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饭楼藏明青花瓷978710023078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601.47
7.7折
¥
78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冯其庸 藏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3078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0元
货号31948486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冯其庸(1924—2017),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人。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画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
目录
\"自 序
引 言(魏靖宇)
瓜饭楼藏明青花瓷
001 明 正統 青花雲氣紋罐
002 明 正統 青花雲氣紋碗
003 明 正統—景泰 青花雲氣紋碗
004 明 正統—景泰 青花纏枝花紋碗
005 明 正統—景泰 青花雲氣紋碗
006 明 正統—天順 青花海水雲氣紋碗
007 明 正統—天順 青花海水雲氣紋碗
008 明 正統—天順 青花結帶繡球『昌』字紋碗
009 明 正統—天順 青花結帶繡球『福』字紋碗
010 明 正統—天順 青花『福』字碗
011 明 正統—天順 青花壽山福海樓閣紋碗
012 明 景泰—天順 青花纏枝蓮紋碗
013 明 景泰—天順 青花纏枝蓮紋碗
014 明 景泰—天順 青花纏枝蓮紋碗
015 明 景泰—天順 青花雲氣紋碗
016 明 天順—成化 青花犀牛望月紋盤 一對
017 明 成化—弘治 青花菊紋碗
018 明 成化—弘治 青花纏枝蓮紋碗
019 明 成化—弘治 青花纏枝雜寶紋碗
020 明 成化—弘治 青花龜背紋碗
……
121 明 天啓—崇禎 青花萊菔紋玉璧底碗 一對
122 明 天啓—崇禎 青花萊菔紋盤 一對
123 明 天啓—崇禎 青花鹿紋方盤 一對
124 明 天啓—崇禎 青花纏枝花卉紋罐
125 明 崇禎 青花蘭草紋盤
126 明晚期 青花簡筆紋碗
127 明晚期 青花簡筆紋碗
128 明晚期 青花簡筆紋碗
129 明晚期 青花簡筆紋碗
130 明晚期 青花『三』字紋碗
131 明晚期 青花『福』字紋碗
132 明晚期 青花『壽』字紋碗
133 明晚期 青花『大明成化年製』款杯 一對
134 明晚期 青花『大明成化年製』款杯
135 明晚期 青花花卉紋碗
136 明晚期 青花花卉紋碗
137 明晚期 青花龍鳳紋碗 一對
138 明晚期 青花螭龍紋碗 一對
139 明晚期 青花寫意紋碗
140 明晚期 青花花卉紋蓋罐 一對
三峽七百里 一上一回新——馮其庸先生的三峽情結(魏靖宇)
後 記
\"
内容摘要
\"本书为《瓜饭楼外集》第6卷,收录了冯其庸先生的100多件明代青花瓷藏品。冯先生的青花瓷藏品主要来自于三峡地区的明代民窑。民间青花瓷比起官窑来说虽然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显低,但更能反映社会历史的普遍状况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收藏民窑瓷体现了冯先生卓越的学术视野和人文关怀。相对来说明代民窑青花瓷也是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而本书所收的藏品贯穿明代各个时期,器型与内容题材丰富,可供读者了解明代青花瓷的发展历史。藏品搜集者魏靖宇先生,在书中记载他与冯先生的交游始末,读者可借此了解本书瓷器收藏由来,并从轶事中一窥冯先生的高情旷才。 \"
精彩内容
