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978750069840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978750069840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8.65 6.9折 27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明帅|主编:汪明帅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00698401

出版时间2011-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7元

货号2046389

上书时间2024-11-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被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誉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超越了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他的书被一读再读,他用毕生之力铸造的帕夫雷什中学则是理想中的完美学校。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汪明帅)从学生篇、教师篇、教学篇三大部分,对苏霍姆林斯基这座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极为丰富的宝藏进行开采,为中小学教师朋友尽可能呈现出较为真实而可亲近的苏霍姆林斯基,从中国教师当下的需要出发,找出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有可能对当下中国教师有启发意义的内容,让那些积极的内容去发挥更积极的借鉴功用。

作者简介
汪明帅,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先后负责“大夏书系”和《教师月刊》的编辑工作。在《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学一点教育史——教育史上的教育大师》。

目录
导读:开采苏霍姆林斯基这座宝藏 
【学生篇】
呵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知学生的痛苦 
善于抚慰受伤的心灵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 
不要伤害学生敏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问题占有特殊的地位 
兴趣蕴涵于认识深藏的奥秘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意味着使学习迁就兴趣 
教师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指路明灯 
学生犯错误了 
学生往往想做禁止做的事 
谅解对人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学校是学生可以犯错误的地方 
树立威信,把握批评的分寸 
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延缓惩罚,事半功倍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遭遇“后进生” 
您理解和同情学生吗 
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尊严 
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在耐心等待中收获奇迹 
因材施教 
给思想不集中的学生准备特制习题集 
【教师篇】
好教师意味着什么 
好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来适时调整讲课内容 
好教师能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来学习 
好教师绝不扑灭学生心中宝贵的火花 
好教师是学生精神生活的榜样 
好教师具有高度的情感修养 
帕夫雷什中学的好教师 
阅读:自我成长的方式 
教学和教师的阅读息息相关 
为教师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 
持之以恒地读书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在教师集体中成长 
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 
教师集体是促进教师个体不断成长的摇篮 
在师徒传承中促进年轻教师成长 
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构建和谐的教师集体 
让教育研究丰富教师的教育生活 
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接近于科学研究 
教育研究可以让教师工作充满创造性 
让教育研究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 
实施教育研究从写教育日记开始 
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研究 
【教学篇】
走进课堂 
在预设的基础上把握生成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 
使每个孩子的力量和潜能都发挥出来 
检查作业 
检查作业要关照到全体学生 
检查作业是促进全体学生脑力积极化的手段 
从教师检查到学生自我检查 
检查作业不是重复教科书 
教师应当怎样布置家庭作业 
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定论 
当教学出现意外时 
为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越多,往后的学习反而越困难 
学生上课开小差怎么办 
尴尬的导入 
为什么孩子容易激动和发怒 
被掐掉“幼芽”的“栗树林荫道” 
分数不是惩罚的工具 
教学和教育融合 
让知识触及学生的灵魂 
道德与智力相一致的可能途径 
警惕教学和教养的简单嫁接 
课堂教学是点燃学生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朵火花 
教师是达到教学与教育有机统一的推手 
附录:本书引用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一览 

内容摘要
 对中国的教师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常说常新”的教育导师。《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汪明帅)从学生篇、教师篇、教学篇三大部分,对苏霍姆林斯基这座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极为丰富的宝藏进行开采,为中小学教师朋友尽可能呈现出较为真实而可亲近的苏霍姆林斯基,从中国教师当下的需要出发,找出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有可能对当下中国教师有启发意义的内容,让那些积极的内容去发挥更积极的借鉴功用。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是“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之一。

