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散文的气质
红孩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需要社会的滋养。社会就是人群之间的往来,既然人与人之间有往来,就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评价。评价一个人,标准很多,可以用小家碧玉,也可以用大家闺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好人和坏人区分。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处处可以看到。而事实上,这世界的芸芸众生,哪里有那么多的好人和坏人,好人和坏人是相对的,就大多数人而言,基本属于不好不坏的人。
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外表评价,通常爱用“气质”这个词。譬如,形容某个女人漂亮,常用气质高雅;形容某个男人有修养,喜欢用气质儒雅。由此可见,气质这个词是人们所需要的,也是男女可以通用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气质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率、沉静、浮躁等,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二是人的风格和气度,如革命者的气质。很显然,我们一般选择的是后者,前者过于确定,不过后者也让人感觉到是属于不好定义的那种。
同样,我们看一篇文学作品,往往也会从作家的文字中读出其人与文的气质。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以我的见识,人和文在很多的时候并不一致。一个文弱的书生,他的气节和人格可能是刚硬的。鲁迅个头不足一米六,可谁能说鲁迅不高大呢?不管怎样,我们看一个人的作品总会很自然地和这个人的人品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人的作品时,往往会从作家的社会性和作品的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考证。近些年,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们对过去的人和事也变得宽容起来,像过去被封杀被长期边缘的作家作品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这些作品甚至如日中天地成了一段时间的文学主流。文学的艺术性与社会性,是不可割裂的,过于强调哪一方面都会失之偏颇。散文也是如此。我们说一篇散文的优劣得失,其评价体系也很难绕开艺术性和社会性。当然,如果是风景描写的那种游记作品,就另当别论了。即使是风景描写,也不完全超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如《白杨礼赞》《茶花赋》《荷塘月色》《樱花赞》等。假设我提出鲁迅、冰心、朱自清、杨朔等作家的作品具有散文的优秀气质,不知会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我想肯定会有的。据我所知,有相当多的一些作者,始终坚持散文的艺术性,而不愿提作品的社会性,似乎一提到社会性就是和政治挂钩。
远离政治,已经成为某些作家的信条。前几年,周作人、林语堂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突然走红,就是被这类人追捧的结果。以我个人而言,我对散文创作的路数是提倡百花齐放的,风花雪月与金戈铁马都可以成为作家笔下的文字。我们不能说写花鸟鱼虫、衣食住行就题材窄、格局小,就缺少散文的气质。有的作家倒是常把江河万里挂在嘴边,可其文章味同嚼蜡,一点散文的味道都没有,更谈不上散文的气质。