\"一、自序我喜歡明代民間青花,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事。有一次我因事去揚州,泰州的朋友來看我,送我一對明洪武的『福』字青花碗,我非常喜歡,後來就陸續收到一批『福』字碗,實際上從福字的書寫方式,大體可以看出『福』字碗延續的時間很長,而那對洪武『福』字碗,實際上還是元青花的風格,因爲從元末到明初,民間青花實用品的生産是不會停止的,很難分清楚政權變動時期生産上的絶對準確界限。
從這一對福字青花碗開始,我又陸續收到一些明代的其他民間青花。我當時并没有什麽收藏計劃,只是遇到有可收的就收而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去海南島過冬,連續去了多次,海南的朋友也都喜歡收藏瓷器,但他們收藏的都是海撈品,我所見到的大都是宋影青刻花碗,而且碗上都有長期沉海所結成的斑塊。他們送了我不少,我帶回北京也送了一些給朋友。自己留的一些,時間長了,發現碗上的斑塊逐漸可以剥落,現在我將這些藏品都收入本書的綜合卷了。
收到本卷裏的明青花,大都是老友魏靖宇兄和他的女兒魏寧近幾年從三峽爲我收集的,他們是這方面的專家,所收都是當地老百姓挖出來的。這批青花,都是明代民間用品,而且帶有地區的特色。
我喜歡民間青花,是因爲作爲歷史社會考察,民間青花可以反映社會的真實性,它的覆蓋面大,而官窑所造宫廷用品,雖然精美,但它只能代表社會的最上層,不能反映普遍的老百姓的生活,不能反映歷史的廣闊面。何况官窑青花,一器萬金,更不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力所能及的。
我喜歡明代民間青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民間青花的繪圖别具特色。那種狂草式的山水人物花鳥走獸,最早的源頭,只有從民間青花上去找,可能從明代還可上溯,特别是那些帶有抽象繪畫意義的畫,這一些畫史上的特殊情况,從正式的文人畫家繪畫裏是看不到的,只有民間青花上纔能看到。它究竟應該上溯到何時,只能靠中國畫史的研究專家來解决了,但它肯定是早於衆所周知的徐渭、朱耷等人。所以,明代民間青花,應該引起美術史家的充分重視,我只是作爲一個欣賞者,略抒所感而已。
二〇一三年八月三十日,寬堂九十又一於瓜飯樓二、引言(魏靖宇)青花瓷是以氧化鈷爲着色劑,在潔白的瓷胎上繪畫,外施透明釉,在一千三百攝氏度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燒成的白地藍花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創燒時代,有唐代和宋代之説。浙江揚州唐城遺址和龍泉縣北宋金沙塔遺址出土的所謂『唐青花』和『宋青花』瓷片,嚴格意義上講,還算不上真正的青花瓷,與景德鎮出現的元青花没有直接因果關係。青花瓷成熟於元,明代達到高峰,并成爲景德鎮明清瓷器生産的主流。特别是明代民窑青花,不僅産品數量大,品種繁多,而且以其粗狂豪放、率真質樸的風格,吉祥樂觀的審美情趣,增華飾美的紋飾,古樸幽青的色彩,受到世人特别是文人的喜愛和關注。
在以往青花瓷的研究中,歷來重視官窑輕視民窑。近些年來,收藏研究青花瓷的人越來越多。明代官窑青花,千金難求。博物館裏展出的官窑青花,只能隔着玻璃看花,可望而不可即。而民窑青花,特别是明代民窑青花,存世量大,青花瓷片隨處可得,爲明代民窑青花收藏和研究者提供了機遇和方便。在斷代與時代特征,燒造技術與藝術審美以及社會文化諸多方面,形成了專業與業餘共研的局面,出版發表了不少有學術價值的民窑青花瓷研究專著。民窑青花珍品在文物定級以及國家博物館收藏展出中,也受到了應有的重視,改變了以往重官輕民的現象。
瓜飯樓藏明代民窑青花瓷,大部分來自三峽地區。馮其庸先生九十高齡,對明代民窑青花瓷的興趣依然不减。得知三峽庫區因水漲水落,時有古陶瓷被水衝出散落民間,即委托我收集一些明代民窑青花,以備研究彙集出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從庫區老百姓家中和古玩攤上收集到明代各個時期民窑青花數百件。這批明代民窑青花主要是碗、盤、罐、碟等日常生活用品。器型完整,紋飾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以及吉祥文字等無所不包。其中有些紋飾在以往出版的明代民窑青花瓷研究專著中未曾見過,十分難得。