精彩内容
 朋友说,我眼前经常会浮现在那个阳光灿烂得有点晃眼的下午,那个满腹委屈而又无可奈何地站在墙角的小女孩的形象。其实我现在已经喜欢吃冬瓜了,觉得冬瓜汤的味道其实也不错。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和老师说我不喜欢喝冬瓜汤呢?我随口问道。朋友很诧异地看着我好一会儿,喃喃自语道:我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和老师说呢?如果我说了,说不定老师就不会“强迫”我喝冬瓜汤了,我当时也不会那么痛苦了。或者老师通过讲道理,说出喝冬瓜汤的好处,我可能会早一点喜欢上冬瓜汤。后来,朋友一字一顿地说,也
许是因为我那时还小,不敢在教师面前很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吧。
为什么小孩子就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和孩子敏感的心灵相关。也许,在更小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大人包括教师看似很荒唐的问题,被大人断然拒绝了,并给予负面强化。我们不仅不会得到理解,而且还会招致“最严厉的批评”,所以我们再也不愿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选择习惯性沉默。
我们千万别低估孩子的洞察力,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换言之,教师要时刻留意孩子的内心状态,了解孩子的心灵,从每个孩子的内心出发。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知学生的痛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教师来说,时刻留意孩子的内心状态,最主要的是首先要看到孩子的悲伤、忧愁和痛苦。他甚至说,教育的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怎样看待孩子的痛苦,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孩子的痛苦感受。
我们学校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从五年级学生彼嘉身旁走过,偶然地瞅了一眼他的脸。我停下来了,感到极为惊奇:这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那么巨大的、绝望的、不是儿童常有的痛苦神情。事情的起因在成年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的:生物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收集的植物标本交上来,彼嘉晚交了一天。教师说,没有按时交,现在不要了。这孩子还向我诉说了他的其他的不幸和烦恼,我听了心里很不安:原来这孩子在家里还遭受那么多痛苦!屈辱和痛苦接踵而来,而生物教师的严厉态度正好火上加油。这件事教会了我要时刻留心周围的人,特别是儿童的内心状态。(《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116页)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教会了苏霍姆林斯基要时刻留心孩子的内心状态。那么,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悲伤、忧愁和痛苦呢?
这就需要教师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根据多年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无论造成孩子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在他身上都会有某种相同的现象:一双忧郁的眼睛,流露出非孩子所有的沉思、冷漠、忧愁和孤独的神情;感到不幸的孩子不会注意伙伴们嬉戏的娱乐,什么东西也不能使他摆脱忧伤的思绪。
善于抚慰受伤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确信,人生中最可怕的、最需要用爱抚、温柔、关怀、善意去抚慰的,就是遭到毁损和伤害的孩子的心。不过,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孩子心里,他心爱的玩具丢了,一朵玫瑰花枯萎了,就是天大的事儿。而这些事儿到了成年人那里,根本不足挂齿。苏霍姆林斯基于是告诫我们,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自有欢乐和痛苦的衡量尺度,所以,面对孩子的痛苦,教师要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敏锐地察觉,并表示出自己应有的同情和安慰。教育的艺术,首先在于要善于抚慰受伤的心灵。
一个孩子常有自己的——微弱的和强烈的——惊惧、痛苦、忧虑和不幸。一个具有高度情感修养的教师,一下子就能察觉到孩子的异样之处。这首先是用眼睛观察到的,敏锐的教师发现孩子情绪不安之后,并不立即进行盘问,但他能想办法使孩子明白和感觉到,他,教师,猜得出孩子内心的惊惧,然后,再单独询问详情。但是,如果教师确切了解到孩子需要帮助,却又置之不理或者忽视孩子,这就给孩子造成了新的创伤。(《教育的艺术》,第18页)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了两个关键所在。首先,抚慰受伤的心灵和怜悯学生有着天壤之别。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都不愿意自己被人怜悯,之所以有些学生常常拒绝跟老师诚恳地谈心,这多半是因为这些学生从教师温和善意的话语中感受到的只是怜悯。其次,对那些心灵受伤的孩子来说,最
适当、最宝贵的帮助,往往就是同情和真诚的关怀。漠不关心、态度冷淡会使他们感到震惊,使他们的神经系统进入一种兴奋状态,由此而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就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一个发生在二年级学生中的真实案例。
女教师发现沙夏心神不定,字写不好。
女教师生气地说:“沙夏,想想看,你写的什么?你不是在街上玩.是在教室里……”沙夏面对着作业本,把头垂得更低了。过了一会儿,女教师发现沙夏的作业中有一些大的错误。
“喂,你在想什么?”女教师说得更严厉了。
“他奶奶死啦!”与沙夏同座的一个女孩子说,“昨天安葬的。”“奶奶?”女教师以疑问的声调重复了一下,就再也没有说什么。她过了一会儿就把这事忘掉了,但是沙夏却永远不会忘记。
沙夏一句话也没有说,眼泪从他的眼里滴下来。奶奶是他最亲爱的人,她的死给他带来了痛苦。可是女教师再也没去理睬这个男孩。
沙夏不能聚精会神了,他既不能思考算术习题,也不能思考语法练习。
当女教师走近沙夏时,他的手和脚都发抖了。儿童的痛苦需要同情和安慰。
对待儿童的痛苦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会使学生感到受侮辱。女教师忘掉了沙夏的痛苦,只是更求他写得好些,不许出错。(《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128—129页)仅从女教师的立场出发,她也许觉得很无辜:我只是想让沙夏把字写得好些,这有什么错呢?是啊,这有什么错呢?不过,当女教师回过头来阅读这个故事,站在沙夏的角度,我想,她应该不会那么理直气壮了。教育,不是工厂的流水线,而是和心灵打交道的艺术。
下面的事情,很多教师也许都曾遇到过。
一年级小学生阿廖沙把哥哥给他用木头做的一支笛子带到学校来,他用手堵住笛子的小孔,然后再放开,吹出他熟悉的调子。这支木笛在孩子们手中传来传去,不但引起了低年级孩子的注意,高年级的同学也对它很感兴趣。一次,五年级的一个叫安纳托利的调皮孩子突然心血来潮。想要把笛子上的孔放大些,当阿廖沙发现安纳托利用小刀挖窟窿时,再三请求把哥哥送的这件无价之宝还给他,但安纳托利已经把孔眼挖坏了.笛子上出现了一个裂
纹,这下笛子只能发出撕裂的声音了。P20-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