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978720818919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978720818919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7.98 7.7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月之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89195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2119985

上书时间2024-07-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熊月之,1949年生,江苏淮阴(今淮安)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著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冯桂芬评传》《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上海人解析》《上海租界与近代中国》《上海城市品格读本》《光明的摇篮》《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等,主编《上海通史》《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等。曾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等。

目录
引言
一、 文化特别区域的形成
1. 明末清初西方人在上海的经历
2. 开埠以前英商考察上海
3. 从华洋分处到华洋共处
4. 华洋共处范围不断扩大
二、 各国侨民概览
1. 各国侨民百年概况
2. 英美侨民
3. 法国侨民
4. 俄国侨民
5. 德国侨民
6. 犹太侨民
7. 葡萄牙与意大利侨民
8. 日本侨民
9. 印度与其他亚洲侨民
三、并存与交织
1. 各行其是
2. 各司其法与协商司法
3. 各信其教
4. 货币多元
5. 花园里的异国风情
四、围墙与篱笆:分处、认同与歧视
1. 各国总会与民族认同
2. 西洋人对华人的歧视
3. 跨种族婚姻与混血儿问题
4. 诤友与益友
五、求真择善与跟风趋时
1. 西物输入,至广且速
2. 西医推广,势如破竹
3. 西餐引进,风行一时
六、外语热与洋泾浜外语
1. 学校英语教学兴旺
2. 广方言馆的外语教学
3. 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学
4. 外语培训班长盛不衰
5. 洋泾浜英语与洋泾浜汉语
七、协商与合作
1. 造桥、防病:有限的市政合作
2. 联合镇压太平军
3. 东南互保
4. 文化合作:格致书院与中国女学堂
5. 宴会与舞会:待客之道
6. 狂欢的理由:开埠50周年庆典与早期华洋关系
八、矛盾与抗争
1. 歧异与纷争:四明公所案件
2. 误解与矛盾:《点石斋画报》案件
3. 隔岸观火:机器织布局火灾事件
4. 官民联手:小车工人抗捐案件
5. 官绅合作:大闹会审公堂案件
6. 外争权益:外滩公园案件
7. 时势使然: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
九、缝隙效应种种
1. 王瀚变成王韬
2. 康、黄、龚三案
3. 苏报案震动全国
4. 假孙中山案
5. 遗老避难胜地
6. 张园演说
十、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
1. 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
2. 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
3. 民众文化的分层性
4. 都市与乡村
十一、集中营:非常态下的外侨生活
1. 设立过程
2. 分布情况
3. 规章与管理
4. 有关交涉
结语
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近代上海像一个“袖珍地球村”,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各地不同人群在这里生活、工作。考察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以及由此而出现的自生自发秩序,对于探讨全人类文化交流的过程、特点、规律,有极为难得的样本价值。
本书通过都市生活的细节,如洋泾浜外语、混血儿现象、西医与西餐的流行等,深入浅出地剖析多元文化在近代上海的交织,为研究海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研究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提供了独特视角。

精彩内容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立过战功,1927年来到上海。他在工部局工作,历任消防处小队长、消防处工厂督察长,负责检查租界工厂的防火措施。他在上海首尾11年,直到1938年离开。
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使艾黎对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心生同情。首先,上海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让艾黎感到无比吃惊:“除外国人居住区一般生活水平很高外,城市里似乎到处都有乞丐。我每日吃住所在的地方,有着豪华的俱乐部、时髦的汽车、训练有素的仆役。但是,我整天的工作和感情生活,却是消磨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居住的街巷里。那里一家人只住小小一间房,街巷两边摆着一排排的马桶。”上海工人工作环境之恶劣,特别是缫丝业童工所受的折磨,更让他难以置信:许多孩子不过八九岁,每天要在煮茧的大槽前站12小时。他们手指红肿,两眼布满血丝,眼皮下垂。工头手里拿着8号铁丝做的鞭子,在一排排童工背后来回走动。不少童工因遭工头痛打而哭叫。
其次,许多工厂的环境污染,让艾黎无法容忍:搪瓷厂里锑中毒,制作电池铅板时的铅中毒,是两大工业公害。“那些日夜站在抛光盘前的孩子,他们疲惫不堪,手脚上沾满了金刚砂粉、汗水和金属粉末,真是可怜! 他们在无盖的铬缸旁操作,周围没有排除含毒水气的装置。伤口腐蚀到肉里,手脚上有一个个铬孔,在那种糟糕透顶的劳动条件下几乎是治不好的。”由于安全措施很差,事故经常发生。一家赛璐珞厂里没有适当的排气装置,空气中充满粉末,极易引起火灾,一次事故竟死了90人。锯木厂里,电锯没有防护设施,一个工人的身体被拖进机器,从头到脚被劈成了两半。
再次,罪恶的包身工制度,令艾黎永难忘怀。一些包工头是地痞流氓,秘密社团青帮的成员。他们把妇女从贫困的农村地区买来,运到包工头家里,让她们在纱厂劳动,与开妓院的地痞联系,选面貌较好的女工,送入妓院。
以督察工厂安全生产为职志的艾黎,亲历这些恶劣的工作环境与频发的事故,目不忍视,痛心至极。他曾与有关单位磋商、交涉,要求改良工作环境,改善工人待遇,避免或减少事故,尽管也有所改善,但收效甚微。
艾黎利用假期,到中国各地旅行、考察。中国的壮丽河山、悠久文化,令艾黎着迷、欣慕;随处可见遍野哀鸿,时常发生的旱涝灾害,令他震撼、同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反动军阀和地主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令艾黎愤怒;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的品格、敢于斗争的精神,则令艾黎钦佩。
艾黎起初来到上海,并没有久住的计划,但在华一段时间以后,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社会惨状的刺激,驱使他定居下来,为改变这些不平等、不人道状况,尽自己一份力量。于是,他由朴素的人道主义,上升为崇高的国际主义。经宋庆龄等人引导,艾黎参加了由美国左翼记者史沫特莱、德国左翼学者汉斯·希伯、美国医生马海德等人组织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成为主要成员。他们深入大街小巷,调查并揭露广大贫民悲惨生活状态。他们支持中国共产党与进步人士所开展的革命斗争。艾黎在自己的寓所,隐蔽、保护遭受追捕的中共地下党员;秘密装设电台,以便共产国际中国组织与正在长征的红军保持通信联系。他用自己的汽车、后来用工部局消防队汽车,帮助中共地下党转移人员、传送情报,帮助宋庆龄处理许多具体事务,包括秘密转移武器。他还跋涉于西安、太原、北京与上海之间,帮助中共地下党兑换货币,购买紧缺药品与医疗器材。1938年5月,艾黎正式辞去待遇丰厚的上海工部局工业督察长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工合”运动。从1938年至1942年,他奔走大半个中国,将各地工合组织发展到1500个,援助了20多万失业者和难民,产品供应军需与民用。20世纪40年代,他在甘肃省山丹县创办培黎工艺学校,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才。1949年后居住北京,主要从事写作,向全世界介绍和宣传新中国。1987年12月27日,艾黎在北京逝世,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艾黎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士,近代中国极端的贫富两极分化,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掠夺,反动当局的残暴与腐败,让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正是在近代上海城市集聚与文化洪炉的强烈作用下,艾黎改变了人生轨迹,改变了政治信仰,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特别的光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