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中国古代理念的开始978710807587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69.67
7.7折
¥
90
全新
库存26件
作者(美)许倬云|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5871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0元
货号32113722
上书时间2024-09-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17年获台湾大学“人文艺术类杰出校友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许先生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上古史、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及中西文化比较。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形塑中国》《汉代农业》)等,另有大众史学著作“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及《经纬华夏》等数十种行世。)
目录
三联版新印本序(二○一一)
初版前言(一九八四)
再版前言(一九八七)
“三联版”序(一九九三)
增补本序(一九九九)
第一章 由新石器时代到商代
第一节 中原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节 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
第三节 商以前的国家与部落
第四节 商代的青铜、制陶与建筑
第五节 商代的国家
第六节 商代的农业与文字
第七节 结论
第二章 周的起源
第一节 周人祖先
第二节 考古资料上的先周文化
第三节 周人的迁徙
第四节 周人与西方羌族的关系
第五节 渭域创业
第六节 周原的遗迹
第七节 商周间的关系
第八节 一个推测
附录:谈西周文化发源地问题——与许倬云教授书
古公亶父时代的先周——谨答饶选堂(宗颐)教授
第三章 克商与天命
第一节 周人的实力
第二节 实始翦商
第三节 武王克商
第四节 周人的天命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华夏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 迁殷遗民
第二节 周人与殷人的交融
第三节 周人与其他姓族的关系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章 封建制度
第一节 分封的本质
第二节 诸侯徙封的例证
第三节 氏族组织
第四节 封建制的层级
第五节 主从关系
第六节 结论
第六章 西周中期的发展
第一节 康王之世的经营
第二节 昭王与南征
第三节 穆王之世
第四节 共懿孝夷四世
第五节 文化圈的扩大——北面与西面
第六节 文化圈的扩大——南面与东面
第七节 结论
第七章 西周政府组织
第一节 文献史料中的官职
第二节 金文资料中的官职
第三节 西周政府的若干特点
第四节 结论
第八章 周人的生活
第一节 农作物及农具
第二节 饮食——食物与烹调
第三节 居室——建筑与起居
第四节 服饰与衣料
第五节 工艺与工业
第六节 岁时行事
第七节 人生仪礼
第八节 结论
第九章 西周的衰亡与东迁
第一节 西周末叶的外族
第二节 宗周与成周的消长
第三节 西周末叶的封建制度——国、邑与田
第四节 西周的末世诸王
第五节 结论
结论
引用书目
附录 西周考古的新发现和新启示——跋许倬云教授《西周史》李峰
图版
内容摘要
西周以最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本书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对西周史上聚讼纷纭的议题,诸如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的本质、商周文化嬗替的关系等,提出了信而有征的合理解说。不仅廓清了20世纪30年代西周史论战留下的疑窦,也在宏观分析时势演变的同时,呈现了西周时期
“中国”“华夏”的理念,如何在政治体制、经济生活与思想形态等诸多面向上,凝聚为远远超越民族主义和文化共同性的独特国家单位。
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最早于1984年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首度刊行,是其重要的学术代表作,至今已问世四十年。多年来,此书修订、再版不断,其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堪称上世纪西周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本次再版,收入“许倬云学术著作集”,以三联书店2018年“当代学术”的“增补二版”为底本,同时加副标题,作《西周史:中国古代理念的开始》。
主编推荐
