龄人罕有的对爱情的了解。我熟悉了各种感情,但我对它们却毫无概念。我甚至没有想到它们,但我却感受到了它们。我那时还没有理智,不能正确对待接二连三体验到的混乱情愫,更谈不上改变它们,但它们却让我养成了另外一种个性,使我对人类生出一些荒诞看法,以后的人生经验与反思都未能让我改变。
·0

到了1719年夏末,那些小说读完了。当年冬天又换了别的来读。母亲的藏书读完了,我们就拿外祖父的书来读。所幸那里面有不少好书;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因为那是一位牧师的藏书。照当时风尚,牧师往往既是饱学之士,又是趣味不俗的才子。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史》、博絮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克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拉勃吕耶的著作、封德奈尔的《宇宙万像解说》和《死者对话录》,还有莫里哀的几个剧本,便一齐搬到父亲的工作间里来了。父亲干活的时候,我就读书给他听。我对那些书有一种少见的兴趣,在我那个年纪有那种兴趣的,恐怕也只有我一人。我最喜欢普鲁塔克,把他的作品读了一遍又一遍。这种乐趣总算稍稍治愈了我迷恋小说的毛病。不久,我喜欢阿热西拉斯、布鲁图斯、阿利斯提德这些《名人传》里的人物,便胜过了喜欢奥隆达特、阿塔迈纳和珠巴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了。读了那些有趣的书,我和父亲作了一些交谈,由此形成了自由主义和共和的思想;桀骜不驯,狂妄自傲,不受束缚,不服奴役的性格也得以形成;我一生中稍稍遇到逆境,这种性格便使我苦恼。我不断想着罗马与雅典,简直可以说生活在罗马和希腊的伟人之中。再加上我生来就是一个共和国的公民,父亲又是个忠心的爱国者,我便发狂地学他的样。我以为自己是希腊人或罗马人,是所读传记中的人物。读到描写那些人物忠心耿耿,英勇无畏的地方,我深受感动,眼睛就变得格外有神,声音也变得格外洪亮。有一天,在饭桌上讲起塞沃拉(古罗马青年,夜间刺杀入侵者的国王,错杀他人,因此后悔,把手置于火上烧灼,以此来惩罚自己)的壮烈事迹,竟把手伸到火盆上来表现他的行为,把大家吓坏了。
我有一个哥哥,比我大七岁,当时在跟父亲学手艺。家里人对我极为疼爱,对他就少了些关心,这种厚此薄彼我并不赞成。他的教育因此受了影响,年纪轻轻就学起放荡来了。后来把他送到别的师傅那里去学艺,他仍像在家里一样经常跑出去鬼混。我几乎见不到他,勉强能见上一两面;但我确实喜欢他,他也喜欢我;一个顽劣儿童能把一件事物喜欢到什么程度,他喜欢我也就到了什么程度。记得有一次,父亲发火了,狠狠地打他,我急忙冲过去,紧紧抱住他,用身子掩护他,替他挨打。我抱着他死不松手,父亲只好饶了他;也许是因为我又哭又叫,父亲心软了,也许是他不愿意让我替哥哥受罚。后来哥哥变得更坏了,终于离家出走,一去无踪。过了一些时候,家里人才听说他在德国。他一封信也不给家里写。从那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他的下落。这样一来,我就成为独子了。
这个可怜的孩子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弟弟可就不同了。即便是国王的儿女,受到的关爱和呵护,也不会超过幼年的我。我那时是周围人疼爱的对象。大家疼我,却不宠我,这倒是少见的事。直到我离家为止,家人从不让我单独上街,和其他孩子一起追跑嬉闹,也从不压制或者迁就我的怪脾气。有人说那怪脾气是天生的,其实是教育的结果。我有我那个年龄的缺点:饶舌,馋嘴,有时还撒谎。我会偷果子、糖果和别的食物,但我不会干坏事,搞破坏,给别人添麻烦,折磨可怜的小动物,用这些行为来取乐。不过我记得有一次,邻居克洛特太太上教堂听布道,我就在她家锅里撒了一泡尿。说实话,至今想起这件事,我还觉得好笑,因为克洛特太太虽然是个善良女人,却是我一辈子见过的最唠叨的老太婆。我幼年干的坏事,实实在在的,也就是这些。
我见到的都是和气善良的人,周围又都是最优秀的人物,我又怎么可能变坏呢?说实话,父亲、姑姑、奶妈、亲戚朋友、邻居,总之,周围所有的人对我并不迁就,不过他们爱我,我也同样爱他们。既然他们从不激发,也不拂逆我的意愿,我也就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意愿。我可以发誓,在受到老师管教以前,我从不知道什么叫任性。除了在父亲身边读书写字,或者奶妈带着散步,别的时间,我总是跟姑姑在一起,在她身边坐着或站着,看她绣花,听她唱歌,心里乐融融的。姑姑生性活泼,温柔秀丽,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那样深刻,以至于她的神情、目光和姿态,至今仍历历在目。她说的那些温存话,我至今仍然记得。她那时穿的衣服,梳的发式,我还说得出来,连她依当时流行的式样,在两鬓上卷起的两个黑发小鬟也没有忘记。
我认为,我对音乐的爱好,或更确切地说,对音乐的激情,是受了姑姑的影响。当然,我的音乐才华得到发展是很久以后的事。她会唱很多美妙的歌曲,声音细细柔柔的,十分动听。这个出色的姑娘心境开朗,感染他人,把她自己和周围人的苦闷忧伤赶得远远的。她的歌声对我的吸引力是那样大,以至于我不仅记得她唱过的一些歌曲,甚至在我的记忆力已经衰退的今天,有些童年就已经完全忘却的歌曲,随着年岁增长,又从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带来难以形容的魅力。谁想象得到,我这样一个饱经忧患,饱尝痛苦的老家伙,说话都颠三倒四,在扯着颤颤巍巍、吱吱嘎嘎的破嗓子哼那些小调的时候,有时也会无意发现,自己竟像孩子似的哭泣起来了呢?特别是有一支歌,曲子我完全记得,可是第二段歌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不过依稀记得韵脚。这支歌的开头几句和记得起来的其余几句是这样的:
迪尔西!我不敢
去小榆树下,
听你吹牧笛;
因为村子里,
已经传说起
……
一个牧童,
……一腔情意;
不怕危险……
玫瑰花下面
总有着刺蒺。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