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9787559873354
  • 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9787559873354
  • 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9787559873354
  • 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978755987335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新解978755987335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6.2 5.6折 118 全新

库存6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康斯坦丁·弗洛罗斯|译者:何洁//庞悦//陈智//冯欣欣

出版社广西师大

ISBN9787559873354

出版时间2024-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18元

货号32180736

上书时间2024-11-0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康斯坦丁·弗洛罗斯,德国音乐学家,汉堡大学特聘教授、名誉教授,1999年,被雅典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汉堡音乐学年鉴》联合编辑,汉堡古斯塔夫·马勒协会主席,爱尔福特公益科学学院成员,理查德·瓦格纳协会名誉会员,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成员。德国音乐学的领军学者之一,致力于音乐学、文化和历史研究,出版22本著作并发表大量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部分 交响曲创作的基础
第一章 马勒在历史上的地位 / 003
1.“折衷主义者”还是原创天才? / 004
2.布鲁克纳的继承者还是布鲁克纳的反对者? / 006
第二章 贝多芬和交响乐的新流派 / 015
第三章 关于贝多芬的接受史 / 020
第四章 马勒的交响康塔塔观念 / 027
第五章 对艺术歌曲作品的借用 / 034
1.舒伯特、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 / 035
2.马勒借用歌曲的目的 / 037
第六章 结构设计方面 / 041
1.不同数量的乐章和排列方式—结构划分 / 041
2.从贝多芬的“田园”、柏辽兹的“幻想”到马勒的“巨人”
—一些五乐章的标题交响曲 / 044
第七章 内容和形式:新美学的“轴心” / 050
第八章 套曲形式原则和标题性乐思 / 056
1.贝多芬 / 057
2.舒伯特和舒曼 / 058
3.柏辽兹 / 060
4.李斯特 / 062
5.李斯特《前奏曲》的音乐和标题的联系 / 065
6.布鲁克纳 / 069
7.柴可夫斯基 / 070
8.马勒 / 073
9.“闪回”:来自贝多芬、柏辽兹、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交响曲的6个例子 /
075
第九章 音乐主题和“诗意思想” / 078
1.主题特征的变化和变形作为柏辽兹、李斯特和马勒的表现手法 / 078
2.对比主题叠置作为表现手段在柏辽兹、李斯特、布鲁克纳和马勒作品中的运用 / 081
第十章 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的梅菲斯特乐章:语义分析 / 088
1.主题和李斯特的变形技法 / 089
2.协奏曲《诅咒》作为梅菲斯特乐章的来源 / 095
3.“诅咒”作为梅菲斯特乐章的中心乐思 / 098
4.李斯特对“神秘的合唱”的设定 / 099
第二部分 交响曲的普遍性
第十一章 普遍特征 / 105
1.基本原理 / 106
2.关于阿多诺的“物质的形式理论”概念 / 108
第十二章 源于声乐的特征 / 110
1.独白部分:宣叙调和咏叹调 / 110
2.众赞歌:柏辽兹、门德尔松、李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和马勒交响曲中这一体裁的意义 / 115
3.赞美诗:布鲁克纳、马勒、贝多芬、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赞美诗 / 129
4.艺术歌曲 / 133
第十三章 源于器乐的特征 / 138
1.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在柏辽兹、李斯特、布鲁克纳和马勒交响曲中的意义 / 138
2.葬礼音乐:“像一个沉重的队伍” / 146
3.田园曲:贝多芬、柏辽兹、门德尔松、李斯特、比才、勃拉姆斯和马勒的田园曲 / 148
4.“远方的音乐”:远处的管弦乐队及其幻境 / 157
5.渐强和渐弱作为一种声音动态的形式构思(行进的音乐由远及近):来自莫扎特、贝多芬、柏辽兹、瓦格纳、比才、马勒和德彪西作品中的9个例子 / 166
第十四章 谐谑曲、谐谑的和舞曲特征 / 172
1.基本原理 / 172
2.小步舞曲:马勒、比才和李斯特的小步舞曲类型 / 178
3.连德勒:马勒作品中的两类连德勒 / 180
4.德奥圆舞曲与法式圆舞曲 / 184
第十五章 总结:根据特征得出的马勒《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结构 / 187
第三部分 交响曲的元素
第十六章 音乐中的象征 / 193
1.概念阐释 / 194
2.舍林的象征概念 / 197
3.启发式方法 / 201
第十七章 鸟鸣的语义 / 204
1.作为“自然之声”的鸟鸣和声音 / 205
2.马勒和贝多芬的“溪边小景”中的鸟鸣 / 207
3.马勒和瓦格纳的“森林低语”中的鸟鸣 / 210
4.“夜之鸟” / 212
5.“死亡之鸟”:夜莺的歌声作为“尘世生命的回音” / 214
6.鸟歌坎蒂莱那、二重唱和音乐会 / 216
第十八章 基本动机 / 219
1.呼叫和信号 / 220
2.叹息动机:悲叹与哀号、痛苦动机、“尖叫” / 222
第十九章 下行动机和深渊象征 / 226
第二十章 夜晚和睡眠象征 / 229
第二十一章 撒旦和耶稣受难像:弗朗兹·李斯特的音乐及其精神世界的两极 / 234
1.李斯特对歌德的《浮士德》和但丁的《神曲》的偏爱 / 235
2.灾难与救赎的两极性 / 237
3.音乐中的魔鬼和“十字架的调性象征”:李斯特音乐中最重要的象征的语义 / 245
第二十二章 “从地狱到天堂”:神学—哲学动机 / 256
1.李斯特和马勒交响曲的哲学—诗学基本思想 / 256
2.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和马勒作品中的地狱动机和路西法动机 / 259
3.象征“天国”的“十字架的调性象征”在瓦格纳、马勒、布鲁克纳和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应用 / 266
4.瓦格纳和马勒作品中的“永恒”动机 / 270
第二十三章 恐怖的音阶:全音阶的历史 / 272
第二十四章 主导节奏:死亡、命运和斗争的象征 / 278
1.贝多芬 / 279
2.李斯特 / 282
3.瓦格纳和布鲁克纳 / 288
4.施特劳斯 / 289
5.柴可夫斯基 / 291
6.马勒 / 293
第二十五章 主导音响:作为象征的特征和弦 / 296
1.瓦格纳、李斯特、马勒和施特劳斯作品中作为死亡象征的“阴森恐怖的”小三和弦 / 297
2.舒伯特、马勒、施特劳斯和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大小调交替 / 302
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马勒《第二交响曲》中的“恐怖号角” / 305
4.作为格言的四音和弦 / 308
5.马勒、舒伯特和施特劳斯作品高潮处的那不勒斯六和弦与不协和音 / 310
6.布鲁克纳的高潮设计 / 316
7.马勒《第十交响曲》柔板中的九音 / 319
8.“意外”的技法:贝多芬、柏辽兹、布鲁克纳和马勒作品中的“恐怖的音符” / 320
第二十六章 体鸣乐器的音响象征 / 323
1.关于音响象征的一般讨论 / 323
2.大锣在马勒、瓦格纳、李斯特、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勋伯格和贝尔格的作品中作为葬礼和恐怖的音响象征 / 325
3.柏辽兹、李斯特和施特劳斯作品中的管钟声 / 332
4.钟声是马勒作品中永恒的音响象征 / 334
5.钟琴的音响象征和色彩作用:作为“天使音乐”的声音道具 / 337
6.牛铃作为“超世独处”的音响象征 / 339
结语 / 342
关于马勒交响曲中标题的关联性(2011版增补) / 343
缩写词 / 350
参考文献 / 352
谱例列表 / 370
谱例 / 373
索引 / 454

