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译丛068:美国资本主义时代978754774835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33.6
7.1折
¥
189
全新
库存111件
作者[美]乔纳森·利维
出版社北京日报
ISBN9787547748350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9元
货号32184627
上书时间2024-1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乔纳森?利维(JonathanLevy),美国历史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社会思想委员会詹姆斯?韦斯特福尔?汤普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史、资本主义、全球史与比较史和思想史等。著有《美国资本主义时代》《财富的怪胎》等著作。
译者鲁伊,独立译者。译作有《蚕丝:钱学森传》《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目录
序 言
第一卷 商业时代(1660—1860)
前 言 商业
第一章 重商主义
第二章 有机经济、家户经济
第三章 共和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与民主政治
第五章 信心博弈
第六章 在奴隶制与自由之间
第二卷 资本时代(1860—1932)
前 言 资本
第七章 南北战争与资本重建
第八章 工业化
第九章 阶级战争与家庭生活
第十章 民粹主义造反运动
第十一章 福特主义
第十二章 大萧条
第三卷 控制时代(1932—1980)
前 言 控制
第十三章 新政资本主义
第十四章 新世界霸主
第十五章 战后转折
第十六章 消费主义
第十七章 黄金时代的考验
第十八章 工业资本危机
第四卷 混乱时代(1980— )
前 言 混乱
第十九章 市场魔术
第二十章 新经济
第二十一章 大缓和
第二十二章 大衰退
后 记
致 谢
图片出处
图表出处
关于文献来源的说明
注 释
索 引
内容摘要
本书视美国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把始于17世纪英国殖民者定居北美,延续至21世纪大衰退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商业、资本、控制和混乱四个时代,不仅全景展示美国经济的演变历程,也在时代背景下描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
除了人口趋势、贸易模式、投资偏好和生产力指标,作者也关注杰斐逊对英国人的鄙视,梭罗对商业的道德批判,劳工暴力运动,20世纪的购物中心,女性主义者对婚姻的批判,收入与分配政治,奥巴马对银行家的爱恨交加。
主编推荐
★美国史力作,兰小欢、陶然、万维钢等一致推荐,首印随书附赠纸质和电子互动思维导图
《棉花帝国》作者斯文·贝克特盛赞本书是“杰出的单卷本美国资本主义史”。复旦兰小欢教授认为本书有助于理解当前中国和世界的政经问题。
★了解美国经济,才能了解资本主义,才能明了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美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集大成者,一部美国经济史,凝集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故事。
★全景展示美国经济近四百年的变迁,把握各个阶段的重要发展
商业时代:商业自利、劳动分工、市场范围的扩大、自由帝国、民主政治
资本时代:工业化、民粹主义、收入政治、阶级冲突、大萧条
控制时代:罗斯福新政、军工复合体、消费主义、工业资本危机
混乱时代:放松管制、经济全球化、地产业的兴衰、资产升值资本主义
★充满细节的经济史,捕捉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互动
假如一个人被扔到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空,他想要赚到钱、生活得好,想要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这本“百科宝典”一定要带。
★美国成为经济强国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照
中国经济在数十年间经历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也在文明互鉴中汲取着养分。
★《华盛顿邮报》等国际一流媒体热情推荐
精彩内容
序言(节选)撰写这本书的过程,如同接受一次教育。自从2008年以来,在我所接触到的各个学术圈中,“资本主义新历史”的说法此起彼伏。不管我喜不喜欢这个标签,我都被当成其践行者之一。尽管这一新的学术著述领域多有精彩之处,在我看来,其中却欠缺了与经济学的联系。为了撰写这本书,我学习和借鉴了20世纪的一个经济学思想传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Veblen)、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约翰·希克斯(JohnHicks)、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aldor)和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Hirschman)这样的思想家令其得以延续。我还从20世纪以前的那些所谓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汲取了灵感,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与亚当·斯密(AdamSmith)彼此唱和,而且也与卡尔·马克思(KarlMarx)桴鼓相应。在向这些作家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步建立了这本书所使用的经济学框架。
