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与影像978750785502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市与影像978750785502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1.21 4.7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莫常红|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

ISBN9787507855029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2170337

上书时间2024-11-0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莫常红,重庆忠县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曾任北京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编审,编辑有“大家小书”“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剧本选”等丛书。著有《调查性纪录片研究》《并非单行道——纪录片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关系透视》《食野之蘋》,拍摄有纪录长片《单向街变奏曲》《故乡的元素》。

目录
上编  城市电影与北京影像
  城市电影的生产与传播
  北京影像中的居住空间
  影像书写的北京记忆与北京品格
  老照片,旧京遗影
  明信片上的老北京
  画家笔下的北京风俗
  刀刻出来的城市和大都会精神
中编 纪实历史与影像功能
  中国诗化纪录片的美学传统
  一部影片背后的历史
  影像塑造国家的形象
  影像守望文学的故乡
  影像参与儿童的教育
下编 纪实类型与影像反思
  纪实影像进入历史的方式
  文献纪录片的历史维度
  自我反射式纪录片对真实的构建与反思
  自然纪录片中情的关涉与境的营造
  互利还是两伤?——人类学电影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探讨
  空间与技术背景下对身体在场的审视
后 记

内容摘要
 电影诞生于城市,“持摄影机的人”举着现代化的器具,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演绎着城市
里的欲望、善恶与人性、人心。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影像提供了一个个可以切片剖析的文本,影像不仅展现城市“岩石”一般有形的建筑,还呈现“血气”一样无形的精神。城市电影为城市造像的同时,无所不在的影像媒介塑造着作为主体的人,塑造着现代社会。

主编推荐
* 以空间、影像、技术为切入点,考察城市电影中所折射的城市形象。* 从城市电影、纪实历史、影像反思等维度,对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进行剖析。* 探讨电影反映城市的物质世界,聚焦电影揭示城市的品格和精神。* 不局限于发掘影像与现实之间复杂幽微的关系,同时还关注观影者作为主体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

精彩内容
 城市电影的生产与传播引言
“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在海德格尔看来,和中世纪与古代相比,新时代之所以新,在于现代世界图像,乃存在者经过主体的人之对象化,其表象与镜像被带到人的面前。海德格尔“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断言,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城市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从方法论上思考电影呈现城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还应该从本体论上思考人的主体性,以及影像媒介改变并塑造的人类生活方式。
工业化的发展更新了城市的面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电影的诞生。电影诞生伊始,城市就为电影准备了人才、资金和题材,以及电影工业所需要的场所、观众与市场。西方电影发展百余年来,尽管出现过城市交响曲、街道电影、废墟电影这种直接指涉城市形态的电影,以及黑色电影、白色电话片、优质电影这种间接观照城市生活的影片,但城市电影却非一个全球性的普遍概念,而只是顺应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倡导、践行和研究,并由此路径追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城市电影仍然面临着定义其本质的困难。
我们沿用城市电影的提法,但并不把电影这种媒介当作“自在”之物、“透明”之物,而是综合了创作者的经验与想象的“创造”之物、“构建”之物;不仅探讨电影反映城市的物质世界,还聚焦电影揭示城市的品
格和精神;不局限于发掘影像与现实之间复杂幽微的关系,同时还关注观影者作为主体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艾布拉姆斯的作家、世界、作品、读者四大要素入手,分析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城市电影为城市造像的同时,无所不在的影像媒介塑造着作为主体的人,塑造着现代社会。
一、构建:从真实到想象电影,从《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固定机位拍摄的单镜头影像,发展成为运用各种电影语言创作出来的纷繁复杂的视听艺术,离不开创作者的艺术探索与技术实践。城市,围绕着创作者与广大观众的真实空间,转而成为胶片上、银幕中的幻觉影像,和其他文艺作品一
样,离不开创作者的思索与想象。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命题。他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在此,马克思提出了一种与“理论的”(哲学的、
科学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地、
审美地掌握世界,就不是镜子般地复制、再现、反映世界,而是结合主体对世界的认知与情感,掌握其中的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