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全鉴(珍藏版)(精)978751802641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经全鉴(珍藏版)(精)978751802641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8.66 7.2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春秋)老子|译者:东篱子

出版社中国纺织

ISBN9787518026418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626330

上书时间2024-07-3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章道可道非常道:无形大道的智慧之光
    “道”是万事万物由生及灭循环往复的规律。“道”不可用言辞描述,“道”无处不在而又无行无踪。因为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所以“道”看起来才如此琢磨不定。也因此,老子才喜欢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在事物不断的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中,老子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
    1  大道看“有无”
    2  大道看“祸福”
    3  大道看“坚柔”
    4  大道看“曲直”
    5  大道看“简繁”
    6  大道看“无为”
    7  大道看“动静”
    8  大道看“虚实”
    9  大道看“巧拙”
第二章  修身之道:谦谦君子的养成法则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了很多篇幅来说修身的重要性。在老子看来,君子也好,圣人也罢,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十全十美。那些贤人君子们之所以处处受人敬仰,都是后天“修”来的结果。正如佛家所言,没有今天的修行,就没有明天的正果。但与佛家有所不同的是,老子的修身之道并没有太多高深的法门,只要大家在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轻松做到。
    1  圣人都知道自己的无知
    2  自矜者不会长久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  善下者为王
    5  不武不怒,不与人争
    6  内敛方能成名士
    7  取长补短天之道
    8  不视,不听,不搏
    9  时时提醒自己做个正直的人
    10  美善与邪恶相距多远
    11  “德”是修身养性的甘霖
第三章  养心之道:纯真、幸福是根本
    面对滚滚红尘,多少忙碌的现代人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渐渐僵化成一台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进而身形交瘁、疲惫不堪。这样的生活谈不上快乐,而没有了快乐,心就没有了幸福感,生命又有何意义?在几千年前老子就看透了这一切,于是,他告诉人们,简单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太多,不要用尽心计去算计他人,让一切回归质朴,那么在世俗中就可以永葆清新、宁静、快乐的心境。
    1  超然旷达,宠辱不惊
    2  道是简单的,快乐也是很简单的
    3  心“虚”是一种境界
    4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5  像水一样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
    6  静止的水才清
    7  欲心杂念使人心累
    8  知道“止”就没有那么累了
    9  得失都是“道”
    10  不要想得太多,太远
    11  无“患”即无忧
    12  无拘无束,给心灵一片广阔的天地
    13  道法自然,心境自可平和
第四章  处世之道:游刃有余地立足于世
    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谁可以孤立存在。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立足于社会,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老子深明此理。在当时乃至于今天,若没有良好的处世之道是很难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更别说成就一番伟业了。尽管老子后还是无奈地归隐山林,但他留给我们的处世智慧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  诚信不足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2  不要轻易许诺
    3  忠言多逆耳,美言常害人
    4  不要固执地坚持己见
    5  示人以弱,将锋芒隐藏起来
    6  “道”无须言说
    7  刚柔并济,进退有道
    8  给别人留点空间
    9  神龙在天,不见首尾
    10  为人处世必须具备“大”的胸怀
第五章  待人之道:包容、善良是待人良方
    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和心态对待你,这有点像牛顿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所以在与人交往遭受挫折的时候,不要一味埋怨别人自私、冷漠、尖酸刻薄,想要别人对自己好,首先要检点一下自己是不是做得到位。在这里,老子告诉大家,拥有一颗包容和善良的心,是待人的佳之道,这样的人自会得到老天的眷顾和善待。
    1  不要随意伤害人
    2  智者都明白成人达己的道理
    3  用平等之心看天下
    4  学会包容,终身不殆
    5  付出时不要想着回报
    6  君子须有仁慈之心
    7  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多少
    8  天道公平,作恶必受惩
    9  受到伤害不要急于报复
    10  待人接物要以“和”为本
    11  美善的言辞可以赢得尊重
    12  施予者得到的多
第六章  谋事之道:踏实稳健,万事可成
    人活一世,草生一秋,若不成就一番事业岂不是枉费了这宝贵的一生?的确,很多人从小的志愿就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但话又说回来,“想”跟“做”永远是两码事。所以,老子才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都证明,踏实稳健的作风是成就万事的不二途径。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  万丈高楼平地起
    3  圣人更懂得如何去做正确的事
    4  天下事须做精、做细
    5  踮着脚是站不稳的
    6  不要被主观感觉所束缚
    7  谨慎地开始,坚持到结束
    8  空杯子才能用来盛水
    9  处乱不惊,变弱为强
    10  不因艰险失去斗志
    11  勤而行之,可为“上士”
    12  正确地思考,小心地谋划
    13  做事的“大道”取法于自然
第七章  为上之道:管理其实很简单
    《道德经》中精彩的地方就是老子给为上的当权者们提出的治国安民的忠告和良策。老子认为,只有对百姓一视同仁,淳朴虚静,遵循“无为”之治,才可以治理好天下。这些治国安邦的方略同样适用于现代管理实践。如何用人,如何留人,如何管人,如何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这些让管理者们为之头疼的问题,在《道德经》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1  为上者要有不争无为之德
    2  善用人者,为之下
    3  要听得进忠告
    4  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5  做领导的必须以身作则
    6  上有“为”,则民难治
    7  简单的管理之道
    8  有权不可无威
    9  治大国若烹小鲜
    10  民众不需要太多烦琐的法令
    11  施政不可过于苛刻
    12  天道坦然而善谋
第八章  避祸之道:清醒、淡泊方可保全自身
    自古至今,趋利避害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大学问。谁都想一辈子平平安安、无忧无患,可是真正善始善终的有几人?正所谓“前车倒了千千万,后车到此还复然”。为什么悲剧会一再重演呢?老子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潜藏在繁华背后的危险的种子,用淡泊的心看待一切功名利禄之诱惑,方可保一生平安。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功成而不可居
    3  功成身退也是不错的选择
    4  不要被表面的利益所迷惑
    5  鱼再得势也不能离开水
    6  当糊涂时则糊涂
    7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8  不争则无祸害之忧
    9  用超然的心态看待眼前的荣华富贵
    10  事盛则衰,物极必反
附录:《道德经》全文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以及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
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
、富有韵律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由春秋老子所著、东篱子解译的《道德经全鉴(珍藏版)(精)》一书解读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能从身边事物的细枝末节中体会老子的思想。