这些人全都死了,而且几乎全都死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还要回到这些在世时声名显赫,但毕竟离世已久、想法也久已过时的人那里呢?毕竟,在那之后的这么多年里,在知识上,经济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种进步一直是朝着一个特定方向的,它穿凿出的这条求索之径,要比经济学家们一度自行开辟而成的那条道路窄得多。今天的主流经济学,遵循着一条数学上极尽严谨的小径,但正是因为这一优点,它却未能给有关经济生活的其他解释—其中包括历史解释—留下多少余地。我试图在这项历史研究中,为经济学留出一个空间。那包括了当代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经济史”,该部分学术著作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它们,这本书根本不可能被写出来。但我也想为经济学中的历史分析以及针对“何为经济”的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争取一席之地。经济学思想中的某些如今处于休眠状态的传统,一度主张过这一立场。为了复苏它们,我试着重新凿开一条更宽阔的路径,从而为纳入从政治学到社会、从环境到心理学的诸多学科开辟空间。这些学科曾经被普遍视为对于理解我们所处其中的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但今时今日却已不复如此。我坚信,这些学科和许多其他学科如今仍有重要意义。将它们一一纳入的必要性,是我写出这样一本大部头的借口。
因此,在经济史之外,这本书还可以被当成一部单卷本的美国历史。它是一部美国经济生活的编年史,始于17世纪英国殖民者定居北美,延续至大衰退时期。这本书被分成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四个时代:第一卷,商业时代(1660—1860年);第二卷,资本时代(1860—1932年);第三卷,控制时代(1932—1980年);第四卷,混乱时代(1980年至今)。
因为美国经常被恰如其分地视为资本主义社会之典范,一个经济学视角的确能为了解其历史提供独特的借力点。一部美国经济史必须包括许多内容:人口趋势、贸易模式、增长率、能源体系、激励措施和生产力指标。但它也必须包括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对英国人的鄙视,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对商业的道德批判以及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的回应,林肯(AbrahamLincoln)政府的腐败,劳工暴力运动,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DelanoRoosevelt)的笑话,白人至上的积习难改,20世纪的购物中心建筑,第二波女性主义者对婚姻的批判,诸多股票市场投机行为的随心所欲,罗纳德·里根(RonaldReagan)关于市场的乐观主义,贝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对于银行家的爱恨交加。诸如此类的更多内容,将在后面的篇幅中一一谈及。
1.资本主义的一个定义对于历史学家而言,罪莫大于误植年代颠倒历史,也就是说,过度地透过当下的滤镜解读过去。尽管对这一危险心知肚明,我还是要坦白承认,我所写的是一本“立足当下”的书,它始终着眼于我们正身处其中的和即将到来的那些非凡的经济时代—只不过借鉴了发生在过去的那些事情。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扼要介绍一下作为本书纲要的经济学愿景,其核心概念和主题,以及贯穿其中的关于资本主义及其美国历史的三个首要论点。
或许我们应当先从“资本主义”这个术语开始。这个词已经被众口交传了一个多世纪,但它一直缺乏一致认可和精确定义,而这引起了许多争议。出于这一原因,一些学者选择对它弃而不用。
就我对资本主义的理解而言,居于核心地位的自然而然是资本。在我看来,正是资本相对于此种形式的经济生活的核心地位,令使用资本主义这一术语兼具必要性和启迪性。在后面的篇幅中,资本被当成了理解经济和经济变化的框架,而不是学者们经常用来阐述以往经济现象的任何其他指导性框架,比如市场、增长、经济理性和工业化或其他别的东西。
在学术界,关于资本这个词的含义的争论,其棘手难缠不亚于关于资本主义的争论。我已经在其他地方发表过关于这一话题的文章,因此就无须在这里过多停留了。但在工业革命之后,许多经济学思想家开始将资本定义为一个具体的“生产要素”。按照这种观点,资本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原料”。最后,许多20世纪的经济学家将资本与另外一种生产性投入—“劳动力”—一道,塞进了“生产函数”。经济学家对待资本的方式,在这些年里变得日益精密复杂,但将资本当成一个生产的具体要素的概念,却一直延续下来。
而这是一个过于狭隘、限制过多的资本定义。本书的第一个论点便是—论点一:与其说资本是一个具体的生产要素,一样东西,毋宁说它是一个过程。确切地讲,资本是一个合法资产依照其产生未来金钱利润的能力而被赋予金钱价值的过程。
[??????]本书的基本论证之一,就将围绕着“收入政治”和资本政治之间的区别而进行。
2.关键但并不充分的营利动机在前一部分,我主张,因为资本基于未来的这一性质,对未来的心理投射在理解资本主义时是至为重要的。如果说将资本仅仅当作某个生产要素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那么另外一个误解,就是相信包括资本家在内的所有经济主体的纯粹理性心理。在这里,关于资本家的通常概念是,他们就像大型计算机,总是有足够的驱动力进行资本的理性投资,以追求尽可能高的金钱回报或利润。其结果,便是经济效益。
与之相反,本书主张—论点二:资本是由对未来金钱利润的追求来定义的。没有资本对金钱收益的习惯性追求,就没有资本主义。但资本家的营利动机从来都不足以驱动经济史,甚至是资本主义史。
[??????]资本对金钱收益的追求,总是会被大量理性和不理性的人类动机变得复杂起来—有时候,这些动机为它赋予能量,有时候,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这些动机也会令它失去活力。尽管确实存在,营利动机却一直以复杂的方式与更大的个体和集体计划纠缠在一起。例如,在我看来,划分美国资本主义之不同时代的,并不是严格的经济变量,而是政治举措:大英帝国17世纪60年代的重商主义计划,令羽翼未丰的北美殖民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世纪60年代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赢得大选胜利,而南方蓄奴州则宣布脱离联邦;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大萧条的罗斯福新政;始于1979年的沃尔克利率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当选总统。