这本《西周史》更注重社会史与文化史的面向,长于从宏观视野分析时势的演变推移。全书综合了文献、考古、金文三类资料,梳理了西周在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不仅关注其封建制度、政府组织和生活方式,也从西周的历史发展观察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逐渐形成过程,探讨中国古代的各种理念——天命、华夏等——是如何在这一时期展开的,呈现了“华夏国家”在西周时代的形成过程。
精彩内容
周的起源:周人祖先选自第二章第一节
周室的祖先后稷(弃),据《史记》“周本纪”,是尧舜与夏禹的同时人物。后稷不论是一个实在的个人,抑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至少是周人自己承认的始祖。周之为周,当然也就可说与陶唐虞夏同时已在中国古代的诸种部族中出现了。由这一时代到周文王的时候,周人经历了一千二百年的迁徙。周人的足迹及其与其他部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即是本章的主题。据《史记》记载,后稷之子不窋,在夏后氏政治衰微时,去稷不务,不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不窋与后稷的关系,自来即为学者所怀疑;由汉以来,史家即认为太史公所记周初世系有错误(《史记会注考证》:4/4;胡承珙,1888:24/33)。大约后稷之名,原非官号,只是指周人为务稷的部族。“去稷不务”一语,本不是以夏后氏为主词,却是形容不窋领导下的周人放弃了原有的农业,改采戎狄的生活方式;到了公刘的时候,“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则又由戎狄的生活,再变到农业生产的文化(同上),这一大段事迹,未必在两代之间发生。
公刘到文王的父亲季历时,周人经历了四百年左右,如以《竹书纪年》及《后汉书》“西羌传”所载,殷王武乙与周人古公亶父同时为基点(陈梦家,1956:292),公刘至古公有十一代,与殷商世纪相比,公刘应该约略相当于商代“九世之乱”的尾声,盘庚迁殷的前夕(《史记会注考证》:3/19—25)。这时商人由频频迁都到都殷不再迁移,由王位继承的承序不定而至盘庚以后的父子相承。商人正在大变动的中间,公刘时代的周族所受殷商的压力可能比较小,也就有可以自行发展的余地了(关于殷商积年及盘庚以后的年代,参看陈梦家,1956:208—216)。
以上由文献上记载的周人祖先活动的传说,可以有三个阶段:后稷时代周人已发展农业,不窋以后周人奔于戎狄,以及公刘以后又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若配合考古学的资料来说,农业在中原早在七八千年前即已发端,周人若在后稷时代始有农业,在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中,应算是后起的。不窋以后又有数百年不再务农,也说明了周人的农业文化还不够稳定。
不窋所“奔”的戎狄,已在农业文化圈外,由后稷开始以至古公的迁徙到岐下,周人大约只能是徘徊于农业文化圈边缘的一个集团。追索先周文化的地望也当由此着眼。
周人起源之地,学者从古代地名着手,总是在今日陕西泾渭二水一带找寻,遂谓弃始生之地邰在武功,公刘以后立国的豳在三水,古公以后所在的岐下为岐山一
带(丁山,1935;齐思和,1946)。甚至考古学家追索古迹,也循此线索,以为周人先世迁徙范围,不过在泾渭之间兜了一个大圈子(石璋如,1952:357—376)。
与传统说法迥异,则为钱穆的周人始源于晋南的理论(钱穆,1931;反对其说者为齐思和,1946,但大体上仍与旧说相当)。钱氏之说,以为《诗经》“公刘”:“于京斯依”,“于豳斯馆”;及《史记》:庆节“国于豳”,其京与豳在汉代的临汾,今新绛县东北二十
五里处。豳邠古今字,皆得名于汾水。汾水为一条古水,古公得名由此水。《水经注·汾水注》,汾阴有稷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当与后稷有关。又据《水经注·涑水注》,闻喜附近有周阳故城,汾口西岸,则有韩城之周原堡。万泉县内井泉百余,正合《诗》“公刘”:“逝彼百泉”的景观,周之得名,也在此区。古公亶父受薰育戎狄之逼,止于岐下,所逾即是韩城西北的吕梁山,钱氏遂以为公刘旧居在晋南,当黄河之东,汾水之南,盐池西北的涑水流域。按地名随着人群迁移而搬家,历史上随处有之。
周人在陕西住久了,其地名已深入人心,后人遂以为周人自古以来即居住在这些地方。如以钱氏之说,则周与豳都可能是古公由山西带来陕西地名,周人的祖先未必局促于泾渭之间。钱氏的理论虽有待证实,事实上也有相当的说服性,至少已是重要的一说(陈梦家,1956:292;Kwang-chihChang,1980:249—250)。
“先周”的定义,应有四个层次:由近及远,最晚的一段,文武建国以前,可说是先于周朝,其地区当是岐山周原;早些,古公亶父迁来岐山以前,是先于周人之为周人的时期;更早一段,是脱离戎狄的时期;最早一段,则是周人集体记忆中的远源。
这四个阶段中,远祖时期最不易追寻,更难证实。
钱穆与傅斯年二氏追寻周的源头,都是有趣而不易证实的工作。然而,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虽有不少难以稽考的传说成分,对于该一族群的自我认同,仍有重要意义。至于考古证据能有用处的部分,当在先于周代一段及先于周人之为周人一段。前者是岐周诸遗址的文化,后者是迁来岐山以前,下文将有所讨论的碾子坡先周文化。这两段,时代差为接近,不难由文化谱系追踪。至于更早于此,文化谱系的族属疏远,演变线索未必清楚,则至多列为历史的可能性,却不能作为定论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