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978780554903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51 4.5折 6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大兴

出版社文津

ISBN9787805549033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232151

上书时间2024-12-1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翌年公派留学日本,后又留学美国并定居。著有《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等。

目录
那不曾熄灭的烛光
从钱锺书评价说起
抚琴弦断上西楼
春草忆王孙——怀念瞿同祖先生
被遗忘的学长——寻找杨联陞
风云丙午最无情——读傅雷
梨花庭院冷侵衣——搜索陈焜
时间的本相
关于《浮想录》的浮想
大木仓胡同树影依然——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历史的温度
历史的容颜
多少沧桑入画图
批判与宽容
《昨日的世界》与茨威格之死
重来回首已三生
萧条异代不同时
一骑独行何处去?
不逍遥又怎能归去?
矫情任性与贵族精神
闲暇文化的境界
“美丽心灵”与“性情中人”
儒家世俗化与市民文学的勃兴
家国情怀与历史诠释
三百六十五里路
遥远的哈瓦那?

内容摘要
《影子,是光明的产儿》是著名史学家李新先生之子李大兴的回忆性散文集。李大兴先生在本书中主要回忆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工作后的一些见闻与经历,以及童年时代与瞿同祖、张遵骝、钱锺书夫妇、林庚、王宪钧、王小波等人的交往,其中穿插不少大师们的逸闻趣事。通过追忆这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难忘的书,再现那些难忘的生活。个人史与社会史巧妙融合,文字温暖流畅,代入感极强。

