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与审美978756993311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58.25
4.8折
¥
32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刘梦溪 主编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33116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28元
货号32089080
上书时间2024-10-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主编刘梦溪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国文化》创办人、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
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学术思想与人物》、《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国现代学术要略》、《陈宝箴和湖南新政》、《陈寅恪的学说》、《马一浮与国学》、《学术与传统》(上中下三卷)、《七十述学》、《王国维与陈寅恪》、《国学与经学》、《八十梦忆》等。
目录
中国美术中之外来因素/常任侠
中国艺术之“形而上”意义/ 叶秀山
临摹????译解????演奏 略论“传移模写”的衍变/吴甲丰
石语/陈衍(石遗)说 钱锺书(默存)记
槐缘六记/刘永翔
炼意略论/ 刘衍文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范子烨
曹植与梵呗之进入中国/[英]K.P.Whitaker 著 刘志庆译
美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调查之一/林梅村
学 中国书道/周汝昌
清代书法浅论/戴 逸
中国画法研究/范 曾
我读石涛画语录/ 吴冠中
八大山人论/范 曾
大画师萧俊贤/郎绍君
《无极变化》与宇宙意识/范景中
京剧音韵/张伯驹
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王元化
昆曲: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余秋雨
北曲的缘起/廖 奔
群己之间:古琴美学的两型/龚鹏程
琴心与佛心/田 青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钱理群
论滕固的艺术科学观及其思想来源/郑 工
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别/章培恒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邓小军
唐人的诗体分类/王运熙
开元十五年前后 论盛唐诗的形成与分期/赵昌平
江左名士文化与李白晚年悲剧/查屏球
雨在义山/王 蒙
理学家的诗情 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莫砺锋
隐情与“面具” 吴梅村诗试说/孙康宜
无名氏的意味 扑朔迷离的?梅花诗?/吴承学
文化美学与中国情怀/郑培凯
黄昏与中国文学的日暮情思/傅道彬
宋代两位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与朱淑真/叶嘉莹
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
十八世纪中国女作家陈端生和她对女性的看法/乐黛云
火焰考古:中国女性文学传统缘起与疑难/童若雯
我的家在哪里? /冰 心
城南客话 四方食事/汪曾祺
人文荷马:史诗与古典教育 读诗札记之一/胡继华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由文化大家刘梦溪先生主编,本套从书既是《中国文化》杂志三十余年优秀成果的选编,也可视作近三十多年我国学术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
《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创刊三十年来始终秉持“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的办刊宗旨,提倡从现代看传统,从国际看中国,在广为汲纳国外各种新观念的同时,刻刻不忘本民族的历史地位。了解此刊的行内专家将“厚重,学术,名士,低调,性情”,视作《中国文化》的品格。《中国文化》创刊以来已出版55期,总字数逾2000万,获国内外学界人士高度好评。
为汇聚成果、交流学术、留住历史,特编选“《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分十二个专题,厘定为十二卷,涵盖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以及按传统学术分类的易学、诸子学和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等专门之学,更兼有文化现象学、民间信仰与民俗等跨学科领域。所收大都是名家之作,如钱穆、冯友兰、、钱锺书、季羡林等老辈,以及新时期活跃的学者王元化、冯其庸、金耀基以及李零、葛兆光、陈平原、刘小枫、扬之水等中坚力量。
