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中最快乐的20年(我与世外中学)978720814083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0.68
7.0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罗佩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40837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681098
上书时间2024-08-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罗佩明,生于1942年1月,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始人,现任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终身名誉校长、董事。《我一生中最快乐的20年(我与世外中学)》讲述了她和她的团队如何开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办学实践,世外“人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文化是如何逐渐形成,如何形成世外品牌。
作者简介
罗佩明生于1942年1月,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始人,现任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终身名誉校长、董事。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本科。1964年至1995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任教德语。其间,1988年至1994年任上外附中校长。1996年创办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任校长、党支部书记。2005年世外中学改制后,任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常务副董事长。1989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获德语特级教师称号,2000年获上海市首批特级校长称号,2003年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1985年4月至1986年7月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汉语,1995年至1996年作为上海一汉堡友好城市项目交流教师在汉堡任教中文。
目录
序一 大志有恒大爱无声
序二 她创建了世外品牌
序三 桃源,源心而生
第一章 光阴荏苒初心不改
一、聚散离合的童年
二、北大五年
三、在上外附中的日子
四、扎根桃源
第二章 凝心聚力铸造世外之魂
一、培养目标:全面发展,走向世界
二、办学理念:P&P和C&C
三、世外精神:五大精神
四、世外气质:爱心、优雅、大气
第三章 课程改革成就世外之名
一、英语教学彰显特色
二、二外教育内外兼修
三、信息科技面向未来
四、人文素养多元探索
第四章 国际融合课程开启本土化之路
一、迈出国际化教育第一步
二、认证CITA
三、引进国际融合课程中学项目
四、启动国际融合课程大学预科项目
第五章 创新机制建设心系世外未来
一、学校既要“管”更要“理”
二、教师是世外的财富
三、成立教育研发中心
附录
廿载桃源情静待明日星
第二次握手
魅力教育智慧领航
笃学感恩绘蓝图
心中的大树
大步前行中润泽四方
高瞻远见知人善任
共享快乐20年
饮者怀其源学成念师恩
我与世外的7年情缘
后记
内容摘要
《我一生中最快乐的20年(我与世外中学)》是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始人罗佩明讲述自己与世外的20年,她认为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20年,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团队如何开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办学实践,世外“人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文化是如何逐渐形成,如
何形成世外品牌。
精彩内容
一、聚散离合的童年1942年1月,我出生在上海南阳路。拍这张全家福时,我刚满五岁,正在读小学一年级(我没念过幼儿园),哥哥大我三岁。仔细端看着这张童年时代的家庭合影,相片上的其他三人——父亲、母亲、哥哥都已相继离世,唯独留下了73岁的我。这张摄于1947年的全家福,定格了我一生中最为美好却又十分短暂的幸福时光。每每想起,总是忍不住唏嘘惆怅,唯有泪千行。
我的父亲罗文杰(号念曾)少年丧父,是我的祖母在南洋烟草公司当卷烟工,日以继夜地倒班劳作,供他读书,继而把他抚养成人的。在艰苦的家境中,父亲很懂事,也很勤奋。他曾就读于著名的法国天主教会圣芳济学院,毕业后又考入雷氏德专科学院。父亲成绩优异,屡获奖学金,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祖母的经济压力,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的母亲张瑞田,是一位出身江苏镇江的大家闺秀
,贤良淑德、知书达理。她毕业于原上海智仁勇女中(高中),曾和父亲同为旧税务局的同事。婚后,母亲相夫教子,孝敬婆婆,与人相处和睦,是公认的好媳妇。
在我出生前后,父亲就职于上海一家小型贸易公司——中奥公司。在他担任小职员期间,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他用起早摸黑、勤勤恳恳所挣来的微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着实不易。父亲工作敬业,为人忠厚,业绩卓著,后来逐步晋升到了经理的职务,家庭的生活状况方才略有改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的公司远赴香港发展,父亲不得不抛下老母、妻儿,背井离乡。我清楚地记得,年幼的哥哥和我被屋外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吓得魂飞魄散,我俩紧紧依偎着祖母、母亲,全家老小一起躲在餐桌下,谁都不敢吱声。当时家中幸有刚成年的堂兄——大伯的儿子在旁壮胆,总算让我们一家老小平安地度过那令人胆颤的枪林弹雨之夜。
父亲孤身一人在外拼搏,心中愈发惦念着一家人的团聚,不时催促我们老小早日赴港。经父亲的极力促成,在上海的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购买“公债”换取了赴港通行证。1950年春,母亲扶老携幼,带着祖母和我们兄妹,在堂兄的陪同下,自上海搭乘火车经广州到深圳,再从罗湖至九龙,似逃难一般几经周折,抵达了目的地——香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无比深爱的父亲。女儿跟父亲总是最亲的,我暗暗祈求:再也不要
让我们家人骨肉分离了!
从此,我们一家五口总算可以在同一屋檐下团圆了。由于父亲任职的公司规模从一个发展到两个,他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这使得我真正能见到他的时光少之又少。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全由母亲打理。
那时的我才8岁,在住所山下的一所教会小学上四年级。在学校,除英语以外的所有学科都以粤语教学。在日常生活中,我用广东话进行沟通并不存在障碍(因我的父母年轻时也曾在粤生活,我和哥哥自幼在家就讲广东话),但要我以粤语来背书,尤其是背诵古文,真是困难重重。所幸的是,母亲一直给我耐心细致的帮助,从字音到词义,从口语到书面语,她都事无巨细地为我做好“家教”,帮我跨过了语言这道坎,使我在学校里始终品学兼优,总能受到老师、同学的夸奖和喜爱。除了校内的学业,母亲还很重视对我们兄妹课余兴趣特长的培养——哥哥每天下课后练习羽毛球,我则每周一次请老师来家教授钢琴。应该说,母亲在我们兄妹二人的身上倾注了满腔的母爱,尤其重视我们的身心发展。现在回想起来,几十年后我能有今天的发展,应当感恩于母亲为我从小打下的基础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