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太炎自述978720817501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章太炎自述978720817501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13 7.1折 52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九思 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75013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2元

货号31340318

上书时间2024-07-3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读

 

世人眼中的章太炎,或曰“有学问的革命家”,或曰“有革命性的学问家”,至今日,誉之为革命家、思想家、文字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等等,不一而足。那么,章太炎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对于自己一生的经历、学术,又有着怎样的自我定位?

 

1935年7月,自觉“精力顿减”、寿命不永的章太炎,提前立下遗嘱。除了对所藏及自著书籍、财产等的安排之外,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其一,遗嘱在写下缘起之后的句,特别提出,“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这比古代读书之家常见的“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之意,无疑更上一层。太炎晚年,周围聚集了大批学子,都是冲着章太炎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准而来的。学问对于章太炎来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使他赢得大名的重要原因。但章太炎强调立身比学问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则是回到了古代圣贤的境界上。这里的立身,如遗嘱下面所说,“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不可骄傲自大,放诞妄为;为官要清廉谨慎;如果遭遇亡国危机,不可降志辱身,也就是不能做投降派。这些看似小事,似乎不过一般的道德要求,不难做到,但归纳起来,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在不是容易的事。都能做到,就可以说是“大丈夫”了!从这里对家人的诫勉,可以返观章太炎对于自己立身之本的肯认。学问是第二位的,可以说是为“立身”服务的,或者说学问以成就自我为目的,也就是孔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章太炎作为一个“人”的伟岸,是在于其革命元勋、学术大师形象之上的。

 

遗嘱中特别值得注意之第二点,在其中提及“余所有勋位证书二件及勋位金章二件,于祭祀时列于祭器之上,纵使国失主权,不可遗弃”。这里的勋位证书,是指1913年5月25日袁世凯授予的“勋二位”和1922年8月29日年黎元洪“晋授章炳麟以勋一位”,通俗点可以说就是一等、二等勋章。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临时稽勋局组织条例》,后来袁世凯任命冯自由担任临时稽勋局局长,设局于北京,并在各省设立分局,对于肇建民国的功臣予以表彰。对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现在一般人只知道孙中山、黄兴,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并不能认识到章太炎的作用,甚至不知章炳麟为何许人。但在清季民初,章太炎以言论推动革命,为“共和元勋”,是当时有识者的共识。虽然辛亥革命之后,章太炎因主张“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与孙中山等不合等原因而地位趋于边缘化,但后来孙武等人(可能是在袁世凯授意之下)为章太炎请授勋之文中,还是承认“(章炳麟)于缔造民国,厥功甚伟。在前清光绪中叶,章炳麟即以革命之说鼓吹人心。自《驳康有为书》出,海内人心益晓然于民权之精义,夷夏之防、革命之机遂动。……此次民国告成,全由于人心之倾向共和,而养成近之人心,不得不归功于十余年来之言论。至言论之中坚,则当以章炳麟称首。……此其功业,比于孙文、黄兴,殆难相下”。可见对于章太炎革命业绩的推许。而章太炎自己对此也自许而不疑,他以为,“当庚、辛扰攘以来,言革命者有二途:软弱者与君主立宪相混,激烈者流入自由平等之谬谈。弟《驳康有为书》一出,始归纯粹。因是入狱,出后至东京,欢迎者六千人。后作《民报》,天下闻风,而良吏宿儒,亦骎骎趋向矣。此岂少年浮躁者所能冀,亦岂依违法政者所敢为耶!”这是就推动革命风气、振作一般人的革命意志而言的。此外,章太炎还认为,接引孙中山汇聚革命力量、定都北京保持国土完整,他都是有功之人。论起建立民国的业绩,他自以为当无愧于一等,对于袁世凯政府的“勋二位”,他是相当抗拒而不愿意接受的。而袁世凯在授勋时,会考虑到“对手”手中的“实力”,虽有笔而无兵的章太炎,则只能名列第二等之中。

 

第二次黎元洪将章太炎晋级为“勋一位”,则是在1922年章太炎努力调停北洋政府与南方军阀之纷争,黎元洪复任总统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十年间,章太炎除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三年之外,四方奔走,其目的则在维护共和,维护中华民国的法统。某种程度上,“勋一位”是对章太炎前半生革命生涯的“论定”。章太炎在《自定年谱》中以“授勋一位”作结,或许也有这样的微意蕴含其中。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章太炎在遗嘱中特意提到以勋位证书和勋章作祭器,不可遗失,正代表了他对于自己一生革命功业的重视。

 

