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史维祥口述史)(精)/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口述史丛书978756804735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14.88
7.3折
¥
158
全新
仅1件
作者总主编:周洪宇|口述:史维祥|整理:杨澜涛//房立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47357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30750913
上书时间2024-08-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房立民,生于1934年,陕西商州人,副编审。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刊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多年,1995年退休。受西安交通大学2012年受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委托主编《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第一集和第二集,已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曾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目录
第一章 大刀阔斧,综合改革
一、弘扬传统铸华章
二、培养新时代人才
三、入选国家重点建设
四、巧用世界银行贷款
五、成立大学出版社
六、持续为西部造血
七、“不拘一格降人才”
八、向李鹏总理汇报
九、高校创收需谨慎
十、交流新篇章
十一、支持深圳特区发展
十二、引领电化教育发展
十三、全国典范之管理学院
十四、生物医电引领时代之先
十五、探索少年人才培养
第二章 以“本”为本,振兴“四化”
一、继承传统再上路
二、为国储才求改革
三、十年教改得与失
第三章 固本强新 志存高远
一、成立研究生院
二、坚定不移求质量
三、课程创新获益多
四、教材建设保障实
五、工程硕士开先例
六、中外办学促发展
七、研究生教育经验谈
第四章 创新科技图自强
一、科创面向建设主战场
二、瞄准前沿助力“863”
三、聚焦核心强基础
四、校企协作促革新
五、多措并举兴科创
六、抓住学科建设的牛鼻子
七、全力建好国家重点实验室
八、厂校合作促成果转化
九、中美首次多相流会议
第五章 高等教育沉思录
一、大学使命在育人
二、大学科研大有作为
三、高等教育体系要立体
四、解决师资断层有办法
五、轻教学之风须制止
六、欧洲考察感触深
七、党让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后记
内容摘要
1984年至1990年史维祥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他抓住历史机遇,在认真弘扬传统
的同时,以战略的眼光,实施全面改革,开创了学校西迁以来兴旺发达的新阶段。西安交通大学入选全国10所重点建设高校,先后成立了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出版社等一批新单位,同时新建了一些新的学科专业学术机构,学校科研成果获奖数目在全国名列前茅。在交通大学西迁六十余年后,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史维祥等15位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使“西迁精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并将该精神发扬光大。
精彩内容
第一章大刀阔斧,综合改革一、弘扬传统铸华章(一)交大革命熔炉历练1928年,我出生在江苏溧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毕业于苏州农业专科学校,后回乡发展蚕桑事业,闻名乡里。我是家中长子,从小父亲就告诫我要努力读书。小学、中学阶段正值日本法西斯残忍欺凌中华大地,读书时断时续,1944年我从光华中学毕业。光华中学是由新四军支持创办的,校长周宗姬是中共地下党员,对我特别关心,常给我讲革命道理,由此我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启蒙。
1948年,我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进校不久,我与张寿同志(曾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即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共同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积极响应贯彻学生自治会的各项号召,宣传进步思想,学习革命理论,发展党的外围组织成员。交大素有沪上“民主堡垒”之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一群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参与了一次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和“反美扶日”运动),在第二战线上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使国民政府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国统区的学生运动是英勇的,地下党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甘愿牺牲、积极引领、英勇战斗的革命实践至今历历在目,依然无怨无悔。1949年年初,我与张寿同志先后被批准为共产党员。回顾在交大的求学生涯,除专业知识学习外,党组织关心我的政治成长,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这对我未来的发展轨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9年5月,随着上海的解放,广大地下共产党员亦从白色恐怖中得以解脱,公开了身份,从被通缉的对象变为国家的主人。从此,我们转入如火如荼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1952年7月,在交大本科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交大力学教研室工作。一年后,我被调入机械系机制专业任助教,仅工作一年,组织就安排我登台讲课,作为主讲教师。第一次站上大学的三尺讲台,紧张之情难以言表。
一方面,我虚心向教研室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全身心投入备讲教案;另一方面,我经常通过班上学生党员(当时我是系党总支书记)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与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经过不懈努力,我总算在讲台上站住了脚跟。在交大的四年教学生涯,使我在业务上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也初步成长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师。
1956年7月,我被送到苏联列宁工学院机床教研室攻读副博士学位。该工学院是当时苏联较著名的三大工学院之一。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急需科学技术人才,我们留学人员深知使命艰巨,机会难得,所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投入学习,力争多掌握先进知识,早点毕业报效祖国。苏联学位论文要求甚高,其中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理论分析,还涉及大量的试验工作。为准备论文,我每天都待在图书馆,阅读大量国际上的相关学术资料,在实验室奋战,直至深夜。每次回住处,经常身心俱疲,爬三楼都甚感费劲。我的论文是关于流体传动与控制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