而且,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资本家。例如,倘若不理解许多家户对土地所有权所赋予的政治独立感和社会自主感的平等主义渴望,便没法理解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初期的商业扩张。而如果不理解19世纪男性气质的创业冲动与女性气质的家庭温情这两者之间的道德与心理分化,工业化也难以索解。假如不清楚工会命运—包括它们对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牟利行为的抵制—的来龙去脉,20世纪的收入产生与分配更是很难被解释清楚。在消费主义背后的产品淘汰现象,占到了今时今日收入支出的主要部本质常常不过是对借助购买商品实现个人转变的个体与集体幻想而已。对美国资本主义的任何叙述,都无法绕过“非营利”慈善财富兴起这一话题。如果不讨论这些计划,以及许许多多的此类计划,我们就无法充分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经济体的运作原理。
简而言之,推动资本主义的,不是任何一个单一驱动力。无论是经济上的理性营利动机,还是别的什么,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人性特质可以释放出资本主义的洪荒之力—假如阻挡它的那些障碍被移除了的话。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变化无穷的搭配组合,彼此冲突的诸般动机,以及各种各样的生产压力,杂糅成了形形色色的经济和非经济动机及因素,它们共同令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体运作起来。
让我们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的内容: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一种生产用于消费之物品的工具手段,开足马力向着实现资本之目的,也即金钱收益而前进。资本不是某种惰性事物、某个生产要素。它是一种合法资产,是某个资本家拥有的财产,形形色色的人和机构向其中注入了某种与预期金钱收益联系在一起的特殊价值。因此,这个财产被资本化了。资本可以被投资于不同的对象或资本形式。投资—而不是生产、交换或消费—才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第一原动力,尽管投资与其他这些经济场域之间的关系也必须加以详细考察。
尽管利润是经济制度的目的,个体或群体的理性营利动机却永远都无法独占风光,而且也不足以驱动资本主义。我们必须留意启发和维系了资本过程的许多因素,留意那些反对阻挠这一过程的因素,这些因素解释了包括利润和薪酬在内的金钱收入的产生。这就需要将资本主义经济置于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之中。那些假定存在的非经济问题,其关键作用正是有必要撰写一部资本主义史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接下来的篇幅将不仅包括图表和统计数据,还将包括政治演说、家庭主妇的日记、诗歌和绘画。
如果说资本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经济过程,那么,“资本主义”(capitalism)这个词的英文词根“ism”(既可以指“主义”“学说”,也表示“行为”“行动”“结果”),也肯定了许多通常落在狭义上的“经济”视野之外之事物的重要性。焦点必须被扩大,景深应当被增加。资本主义的历史必须是经济史,但也应当不止于此。
3.经济问题投资在经济舞台上扮演的关键角色,解释了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制度的那些独特特征。针对这些特征,这本书提出了第三个中心论点。资本主义自出现以来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经济增长,也即人均生产价值随时间而增长,是资本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高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将美国经济与其他经济区分开来。但资本主义发展总是会被反复出现的繁荣与萧条周期打断。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资本主义直到很晚近才出现。无论某个历史学家将这一登场划定于哪个世纪,其存在都仅代表了时间长河中的一粒沙。在资本主义之前,各个人类社会通常都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极少将其财富视为资本。没什么能够诱使他们根据盈利预期而围绕投资开展经济活动。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缺乏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所称的那种“投资能力”。更常见的做法,是把任何盈余财富都囤积起来,而这样做的原因,也只是富人们要通过囤积其社会和政治权力的方法来实现自我投资。至于那些处境最糟糕的人,所期望的不过是不要饿死而已。然而,某些事情随之起了变化。那就是资本主义。财富的拥有者变成了资本的拥有者,他们以多种方式运用自己的权力,试图将其财富投资于谋求未来的金钱利润。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以某种历史偶然性来解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由此启动了全新的创造财富的劳动与生产。
但是,资本主义一旦得偿所愿,一种囤积倾向便会一直威胁着再度胜出。