在1928年撰写的《自定年谱》中,章太炎详细叙述了1922年以前的生平经历,而以“反清”、维护“共和”为一生经历的主线。前期“反清”,章太炎的功绩无可置疑,举世皆知,人所共赞;至于后期的政治活动,从“主流”的历史叙事来看,少有值得称许的。但章太炎显然不这么看。排除年谱体裁本身所要求的对于谱主人生历程的详细描写以外,章太炎如此不厌其烦地叙述他的“革命”经过,尤其是护国运动期间周历粤、滇、贵、川、鄂、湘数省,跋涉一万四千余里以联结西南军阀,反徐世昌,主联省自治,支持黎元洪复大总统之位等,显然表明他觉得这些非常重要,是他人生的闪光点。他认为,维护黎元洪的总统地位,维护国会的权威,就是在维护民国的法统;而联省自治,在当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统一的真正的共和国。这是他的“革命”理想,是他为之艰苦奋斗的“革命”目标。

 

章太炎一生的政治行动,大概截止于1926年中。当时北伐军势如破竹,统一全国指日可待。但在章太炎看来,由于国民党受到苏联的支援与塑造,他担心中国丧失独立的地位,所以对此是抵制的。国民党的统一全国,在他眼中意味着共和精神的丧失,代表了中华民国的结束,后来他便以“民国遗民”自居,逝世以后,身上覆盖的,也是代表中华民国的五色旗,而不是国民党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再度为政治发声,呼吁抵抗日本侵略,甚至亲自北上劝张学良抗日,夫人还亲身参与对十九路军抵抗日军的医护支援,在在显示着对于维护中国主权的独立自主之心。所以也才会在遗嘱中反复叮咛,“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纵使国失主权,不可遗弃(勋位证书、勋章)”。

 

更进一步,在保持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之上的,则是对于华夏文明的坚守与自我承担。1935年之立遗嘱,在章太炎并不是次,在因“苏报案”拘囚于租界监狱时,在被袁世凯软禁而意图绝食自尽时,章太炎都曾有过“临终绝笔”。1903年在西牢之中,章太炎作《癸卯狱中自记》,发出了举世震惊的呼声:“上天以国粹付余!自炳麟之初生,迄于今兹,三十六岁。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惟余亦不任宅其位,繄素王素臣之迹是践,岂直抱残守缺而已,又将官其财物,恢明而光大之!”上天将中国文明的精粹托付到我手中。从我出生到现在,已经三十六年了。凤凰没有降临,黄河没有出现洛图,我也没有承当居于圣王之位,惟有实践素王孔子、素臣左丘明既往之行迹。不只是保持传统学术不变而已,更要有所裁断,使其暗而复明,光显而盛大!“怀未得遂,累于仇国。惟金火相革欤?则犹有继述者。”志愿未能实现,困于异族敌国。灭亡清朝,恢复汉人政权,章太炎相信后继有人,“革命”终将成功。而“至于支那闳硕壮美之学,而遂斩其统绪,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华夏宏大雄壮美好之文明无法继续传承,中国固有之文化学术及民众之行为道德准绳因我而断绝,这是我章太炎的罪过啊!孔子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这里,他以孔子、左丘明为楷模,直接以圣人自诩,将“斯文”即华夏文明系于自己一身。后来,他在绝食自尽前给夫人写信,不胜悲痛地写道,“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章太炎自信肩负着复兴、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亦自信自己能够代表、传承中华文化。这是他自视之高,也是他自任之重!

 

在同时致龚宝铨的信中,章太炎提到了“往昔所希,惟在光复旧物,政俗革新,不图废清甚易,改政易俗,竟无豪铢可望,而腐败反甚于前。然曩时所以不去者,亦慕宋贤程伯淳言:‘一命之士,必思有以济物。’况仆身当贞观,其敢忘百姓之忧。”此处除了再次重申辛亥以前自己的志向在于恢复汉人政权,使政治、民俗焕然一新之外,还提及他没有从政治中抽身而去的原因在于不敢“忘百姓之忧”。这里表露出的对于普通民众的悲悯情怀,特别值得点出。

 