由於青花瓷和中國畫使用的繪畫工具都是毛筆,潔白的瓷胎與生宣紙同樣具有吸水性能,而且中國畫有墨分五色之説,青花瓷使用的鈷料可配製成深淺不同的色階,也有料分五色之説,故而其韵味有如中國傳統水墨畫。民窑爲了省工省料多産,不能像官窑那樣不惜工本精心描繪。民窑畫工憑藉對生活物象的感受和長期的瓷繪實踐,一筆點劃,勾綫填色,分水渲染等技法運用自如。行筆如風馳電掣,無拘無束,盡情揮寫,一氣呵成。即使裝飾圖案也不是描出來而是寫出來的,猶如中國文人畫一樣,盡在一個『寫』字。所以明代民窑青花最大的藝術特色是書寫性和寫意性,這也是官窑青花不能相比的獨特魅力所在。
在瓜飯樓藏明青花彙集出版中,收集、鑒定、拍照以及版面安排等細節,馮老無不親自籌劃審定。近年來,先生年事已高,精力不濟,身體每况愈下。前段時間,我突然接到瓜飯樓來電,説馮老心臟病突發,醫生要求必須入院治療。我也勸馮老住院調養,以身體爲重,因爲先生年過九旬,猶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實在是太累了。但他仍然堅持一面做他的研究,一面在家服用心血康。他説,早年封存在家裏的資料,只有他自己纔能弄得清楚。如果住院,《瓜飯樓外集》(共十五卷)就編不下去。慨嘆之餘,我深感馮老真正是一個視事業如同生命的忠厚長者。
《瓜飯樓藏明青花瓷》的出版,是明代民窑青花瓷研究園地裏盛開的一朵新花,爲中國古陶瓷,特别是明代民窑青花的收藏與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二零一三年十月一日於雲根堂
三、三峽七百里一上一回新——馮其庸先生的三峽情結(节选)九十年代初,馮其庸先生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第二次到三峽考察。重點是屈原故里和巫山十二峰下神女廟舊址。
隨行的是馮先生的兩位學生。馮先生讓他們隨行,一來可以照顧先生,更主要的是讓兩位年輕人增長見識,在實踐中學習。如今他們都專業有成,其中一位叫紀峰的,已經是有名的雕塑家,客居北京,至今仍受馮先生的指點和關照。
我邀請了三峽文化學者鄭文燮先生一道,在湖北宜昌迎接他們,然後我們一行五人先到了秭歸香溪。香溪,因王昭君浣洗而得名,發源於神農架,溪水清澈透底,與長江的渾濁形成鮮明對比。從香溪再到屈原故里,要徒步穿過一個名叫七里峽的深谷。七里峽道路崎嶇,隱天蔽日,不見曦月,而一旦出峽,則良田如鏡,豁然開朗,恰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郭沫若題寫的『屈原故里』牌坊映入眼簾,大片緑油油的稻田散發出清新氣息,阡陌縱横,蛙聲一片,使這裏顯得更加寧静。四周山巒起伏,山脚處點綴幾間農舍。馮先生和我們同住在一户農家,簡陋而干净。香噴噴的大米飯、臘肉、鹹菜可口味美,在這個生長屈原的名叫樂坪里的地方,我們足足地領略了一番世外桃源的風韵。
在樂坪里,馮先生不禁由衷地感慨,對我們説:『觀此地山水形勢,是出大詩人的地方!』到了秭歸的屈原紀念館,馮先生詩興大發,即興揮毫寫道:江上孤城故國哀。千年又吊屈原來。
懷王失道親群小,空費先生百世才。
這幅自作詩書法條幅已鑲嵌在紀念館碑林之中。
馮先生下一個目標是巫峽神女峰,而從秭歸到巫山神女峰對岸的青石洞,客船不會停靠,也没有碼頭停靠。我們只好乘坐當地叫作『支農船』的一種機動小船,人貨牲畜混裝,沿途停靠,是專爲峽江兩岸的山民服務的。船上有幾條木板凳,我們讓馮先生坐下休息。湍急的江水聲,混雜小船的發動機聲,猪羊亂叫,人聲嘈雜,根本無法安神。這一年馮先生已是六十七歲的年紀。
小船不時地摇晃顛簸,又不時地靠岸起錨。停停走走,上上下下,天色漸黑,船夫説要晚上十點纔能到青石洞。