论点三: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短期囤积倾向与长期投资能力和投资诱因之间一场永无止息的冲突。这一冲突是解释历史上许多资本主义动态变化的关键,其中就包括了那些长期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阶段,以及反复出现的繁荣与萧条。
[??????]一个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其中,投资总是流向效率最高、最有利可图的用武之地—并非一种自然状态。凯恩斯认为,长期投资的诱因软弱无力,是因为资本拥有者的短期“流动性偏好”通常都要更强大。 [??????]流动性偏好将这本书的三个论点联系在了一起。它为对资本过程中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开辟了空间,这些因素驱动了生产,却不能被简化为资本的生产性;资产的流动性令以不理性的形式出现的投机行为和预防行为成为可能,任何一种现行的关于经济过程背后总有一种纯粹出于理性的营利动机在发挥作用的观点,都会被这些行为所瓦解;正是流动性,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性繁荣和萎靡不振的衰退。它们不是围绕着任何“真实的”市场均衡而产生的振荡。它们都是一部风波迭起、因果相续的资本主义历史的一部分。
在这个总体框架之内,本书的前半部分讲述了美国资本主义崭露头角的故事,其重点放在投资能力的广泛扩张之上,这些投资主要投向了商业、土地和被奴役的黑人。在商品市场不是始终存在的那些经济体中—直到相当晚近的时候,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如此,其中也包括了早期的美国—交易性流动性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借助市场机构的缓慢建立,商业的兴起开始意味着更多的交易性流动性—这是一个更大的销售空间,因此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商业行为。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什么会发生?本书第一卷“商业时代”的绝大部分内容,便是有关这段历史的。本书的第二卷“资本时代”,开始于南北战争和废除奴隶制及奴隶资本之后。在工业革命的高能耗、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生产要素”上,是如何涌现出新的长期固定投资的?又为什么会如此?这一卷将对此予以解释。
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关于长期经济发展的故事。它是一部某些人商业机会不断扩大、另外一些人蒙受支配控制的历史,但不管怎样,这给创造财富的生产带来了诸多非凡成就—首先是通过商业的倍增效应,最后则借助了工业投资的倍增效应。发展将包括人在内的许多资源吸引到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在其中,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拥有了新的形态。在19世纪的某个时刻,就财富生产和货币收入增加这二者而言,美国都成了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到这个世纪末,它已经成为地球上规模最大、财富最多的国民经济,尽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不平等也加剧了。可以说,有史以来,再没有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更超乎寻常的经济发展案例了。这一时期美国的高投资诱因,是一个必须被解释的现象。
但是,伴随着更高的货币收入,削弱投资的投机行为和预防行为之可能性也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是,货币收入越高,货币导致削弱投资之流动性偏好的风险也就越大。在20世纪20年代,诞生了以电为动力的福特主义式大量生产,这是世界历史上幅度最大的生产能力飞跃,工业革命由此达到顶峰。然而,加速这一进程的,却是一次大规模的、由信贷推动的投机性投资热潮—20世纪20年代的大牛市,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崩溃—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本书的后半部分,便循着从大萧条到大衰退之间的漫长历史弧线展开。它始于第三卷“控制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新政自由主义试图对资本家加以控制,监管是一方面,吸引私人投资进入提供就业的生产领域也是一个手段。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的各种政策依然是在把收入从资本转向劳动。但如今,一种新的囤积理由出现了,这就是资本家对政治干预自身投资权的反对。在投机性流动性偏好和预防性流动性偏好之外,一种新的流动性偏好形成了—我将称其为“政治性”流动性偏好,因为资本所有者会威胁说,除非其政治诉求得到满足,否则就不会进行长期投资。不管怎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终于出手干预,通过对军工生产的公共投资这一财政倍增器,终结了大萧条。美国登上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宝座。战后时期见证了私营企业投资在工业领域的蓬勃发展,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用冷战自由主义稳定美国国内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尝试。
但冷战自由主义失败了,工业社会也走向消亡。1980年后,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本书第四卷“混乱时代”就审视了这个时代。我认为,从那时起,出现了一种相对转向过程,向着一种由高度投机性流动性偏好来定义的资本主义转变。资本告别了固定的实体结构,变得更加金融化、无形化和杠杆化,变得日益漫游无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