自任斯文之重,是章太炎人生的另一面相。虽然这一承当精神贯穿太炎一生,但前后期略有变化。对于章太炎一生的思想学术变迁,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学界也有不少讨论和争论。这里用章太炎自己的叙述略作说明。1913年《菿汉昌言》末尾的口述治学和次年撰成的《自述学术次第》,是章太炎对于自己前半生(当时他自以为命不久矣,所以是作为一生论断的)学术的总结。他说“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对此,有种种不同的解释:随顺众生为俗,破除迷妄为真;具体事物为俗,抽象哲理为真;史学为俗,哲理为真;学以致用为俗,实事求是为真;儒学是俗,佛学是真;经验现象是俗,心灵本体为真……等等。但大概地说,求真求是和“通经致用”(此从以学术服务于其政治社会活动方面大概言之),可以说是中年以前章太炎学术的两大倾向。其实后来也总体不出此二者范围之外,所谓“《春秋》专论大义,《尚书》务通训诂,拘囚北京而还,说经主旨如此”,不外乎这个路向。而这与前面提到的章太炎以传承华夏文明为己任是一贯的。不过,晚年章太炎的学术,在强调这一核心的同时,一方面偏于“修己治人”之学,一方面侧重于强调历史和语言文字——这与晚年章太炎面对的时代问题切实相关,当然,对于后一点,章太炎始终坚持,晚年不过愈加突出而已。1933年由诸祖耿记录的《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除了谈及研治《春秋》《尚书》等经典的趋向以外,章太炎在末尾则强调:“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昔余讲学,未斤斤及此,今则外患孔亟,非专力于此不可。余意凡史皆《春秋》,凡许书所载及后世新添之字足表语言者皆小学。尊信国史,保全中国语言文字,此余之志也。”从“学”的一面,以言文历史延续中华文明,可以说是晚年章太炎讲学的宗旨。

 

章太炎一生有许多名、字、号,为人所熟知的,有绛、枚叔、炳麟、太炎、菿汉等,都是章太炎自己取的,其中蕴含着他对古人的追崇与自我树立的期许。从名号看,他推崇的古人是顾炎武,他改名绛,是因为顾炎武本名顾绛;而太炎二字,也取的顾炎武的“炎”字——“太”字则取自黄宗羲字太冲。这里面,有对顾、黄“排满”精神的追随,也同样应当有对二人学术的认同。中年以后,章太炎为认同的古人,则应当是刘伯温。民国初他被袁世凯软禁,意图绝食自尽,在致女婿的信中就提到“刚婞之性,往往似刘青田,亦不知其墓安在?愿为求得遗茔,借一抔而托处焉”。后来自尽不成,虽然求死之念有所缓解,但“危患”“忧亡”之情绪仍在。1915年10月,他特别作《终制》一文,对死后墓葬进行安排。在文中,章太炎表彰刘伯温辅佐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称许刘伯温“天性贞亮,疾恶如仇”,对比起来,章太炎也说自己“少好直,功成不改”。在同年11月撰写的《诚意伯集序》中,他也对刘伯温表达了同样的景仰与追慕,除功业、性行以外,对刘伯温的文辞,也推许为有明“一代宗师”。总而言之,他自以为“功状性行,足以上度,其唯青田刘文成公。既密近在五百年,又乡里前文人,非有踸踔难知之事,如有所立,风烈近之矣”。可以说,刘伯温是章太炎“临终”之前对自己定位的一种投射。至于章太炎后安葬在西湖畔张煌言墓旁,则是汤夫人的安排,并不能说是太炎的本意。

 

概而言之,立身为可贵之事,“革命”为一生功业所寄,“斯文”为一身任道之重,这三点,应该可以说是章太炎对于生平的自我定论吧。

 

 

 

张钰翰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凌晨



 
 
 
 

商品简介

本书是“章太炎讲述系列”之一种。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还以传授国学为己任,被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太炎先生撰有自定年谱,又多次自述生平学术与事迹,是了解太炎先生直接的文字,可以透过他的自述感受大师革命的志向、崇高的人格和治学的广阔与深邃。本书收录太炎先生全部自述文字,并附录数篇亲传弟子撰写的太炎先生传记和实际,可以使读者对太炎先生有直观的了解。



目录
导读
口授少年事迹
口述治学
自述学术次第
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
与王揖唐论授勋书
自定年谱
癸卯狱中自记
与汤夫人绝命书
与龚宝铨绝命书
终制
遗嘱
余杭章先生墓志铭/汪东
悼章太炎先生/施章
吊章太炎先生/冯自由
太炎先生像赞/沈瓞民
章先生别传/但植之
余杭章先生事略/李植
章先生学术述略/庞俊
记凤凰山馆论学/沈瓞民
章太炎先生轶事/蒋竹庄
谈章太炎先生/曹亚伯
章太炎先生在莒录/刘禺生
纪念太炎先生/徐仲荪
纪念太炎先生/张仲仁
太炎先生言行轶录/吴蔼林
菿汉大师颂/居觉生
悲忆太炎师/景梅九
纪念先师章太炎先生/许寿裳
铁窗感遇记/徐福生
謦欬小识/田桓
书余杭章先生轶事/孙至诚
太炎大师谒问记/唐祖培
追念余杭大师/徐复初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