我理解的散文的气质,首先是文字的朴素、洁净,如果一篇散文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很难有别的作为了。这就如同我们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人,他怎么可能有好的气质呢?然后,作品的内容要更多地承载读者所要获取的知识、信息、情感、思想的含量。第三,在写作技巧上,要发掘出生活的亮色,特别是能在所见的人与物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和对世界的看法,且能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结构方法。第四,文章的意境要高拔出常人的想象与思维,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高度。第五,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内外气场要打通,要浑然一体,有霸王神弓那种气派。有了这些,还不够,一篇好的散文必须与社会相结合,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共鸣。这个社会的认同,光是一时的认同还不行,它还必须是超越时代的,像我们读《岳阳楼记》那样,要能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人生思想境界,这才算真正地具有了散文的气质。
散文的气质是不可确定的,不同的作家创作了不同的作品,其气质也是不尽相同的。气质是*让人捉摸不定的东西,它像风又像雨,很难用数字去量化。大凡这种捉摸不定的东西,恰恰是审美不可回避的问题。艺术的美是感悟出来的,即我们常说的艺术就是感觉。在这里,我们也
可以把散文的气质说成散文的气象,气象可以是眼前的,也可以是未来的。我喜欢“气象万千”这个成语,它如果作用于散文,那就是散文是可以多样的。一篇优秀的散文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气质,拥有了这个气质,你就能鹤立鸡群,就能羊群里出骆驼。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分四辑:“鸿爪东西”是个人经历、往事的琐碎而细腻记忆,看似浅淡,实则深远;“闲说漫侃”,关于自然、社会人事的自由睿智的发挥,引经据典,又不拘泥书袋,趣味盎然;“戏仿经典”,借古讽今的小杂文,想象与锋芒相得益彰,幽默而犀利;“史说新语”,以优美文笔重新解读历史人物,语言温情而时尚,旨在发掘人物身上的品质或趣味,给人启迪。
整本自选集,有故事,有观点,有看点,精选作者近年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特别关注》《青年博览》《思维与智慧》等畅销杂志上刊发的文章,体现时代的声音与姿态,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对历史的感怀,贴近当下生活与读者心灵。
作者简介
陈雄,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十佳教师作家”。湖北省作协第二届长篇小说签约作家。仙桃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暗夜莲心》《清兮浊兮》,散文集《麻辣典故》《闲侃中国文人》《zui红颜》《大唐情怀》《大宋情怀》《明清情怀》等十余部。多篇散文入选各地语文校本教材及中考语文试题(含模拟)。
目录
第一辑:鸿爪东西
乡村的读书时光 002
乡村看戏 005
远去的水车 008
菜花黄 010
婆婆纳 012
诗意的错觉 015
生命是用来干吗的 018
草木有本心 021
江黄颡 023
公交车上的拥抱 026
留在原地 028
一个老师的微笑和行走 031
送 酒 034
走过乞丐 037
钓之境 039
理 发 042
一直都懂你 044
赠 书 047
书之随想 049
第二辑:闲说漫侃
较真的文人 054
教书百态 056
自嘲百态 060
天堂里有没有驴叫 063
细 腰 065
可爱的“细君” 067
说“虫” 070
文人与枣 073
雪·夜·梅 076
关于月亮的闲话 080
水为财 084
将名字写在水上 086
青山之恋 089
因为年轻,不会懂得 091
男人能忍成大事 093
夸孩子非易事 096
讲感情与讲原则 098
造化弄琴 100
请勿打扰 102
剩男与剩女 104
功业不敌柔情 106
谁能不负人 108
红颜知己梦 111
第三辑:戏仿经典
东施走红 116
王安石写《伤仲永》的来历 119
新断桥许仙 122
点石成金之后 124
狐假虎威之后 127
阿Q进城 129
新编《渔夫与金鱼》 132
杞人忧月 135
假如人长了尾巴 138
第四辑:史说新语
嵇康的风度 142
楷书大师钟繇 144
强扭的瓜也甜 146
神马都是浮云 148
寒山——最早的“嬉皮士” 150
“小事”影响颜真卿 153
做一个安静的逍遥者 155
欧阳修的雅量 160
自拔金钗付酒家 163
女“陶渊明”芸娘 165
“狠人”范仲淹 170
发明“钞票”的急性子 173
恨夫不为楚霸王 176
苏轼识人 179
苏轼的天真 183
“励志”模范司马光 185
苦到极处休言苦 188