这套丛书是关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有识之士必备的案头参考书,也是学术研究者和写作者们的问道津梁,更是有志于在汉语世界立言者们的启程之阶。本卷主要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价值取向和对人类的普世意义,包括总论、分论、与其他文化系统比较研究及对未来的展望。本卷《经学和史学》,是对传统学术之经史之学的专题研究。
主编推荐
世界上有很多事,隔了二十年,就不能看了。而这个创刊词还真是能看,而且很好看。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感想。这么办刊物,也还不错。首先,这半年刊,就不错。我们已经习惯了月刊,最少的是双月刊,季刊都不多,半年刊就更少了。它不可能太热,居然能坚持到现在,居然还能有一个二十年的纪念。我个人非常佩服,觉得很不容易。——作家、原文化部长 王蒙我非常喜欢这个刊物。这个刊物有特殊的学术品格,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边,比较少,可以说凤毛麟角。很多杂志每年出12期或者6期,在我看来,很多是空话、废话、套话。《中国文化》这个刊物,很实在,有它的学术品格,有独立性,不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被官场市场所左右。——清史专家 戴逸 八十年代以后,梦溪这本杂志办了二十年,从历史看来,这是一本可以留下来,让大家参考的重要杂志。在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杂志留下来了,但是非常有影响的,也是有限的。——哲学家 汤一介《 中国文化 》之所以为《 中国文化 》者,我想这是由于它的文化理想和人文胸怀。《 中国文化 》确实是一本具有独特学术风格和学术个性的刊物。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历史学家 李学勤
精彩内容
中国美术中之外来因素一、从龙凤谈起以龙凤为主题的艺术,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生发展的。在原始社会里,有两个氏族集团,一个以龙为图腾(Totem),一个以凤为图腾。作为他们氏族集团的标识,古史记载说:“以龙纪官,龙师而龙名;以鸟纪官,鸟师而鸟名。”鸟就是凤鸟。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孔子为之兴叹,它成了民族的象征。 这两种神话中的飞腾动物,在想象中集合成光辉的形象,代表着尊严华贵、遨游天宇、吉祥来仪的神物,世世代代受到广大的喜爱与尊敬,把它雕刻在建筑上,工艺美术上,染织图案上,玉雕上,磁器上,绘画题材上,等等。它的起源是很早的。
在商代遗留的龟甲兽骨文字中,我们就看到龙和凤两个象形文字。可以看出先民们在想象中所创造的这两个图腾的原始状态。历史发展到商代,已经到了文化成熟的阶段。推想起古代文化进程发展的缓慢,能达到这个程度,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而且从殷墟妇好墓的遗物中发现玉雕品,有非常精美的龙凤形的玉佩。这种宝贵的艺术制作,已经使我们感到惊异。在周代以来的遗宝中,以龙凤制作的题材就更加风行了。
流传的《山海经》据称远在原始社会的唐虞时代,记载着海内外的山川怪异。有人面龙身的神物(《南次三经》),有鸟首龙身的神物(《南次二经》);在玉山又有其状如人的西王母,豹尾虎齿而善啸。北山之神皆人面蛇身,东山之神皆人身龙首,等等,不可胜纪。 到《穆天子传》中的传说:周穆王率六师驾八骏西行,会西王母于瑶池之上。据说西王母原是一个种族名,蓬发戴胜。自汉以来,将其美化成为妙相庄严的妇人,把地上的瑶池也美化成天上的仙境。穆天子这位龙的子孙,他巡行了西部的辽廓世界,究竟到了何处,只据传说也无法确知。但是到了秦代,西方世界知有中国,这已确有记载。 古代流传下的?新旧约圣经?,除了它是宗教信仰宝典外,在历史中也有足资引证的学术价值。 在《旧约》中的《以赛亚书》第49章第11节中:“我必使我的众山成为大道,我的大路也被修高。”第12节:“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秦原音作“希尼”即指中国。 秦代统一中国,修筑长城,声威远播。 许多古代文明国家称我国为秦。 至今尼泊尔、印度仍然称我国为“至那”(见《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亦译为“支那”,出于梵文的译音,意为富于智慧的人民,在《文殊室利根本规仪经》中,称中国为“大支那”,都是秦的转音。
秦的原文是“希尼”,“希尼”在?圣经?英文译本中作Sinini,现代英语中的Sinitic(中国的,汉语的)以及构词用的Sino,都是从Sinini衍生的。 今日全世界通行的China 这个字,也是它的变形。 ?圣经?中,“这些从秦国来”,英语是ThesefromthelandofSinini,盛行于西方。 以致后来从中国运往西方的瓷器,也以此名为China,可以看出中国同西方世界的交往,纪元以前的?旧约?时代已经开始了。