内容摘要
本书是“章太炎讲述系列”之一种。本丛书旨在选取章太炎先生生平著述中适合普及化的内容分主题进行再编纂,辅以插图,推动传播章太炎思想的普及。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还以传授国学为己任,被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太炎先生撰有自定年谱,又多次自述生平学术与事迹,是了解太炎先生最直接的文字,可以透过他的自述感受大师革命的志向、崇高的人格和治学的广阔与深邃。本书收录太炎先生全部自述文字,并附录数篇亲传弟子撰写的太炎先生传记和实际,可以使读者对太炎先生有直观的了解。

主编推荐

了解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普及读本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口授少年事迹(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八日)余十一二岁时,外祖朱左卿名有泉,海盐人。
授余读经,偶讲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即伏根于此。依外祖之言观之,可见种族革命思想原在汉人心中,惟隐而不显耳。
十九、二十岁时,得明季稗史十七种,排满思想始盛。
乙未,清光绪二十一
年。康有为设强学会,余时年二十八岁。先是,二十五岁始居杭州,肄业诂
经精舍,俞曲园先生为山长,余始专治《左氏传》。至是,闻康设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
丙申,二十九岁,梁
启超设《时务报》社于上海,遣叶浩吾至杭州来请入社。问何以知余,曰“因君前有入强学会之事”。
丁酉,三十岁,因阅西报,知伦敦使馆有逮捕孙逸仙事,因问梁启超“孙逸仙何如人”,梁云“此人蓄志倾覆满州政府”。
余心甚壮之。戊戌,三十
一岁,康、梁事败,长江
一带通缉多人,余名亦在其内,乃避地台湾。
己亥,三十二岁,自台湾渡日本。时梁启超设《清议报》于横滨,余于梁座上始得见孙中山,由梁介绍也。越二三月,余回上海。
庚子,三十三岁,因唐才常主张一面排满,一
面勤王,既不承认满清政府,又称拥戴光绪皇帝。
一余甚非之,因宣言脱社,割辫与绝。但后唐案通缉书上仍有余名。
辛丑,三十四岁,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员,以避其锋。其年刻《旭书》于苏州。冬,恩铭后为徐锡麟所杀。为江苏巡抚,问教士:“汝校有章某否?此人因讲革命,故须问之。”余时因年假回杭州,教士急遣使杭州通知。
壬寅,三十五岁,春即至上海,转至日本,与秦力山交。时中山之名已盛,其寓处在横滨,余辈常自东京至横滨,中山亦常由横滨至东京,互相往
来。革命之机渐熟,余与秦力山、张溥泉等开“亡国纪念会”于东京。中山请余至横滨,与兴中会同志七十余人宴集,每人敬余酒一杯,凡饮七十余杯而不觉醉。其年又回国。
癸卯,三十六岁,蔡孑民等在上海设爱国学社,张溥泉、邹蔚丹自日本归,章行严自南京来,相见甚欢,皆与余结为兄弟
。时蔚丹作《革命军》,余为序而刻之;余又作《驳康有为书》,痛斥保皇之非;行严又主《苏报》社,亦发挥革命。《驳康有为书》中有“载湉小丑,不辨菽麦”之语,于是清两江总督派员来查,遂
成大狱,余与邹蔚丹被捕。余在巡捕房与中山书,尊称之为“总统”,溥泉为余送去。遂下狱三年。
甲辰,三十七岁,在狱中。
乙巳,三十八岁,蔚丹卒于狱中。
丙午,三十九岁,夏,余监禁期满,中山自东京遣使来迎,遂赴东京,入同盟会,主《民报》社。
口述治学余自志学迄今,更事既多,观其会通,时有新意。思想迁变之迹,约略可言。少时治经,谨守朴学,所疏通证明者,在文字器数之间。虽尝博观诸子,略识微言,亦随顺旧义耳。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独于荀卿、韩非所说,谓不可易。自余闳眇之旨,未暇深察。继阅佛藏,涉猎《华严》《法华》《涅槃》诸经,义解渐深,卒未窥其究竟。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此一术也,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从入之涂,与平生
朴学相似,易于契机,解此以还,乃达大乘深趣。
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
P1-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