精彩内容
 大道看“祸福”【原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释】灾祸与幸福紧密相连,而幸福的旁边又躲藏着灾祸。谁能知道祸与福之间相互变幻、彼此循环的根本原因呢?它是变幻莫测,远远超出于人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之外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祸福之道始终是一门大学问,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处处存在竞争与陷阱,如何安身立命、趋利避害,是不得不研究的。
而老子可谓这方面的专家,他认为,福与祸在一
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谓一定的条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而往往人的主观因素是其转化的最为关键的条件。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目光短浅,一念之差,一时冲动,或是骄傲自满,而给自己带来祸患。
【解读】居安思危才能守福避祸商王帝辛的时候,雀在城边生了一只乌鸦,占卜的人说:“凡是小的生出大的东西,国家一定会吉祥如意,您的名望一定会增加一倍。”帝辛听后喜不自禁,以为从此自己就会受天佑护了,便不再管理国家,为人残暴凶狠,结果导致了外族的侵扰,商朝因而灭亡了。这就是逆道而行,由福转为祸患的例子。
《列子·说符篇》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
户人家为人十分仁义,三代都是如此,待人真诚,常常做善事。有一天,他们家的黑牛生下一只白牛,别人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的征兆。”过了不久,那家人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而牛又生
了一只白牛,过不多久,儿子的眼睛也瞎了。人们都觉得诧异,说这哪里是吉祥的征兆,明明就是恶兆啊。可是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年轻力壮的人都被征召去打仗,而这父子两人因为双目失明而免于征役。等到战争停止的时候,他们的盲病不治而愈了。这时候人们才懂得吉兆的含义。
明朝人杨慎所著的《韬晦术》中有一句名言:“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意思是说荣华利禄、高官显爵对于人的诱惑力很大,但是荣利场也是最
难站稳脚跟的。《周易》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一
个人在成为大权在握的领导者之后,居安要思危,才能守福避祸。
唐朝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立下大功,爵封汾阳王,任宰相,王府建在国都长安的亲仁里。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代宗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是心里有数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掘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
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比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的私事重要。
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郭子仪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打扮,王爷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而郭子仪毫不在意自己被使唤来使唤去。
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就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面子,他们相约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只是大笑。
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出入。儿子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
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
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
死无葬身之地了。”郭子仪的确明智,他能在自己位高权重之时保持
清醒的头脑,懂得福祸相依的道理,善于规避灾祸,所以才能四朝为臣。如果他对于自己的高官厚禄感到自满,就难免会生出骄横之气,不能忍气,那么那些想和他作对的人也就有机可乘了。
所以说,不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也不论眼前的风景有多么迷人,都不应该忘记一件事,美丽的风景之后可能就是悬崖峭壁。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规避可能会有的祸患。(P5-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