龙的子孙向西方传播了东方的文化艺术,也引进了西南海外的新事物。 狮子、大象、孔雀、天马、麒麟、鸵鸟等开始在西汉的造型艺术中出现。 然而我们不会数典忘祖,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仍然占着被崇敬的主体地位。 在汉代石刻画像中,这个始祖神常常在祠堂中、墓室中、石阙上、殿廷上居于重要的前列的地位,以保护后嗣的康乐富强。从龙到人,人是龙的化身。 无论“潜龙勿用”或“飞龙在天”,都具有夭矫腾飞的姿态。 但是在铜器上的夔龙纹和夔凤纹,都还比较强劲朴直。 后来或者由于西方事物的输入,增益了它们的神采,到汉画像中,已经大有变化。 而且凤鸟得到孔雀的形态,也更加为之熠耀生姿。 百鸟朝凤,发挥了各种翎毛的特色。 龙凤呈祥,在中国原有的艺术上,呈现了新的面貌。
二、傀儡与俑在原始社会解体,人的社会有了阶级的存在,俑也随之出现。 俑的早期形态是方相。 方相是一位魁梧奇伟的勇士,可以摧毁强敌,可以驱逐恶祟,当统治者生时,他保卫殿廷,当统治者死时,他下入墓圹。 “以戈击四壁,驱方良。”方良也就是墓圹中的恶鬼。 但方相也往往随葬,与主子的骸骨同在,在殷墟武官村的大墓中,曾发现这种具体例子。 《诗经·秦风·黄鸟》中,三良从葬,也还是这种传统风俗的延续。 为其善战武勇,为其跳跃能踊,故称为甬。 也写作俑。 俑的形象是壮大雄健,也就是傀儡、魁垒、郁律等词的原意。 俑的生命,伴随着主人的惨痛历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当主人发现奴隶的价值,可供继续劳动时,于是才保留了他们的生命,而代之以木制或陶制的俑。 并非出于什么人道主义,而是出于经济的价值。
媒体评论
☆作者阵容强大,大师云集,包揽20世纪海内外华文世界的一流学术人物。如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钱穆,现代新儒家代表冯友兰,学界泰斗饶宗颐,甲骨研究第一人胡厚宜,精通吐火罗文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史学家余英时,红学家冯其庸,以及现在活跃的陈来、李零、葛兆光、陈平原、叶嘉莹、扬之水等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是对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高度总结和全面梳理。不仅能为我们清点和盘理已拥有的收获,也能为未来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复兴提供方略和进路,其文献价值、学术价值自不待言,同时对当下国家社会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疑难,也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学科涵盖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各个领域。从儒释道思想、经史之学,到甲骨学、敦煌学、红学等专门之学,更兼有信仰与民俗、古代科技与文化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一套书在手,即能见出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近三十年国内外学界的文化变迁。☆每一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大研究专题,学术成果具领先性和突破性丛书每一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大研究专题,由于作者皆是国内外一流学者,使得每一个专题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学术深度,往往具有领先性和突破性。每一个专题都关乎时代社会和文化重大的学术命题及文化专题,中国文化人的当代视野、格局和关怀,于此丛书一览无余。☆刘梦溪主编,戴逸、张岂之作序,众多名家推荐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先生亲自主编,人大清史研究所所长戴逸教授,西北大学有名教授张岂之先生作序推荐,著名学者杨振宁、莫言、叶嘉莹、葛兆光、李零、陈平原等诚挚推荐。☆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有识之士的优选有识之士的优选。这套文集必将是关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有识之士们的参考工具,是官产学各界精英人士的优选读物;这部文集也是学术研究和写作者们的津梁,是有志于在汉语世界立言者们的基础起点,研究者、写作者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立身之阶;这部文集还是读书人的试金石,是对学术思想有兴趣的读书人的优选收藏。☆规模宏大,12卷,1080万字,9000页,一部全新的中华文明史本套丛书精选520篇文章,按专题厘定为12卷,共1080万字,9000页。同类期刊还没有第二本跨度可堪比拟,丛书更大的意义在于重整国故,赓续前贤之志业,明证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功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