正在大家恍惚疲憊之時,突然有人大喊:『青石洞到了,快下船!』我們一行人昏頭昏腦,提着行李就往岸上跳,還没站穩,小船就急忙忙掉頭開走了。恰逢夏季長江漲水時節,青石洞前原來較平坦的停船地方被淹,這時只好在離青石洞幾公里的岸邊强行停靠。我們下船之後,只覺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前是絶壁,後是滚滚長江,立即陷入無路可走的險境。幸好跟我們一起下船的有兩位家住巫山十二峰上的山民,并有一個亮度明顯不够的小手電筒。我們只好求助他倆,請他們扶着馮先生前行,我們小心翼翼跟在後面,連爬帶攀,來到青石洞,依然驚魂未定。已經是夜裏十二點,萬幸遇到這兩位山民。這次巫峽歷險至今想來猶覺後怕。
青石洞有幾户山民,多以弄船打漁爲生。我們一行人住在譚大嫂家裏。她的丈夫常年在外駕船,譚大嫂憑自己的精明能幹,在青石洞開了一個家庭小旅館,不少北京、上海甚至海外的書畫家攝影家,都是她家的客人。譚大嫂後來也因此聲名遠揚。
第二天,我們都因前晚趕山路,腿脚酸痛,又加旅途勞累,决定休整一天。馮先生更是雙腿腫脹無法行走。譚大嫂家大門正好對着神女峰,馮先生只好坐看神女。對面雲烟繚繞,門框宛如畫屏,倒也另有一番風情。
在青石洞三天,馮先生帶我們考察了神女廟等遺迹。原來神女廟裏有神女塑像,并嵌有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等名篇,可惜今已蕩然無存。
從巫山來到奉節白帝城,時值盛夏高温,我儘量將馮先生安頓好,但當時房間裏都没有空調,一把吊扇在空中摇摇晃晃,馮先生暑熱難當,夜不能寐,索性起床,光着臂膀在我的畫室潑墨揮毫,寫梅花、荷葉各一本。隨後又隨手拿起一本刊物,上有陳老蓮句:『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以往事皆非。』馮老説好聯,即提筆書此以爲紀念。
四、後記收在這本書裏的青花瓷,大部分是好友魏靖宇和他的女兒魏寧從四川三峽地區和重慶兩地收集到的,所以這些明青花還帶有一些地區的特色。書中有一小部分是我早年收藏的,『福』字碗較多。
這本書裏的青花瓷,從明洪武始,一直到崇禎,幾乎明各代都有,等於是一部明代民間青花的簡譜,也可以算是一部青花圖録。
青花,當然在明以後還在發展,整個清代到民國,直至現在,青花一直在生産,也一直在變。明青花是青花瓷發展過程中一個珍貴的階段。值得一提的是青花在現代,有了重大的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有一位揚州的畫友,他叫陸履峻,這個名字也是我給他改的,我的意思是鼓勵他要敢於經歷艱難,克服險峻。後來,突然不知他的去向了,隔了有十來年,纔聽説他到了景德鎮,專門研究青花瓷畫。那時我在屯溪,就立即去景德鎮,終於找到了他。老友相見分外高興,他告訴我他來景德鎮已十多年,歷盡艱難,但在青花瓷上他有重大的發展,他用青花畫了不少瓷畫山水,他説不再只是墨分五彩,他在青花上可以做到墨分廿彩。我當時看了一些他燒製好的瓷畫山水,確實前所未見。他還告訴我,他在那裏創業很艱難,受到很多阻礙。我離開景德鎮後,很長時間没有與他聯繫,有一年他突然來看我,帶來一件小瓷畫山水,有如册頁,畫得非常有神彩,有特色,他告訴我他在青花上又有發展。之後隔了很久,聽説他回揚州了,并在揚州開闢了燒製青花瓷的作坊,規模很大,作品受到國際上的歡迎。他還托人告訴我,他爲我燒製了一件他畫的大幅山水,因太大,不好拿,所以一直没有拿來。實際上,青花瓷到了他的手裏,比起明清的青花瓷來,又有了極大的發展,他不僅是以瓷爲紙,創作山水,而且墨分廿彩,比畫在宣紙上别有特色,是一大創造。另外,他現在用的顔料,與明清時期的都不同,所以自然具有自己的時代特色。他曾告訴我説,如果單從顔色來説,用明代的顔料來畫,燒製後的顔色自然會一樣,但繪畫風格有時代的區别,所以既使顔色與明代的一樣,也會明顯地看出是現代的風格。當然,我希望我們時代的青花有我們時代的特色,何况青花到今天在他的手裏有這麽大的發展,是我們時代的驕傲。
從景德鎮回來後,到一九九七年,我曾贈他一首詩,現在把它録在下面,以爲紀念:青花歌贈陸履峻十年不見陸履峻。隱姓浮梁作瓷人。
畫筆新開青花徑,揮毫落墨生烟雲。
忽如石田廬山瀑,忽如石濤黄山雲。
忽如倪迂秋林晚,忽如大痴富江春。
烟霞萬重無窮意,坐對净瓷生白雲。
瓷片入手化作紙,墨分廿彩猶未盡。
嗟呼履峻何太苦,世途坎坷筆有神。
十年崚嶒登峻極,返顧蒼蒼所來徑。
元明青花俱往矣,請看新花滿園春。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