内容摘要
德国音乐学家、马勒专家康斯坦丁·弗洛罗斯代表性研究成果,“古斯塔夫·马勒系列”第II卷。书中深入解读了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的多重关系,将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与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瓦格纳、柏辽兹、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马勒交响曲的创作方法、思想及其艺术观念的来源,尤其指出标题性思维在马勒交响曲创作中的重要性,对于理解马勒交响曲作品乃至19世纪交响音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精彩内容
乐章都有诸多联系。这些作品不仅深受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FranzSchubert)和安东·布鲁克纳(AntonBruckner)的影响,而且与理查德·瓦格纳的乐剧以及埃克托·柏辽兹和弗朗兹·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有着特别的亲密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马勒是19世纪交响曲传统的巅峰。
本书主题的出发点是:认识到马勒时代的交响乐不能被理解为“音乐本身”(Musikansich)。它受到个人经历和音乐以外(即诗歌、文学、绘画、哲学)的内容、思想和概念的影响,且影响程度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深远得多。不仅柏辽兹、李斯特、彼得·柴可夫斯基(PeterTchaikovsky)、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等人的交响曲作品如此,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布鲁克纳、马勒等人的交响曲亦是如此。因此,这种音乐需要用一种释经法来解读。在作者看来,音乐释经学(MusikalischeExegetik)是一种更高阶的学科,它超越了形式分析和风格批评。与以往的诠释学(Hermeneutik)不同,它旨在为音乐艺术作品提供更客观的、有事实依据的、可验证的解读。
本书第一部分致力于讨论19世纪交响曲创作的“基础”。除了谈及贝多芬交响曲的接受问题外,还探讨了新标题交响音乐的美学和“作曲理论”。第二部分研究了19世纪交响曲中的不同体裁。第三部分是对交响曲“元素”的大规模研究,其中作者重点讨论了主要交响曲作曲家用来象征其音乐以外的概念的符号。
这种新的释经法首次使得诸多通常被认为是所谓的“绝对音乐”的作品的内容得以明确。
本书是多年研究的成果。除了主要交响曲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外,他们的理论和美学著作、书信以及关于这些作品的起源的历史文件也成为本书的资料来源。从1968年夏天到1973年秋天,作者潜心撰写了这份手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