你在坚守着什么 193
那些诗情和画意 197
内容摘要
《诗意的错觉》是一部散文集。全书分为四辑——“鸿爪东西”“闲说漫侃”“戏仿经典”及“史说新语”,收录了作者数十篇散文,此外还附有作者近年来入选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试题(含模拟)的作品。整本散文集,有对童年乡村生活的追忆,有对亲人的怀恋,有对大自然的赞美,有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有对真善美的讴歌,有对假恶丑的鞭挞……有故事,有观点,有看点,是作者放飞思想、感悟生活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时代的声音与姿态,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对历史的感怀,贴近当下生活与读者心灵。
精彩内容
乡村的旧时光看到今天的中小学生被如山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还要在双休日疲于奔命地穿梭于花样繁多的补习班,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瓶底厚的近视镜,我不由无限怀念起乡村的读书时光。
我就读的村小叫红庙小学。
那时,小学只有两排红砖砌成的简陋房子,当然不会有围墙。学校操场旁边即是一处叫“金角湾”的大池塘,我在那里钓起过一只一斤多重的甲鱼,怕它咬手,眼睁睁看它逃走。
午休下课后,我们从教室里蜂拥而出,到“金角湾”洗脸。一棵如同大人腰粗的褐皮老柳树,弯弯扭扭地在清澈的水面上,横卧成一处天然的跳板。那是我们的必争之地,洗脸的时候,免不了在上面推推搡搡、嬉笑打闹,但印象里,好像从来没有同学失足落水过。
最喜欢校园初夏的时光。
学校周围种了很多柳树,柳絮如小鸭的白绒毛在操场上空乱舞,一直飞进教室飘到课本上。趁老师转身到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将书页一合,就夹住了一片。听大人说,柳絮可以止血。有一次,我的手被削铅笔的小刀划伤,血流不止,我将课堂上积攒的一团柳絮敷上,伤口马上神奇地血止痛消。
午睡的时候,我从家中带来一条麻袋,铺到课桌下面睡觉。然而总是睡不着,老师已经伏在讲桌上熟睡,我们几个小鬼,蹑手蹑脚从教室的后门钻出,向学校后面木工师傅朱大爷家奔去。
我们惦记着朱大爷屋后的桑葚呢!
朱大爷家的桑葚树是全村最大的桑葚树,每年结的桑葚又多又大。趁朱大爷不在家,我们攀上桑树,飞快地摘着那些又大又黑的桑葚,用玻璃瓶子装了,再飞奔回教室。抱着胜利果实,卧在粗糙的麻袋上,麻袋紧贴地面,凉凉的,小小的心狂跳,甜蜜无比。桑葚颗颗饱满,呈紫黑色,一碰就流出汁水,丢入口中,又酸又甜,口舌生津,只不过在吃完后,双手和双唇也会染上紫黑色。
有一次,我吃完桑葚忘记了到“金角湾”洗脸和洗手,竟将老师吓了一跳。
那是我喜欢的语文老师李老师。
上课时他见我双唇乌青,以为我病得厉害,连忙走下讲台关切地用手摸我的额头,以为我发烧或者生了疟疾。几个同伙在后面窃笑,李老师看我手指乌黑,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
自然,我们受了一番轻描淡写的训斥,因为没有好好午睡。至于摘桑葚这件事,李老师没有追究,在乡野之地,小孩子摘别人屋后的几颗桃子或者田里的一根黄瓜,根本不能算“偷”。这个刺眼的字,老师绝不会轻易地安在我们头上。
总之,那时候,我们对老师谈不上怕,但也不敢怠慢。
老师教完了课还要回家忙农活,似乎和我们务农的父母没什么两样。
很多时候,在野外,我就和李老师各牵着一头牛相遇,李老师不觉得在学生面前放牛丢了脸面,也从不问我家庭作业做了吗之类的问题,只是亲切地微笑着,倒是我有些局促,脸上有些发烧,低头喊一声“李老师”,我的牛和他的牛擦身而过。
不怕老师,更不怕考试。
那时候学校并不依据考试排名,分快班、慢班。学校经常要我们将桌子搬到教室外考试。只要不下雨,考场都设在一大片杉树林里。在林子里考试,可以算得上一种享受。林子里清幽宜人,鸟雀在树上跳来跃去、嘤鸣流转,冷不丁,“啪”的一声,洁白的试卷,就被它们盖了一个戳——撒下一泡鸟粪,还带着热热的体温。鸟儿的自在顽皮,颇像那时的我们。
现在想来,那一段乡村的读书时光,本是一种天然的乡村教育,里面有很多东西早已渗进我的血液,至于具体是什么,健康清新的自然情怀,乐天知命的智慧洒脱,还是一种无形的道德浸染?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名,我一下子也难以说清,反正,早年的乡村教育对我一生影响深远。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