精彩内容
从钱锺书评价说起不久前杨绛女士在一百零五岁高龄仙逝,自然是喜丧。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能够活下来真的并不容易,媒体与自媒体的铺天盖地,也在意料之中:这个时代实在是太缺少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了。就连那些假冒着杨绛女士名字的鸡汤格言,也不足为奇:如今时不时有人造谣,而且往往就有更多人相信。真实成为稀缺,让人往深想想竟然有些不寒而栗。
我在20世纪70年代见过杨绛女士几次,印象不是很深,多半是钱锺书先生给人印象太深的缘故。她是一位很正常、有些锋芒的民国女知识分子。她的学问自然也是好的,但是比起钱锺书先生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事实上,杨绛女士毕生主要还是传统的女性角色,自觉自愿地辅佐支持夫君。她的当代传奇,首先还是因为她是钱锺书夫人,其次大概是由于她的长寿,我们自古以来就是渴望长生不老,有着长寿崇拜的民族。
杨绛女士去世,由此又引发了不少有关评价钱锺书先生的文章。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著作,绝大多数人没有读过或者读不懂;就连他的《围城》,更多的人只看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认识陈道明扮演的方鸿渐。杨绛女士的文字,要平易普通很多,但也绝对不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那一种。他们这对伉俪晚年或身后成为人所共知的明星人物,很难说和他们本身有多少关系。
大概是因为见过不少历史人物本尊吧,我更倾向于叙述往事,而不是臧否人物。中国人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根据个人好恶,做道德人品的判断。学问公器,还是可以有一定的标准的。在我看来,20世纪的中国大学问家,在历史学方面首推陈寅恪,在文艺批评方面当数钱锺书。如此评价他们的第一人,似乎是另一位著名学者吴宓。
至于大思想家,那是一个也没有的。不必以思想体系去要求他们,陈、钱都是谨守分际的学者,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任何思想体系都抱着怀疑态度。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不用说是实证的,钱锺书先生的文艺批评也是十分具体的。事实上,对思想体系的推崇与追求,往往是长期浸泡在宏大叙事话语中的结果。基于思想大于学问,有思想比有学问更为重要这样的判断,人为地把思想和学问对立起来,分出高下。我看到一篇比较钱锺书与维特根斯坦的文章,大意是说钱锺书有学问没有思想,维特根斯坦很少读书却是思想天才。且不说这种随意比较本身相当可疑,令人有种关公战秦琼的感觉,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里更加苛责:“知识人的特征其实就是具有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的人。批判精神表现为主动发现问题与揭示问题的精神,主要体现为意向和勇气。批判能力是他的知识结构、洞察力与创造力的体现。用这个标准,写《管锥编》的钱锺书还算不上知识人身份,充其量是个知道分子。他的所谓学识渊博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玩意儿,放弃自己的时代责任和担当,体现了一种油滑的犬儒人生态度与卖弄渊博的儒家文人心态。那种掉书袋式的注释的学问,如果说在传统治学方法上还有点价值的话,那么现在在电脑、互联网时代连个大点儿的U盘都不如。”话说到这份上,我真是无语,只能相信作者恐怕从来没有读过《管锥编》了。
勇气用来激励自己可以,去评判别人则多半不着边际。或许是从小学习雷锋、刘胡兰没有学明白吧,总有人习惯用英雄的标准要求别人。从道义勇气的角度去评判钱锺书那一代知识分子,仅仅是看上去大义凛然而已。关于钱锺书研究的是冷冰冰的死学问,没有思想价值,或者说他是继承乾嘉之学,逃避现实,缺少勇气,等等说法,和那些没怎么读过他的书却一味追捧他的话语一样可疑。这种评价的背后,是以有思想理论,对现实有意义这样一种逻辑为前提的。持此逻辑的人,看不到学问乃至思想,往往是无用的或者说与时代现实无关的。
需要留意的是,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其实相当淡薄模糊,所谓亡国遗民的忠诚,更多是对于前朝。从民国时过来的知识分子,长期不被当成自己人,如果没有功名心,沉默与边缘化实在是最合理的选择。仔细读一下过去一甲子多的历史,就可以看出那些大声疾呼的知识分子或者热血青年,或者在党内有自己思想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有主人翁意识,这是那些认为其是旧时代人所不具有或者不敢具有的。
??有意思的是,陈寅恪先生和钱锺书先生都是在海外游学多年,精通若干门外语的,而他们的主要著作都是以文言文写成。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到《柳如是别传》,从《谈艺录》到《管锥编》,百年白话文在这里杳无踪迹。其实无论治学方法还是日常生活习惯,两位先生都是深受西方影响之人,绝非食古不化、崇尚国学的冬烘先生。不过学问的起点,可能真是在于旧学的根基。这个根基的断裂,倒不必归咎于白话文,更多是世事播迁中其他因素所致。
一部20世纪中国学术史,大半是主义先行,概念大于研究。引领风潮的学者,留下的多半是通论。像陈寅恪先生和钱锺书先生这样毕生沉浸在细节中的学者,作品数量不多,在当时影响也不大。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传说,固然有当时的具体原因,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是不可复现的。从时代上讲,陈寅恪是新文化运动时人,钱锺书则是后新文化运动一代,但他们都是新旧交替时节旧学新知兼备之人。陈寅恪先生的“不中不西,不今不古”虽然有自谦的一面,却也道出了事实。他上承乾嘉,又留德多年,对兰克史学方法论了然于胸;晚年着眼于从个人遭际考察时代,更与西方史学战后由研究政治经济向研究社会史、个人史倾斜的变迁多有契合。钱锺书先生的术业我所知不多,不敢妄议。他博闻强记、精通中外典籍,考证自然十分扎实,然而中西互证互文的方向,应当更多是来自西方比较文学的方法吧。
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从牧斋暨同时代人的诗文中考察河东君行迹,其阅读之广泛、梳理之细密,非常人所能及。比如通过钱柳互相赠诗,两人的相遇与相爱情景得以复现。钱锺书更不用说,“管锥”一语,就出自“以管窥天,以锥刺地”,他自己也自谦是“识小积多”。《管锥编》一书见微知著,发前人所未发之集大成。书里使用多种语言、无数典故,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读的。但是这部书本来就是研究著作,不是给一般人读的。
陈寅恪考证杨玉环入宫时是否处子,连钱锺书先生都以为“琐碎”;而钱锺书先生的著作最常被人诟病的也是碎片化、缺乏理论。然而两人在本专业内几乎从未被这样批评,后辈学人对他们的景仰多出于其学养之深厚与不可企及,这种景仰与坊间的追星完全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有关陈寅恪和钱锺书思想性的批评和近一个世纪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一脉相承。有一种戏说:留欧美的重视学问,留日的倾向主义。陈寅恪和钱锺书自然都是在多研究些问题那一边的,历史学也好,文艺学也好,都是具象的,不需要高屋建瓴的理论创新。不过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很明显的:陈先生治史,求真求实;钱先生论文,要在审美。史学家的问题意识里,终究不免现实关注,何况陈先生有着很强的“天水一脉”文化传承意识;审美意识需要更多的超越精神,于当下本应保持距离。文艺批评说到底是门无用的学问,钱先生虽然没有专论,但他应该是同意“恺撒的归恺撒”,从来没想越界做什么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正是因为不同,所以陈先生关于杨贵妃的考证应该是与原本出自胡人的唐朝宫廷道德风俗有关,而钱先生似乎未曾看到这一层深意。
陈寅恪先生因为名气大,还是颇受优遇的;钱锺书先生因为谨慎,也没有过多被整。不过在运动频仍的年代,日子都不好过。陈先生最终在“牛衣对泣”中死去,钱先生也经历了女婿的自杀,在“记愧”一文中自嘲怯懦。《干校六记》自不待言,《洗澡》在我看来也是可以当纪实文学读的。二位的同代人在后半生留下著述的,多半是活得长、身体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还能够动笔的。能够在艰难时代不曲学阿世,以笔写心,留下属于自己的巨著者寥寥无几。
钱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交游并不多,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人物。他的学问和才气太大,20世纪70年代初在河南干校就成为一个传说。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父亲去他府上,默默地看见钱先生是怎样世情练达,嬉笑反讽,眼高于顶,根本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他极具幽默感,语多讥刺,对晚辈却很温和。我从小不怵名人而且多嘴,大概问过不少傻问题吧,钱先生总是很耐心,也回答得很暖心。我至今没有请名人签字的习惯,但我很珍视钱先生签名赠我的《宋诗选注》。在一个晴朗的夏日,费孝通先生、杨绛女士、父亲和我坐在南沙沟客厅里,每人手里一把大蒲扇,听钱先生独白。我当时就有一种感觉,他其实没有谈话对象,更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钱先生不以诗名,二十多年后,我才读到《槐聚诗存》,窥见他内心的另一面,沉痛只是偶尔写在诗里:阅世迁流两鬓摧,块然孤喟发群哀。
星星未熄焚余火,寸寸难燃溺后灰。
对症亦知须药换,出新何术得陈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