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玉史学三书西周王年论稿978755985537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1.73
5.2折
¥
80
全新
库存34件
作者张闻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55374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0元
货号31627015
上书时间2024-07-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闻玉,1941年生,四川巴中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周年代学研究,师从张汝舟先生,又向金景芳先生学《易》。学术研究涉及古代汉语、夏商周文史、古代天文历法以及周易之学。治学严谨,强调文献、器物与天象“三证合一”。其关于西周年代学的考证,尤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赞誉。代表作有《古代天文历法论集》《西周王年论稿》《铜器历日研究》《古代天文历法讲座》《西周纪年研究》《夏商周三代纪年》《夏商周三代事略》等。
目录
本书作者坚持以“月相必须定点”为指导,采用文献、天象、铜器铭文“三证合一”的研究方法,厘清西周纪年问题,为纷乱的西周王年排序定位,揭示武王克商准确年代、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等重要问题,整理出西周诸王年表、西周诸王事略以及制作出西周朔闰表。本书还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归纳研究西周纪年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书中集中展现了张闻玉先生在西周年代学研究上的成果,是西周纪年研究学术领域内难得的佳作。
“张闻玉史学三书”:《古代天文历法讲座》《铜器历日研究》《西周王年论稿》论证各有重点,引述材料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史学研究体系。《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是基础,《铜器历日研究》和《西周王年论稿》是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立体展现天文历法知识对西周历史研究的突出贡献,验证了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性。“史学三书”是进一步研究古代天文历法、西周青铜器、西周历史的极好参考和工具,乃至对夏商周三代史的研究都十分有益。
内容摘要
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本文原载于《西周纪年研究》,后又收入《夏商周三代纪年》《张闻玉文集·史学卷》。今据录入。]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给考古界、史学界带来极大的震撼。出土铜器之多,文字之长,纪年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四十二年、四十三年的两件咂器。两器的历日干支也引发出许多令人不解的问题,尤其涉及宣王纪年,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如果将宣王一世的铜器进行排列,可以明确,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
传统说法,厉王在位37年,共和14年,宣王46年,幽王11年。尤其共和元年在公元前841年,几无异议。没有坚实的证据,我们不宜否定传统说法,更不能以推翻司马迁为荣。轻率否定文献,还有什么古史可言?而发现出土新材料与文献记载不相吻合,我们得深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提出合理的解说。我们在尊重传统说法的框架下,深入研究眉县出土的两件咂器,似乎可以说,宣王纪年确有两个体系。
四十二年鼎:“隹四十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四十三年鼎:“隹四十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我在《眉县新出铜器与宣王纪年》一文中已经指出,四十二年器合公元前785年天象,四十三年器合784年天象。这样,西周后期,厉王在位37年,即前878—前842年;共和元年即前841年,宣王元年即前826年。这也符合司马迁的记载:“(鲁真公)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史记》卷33《鲁世家》,第1526页。]还有一件铜器伯大祝追鼎值得注意。铭文:“隹卅又二年八月初吉辛巳,伯大祝作。”[陈佩芬:《新获两周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对照公元前795年的实际天象:子月乙酉,丑月乙卯,寅月甲申??未月壬子,申月壬午11分(张培瑜表详参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第1—118页。]:壬午01时50分)。实际用历,丑正,八月辛巳。时间误差也就在两小时之内。这里就是“八月初吉辛巳”的确切位置。
过去,我们不敢怀疑宣王纪年有什么问题,把它排入宣王三十三年,视为“二”中有“缺笔”。有了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两件咂器的支撑,伯大祝追鼎就正正规规地排入宣王三十二年,不作“缺笔”处理。两件咂器与追鼎,组成一个系列,支持宣王元年为公元前826年。
过去我们明确无误的宣王铜器克钟、克庇,其历日值得讨论。
克钟:“隹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克盨:“隹十又八年十又二月初吉庚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23。]对照公元前812年天象:子月甲子321分,丑月癸巳,寅月癸亥??未月辛卯54分(张培瑜表:辛卯06时44分),这就是实际用历的九月初吉庚寅,误差在6小时44分。克盨历日用“庚寅为寅日例”[张闻玉、饶尚宽、王辉:《西周纪年研究》,第67页。],宣王十八年有十二月戊寅,书戊寅为庚寅,自可贯通解说。
还有鼎:“隹十又九年四月既望辛卯。”[刘启益:《伯父盨铭与厉王在位年数》,《文物》1979年第11期。]既望十六辛卯,必丙子朔。对照公元前809年天象:子月丙子,丑月丙午,寅月丙子(张培瑜表:丙子01时43分)。接续上年(前810)十二月戊寅,本年建亥,寅月丙子即四月丙子,有四月既望辛卯。这就是鼎历日之所在。
还有无簋:“隹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20。]历日合前829年(共和十三年),丑正,正月壬寅朔。
虢季子白盘:“隹王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03。]历日合前816年天象,子正,正月丁亥763分(戊子04h00m)。
不难看出,无簋、克钟、克庇、鼎、虢季子白盘,组成一个系列,支持宣王元年在公元前827年。
这就是明明白白的宣王纪年的两个体系。
面对事实,朱凤瀚先生以为,“宣王元年究应落在哪一年的问题似仍值得再斟酌”[马承源、朱凤瀚等:《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第6期。]。按朱先生的说法,“如依宣王元年为公元前826年的方案,有至少11件铜器可排入宣王年历中”。很明白,宣王元年为公元前826年是难以否定的。
其实,何幼琦先生的文章明确提出“宣王有两个元年”。何氏说:“厉王是共和十四年正月死去的。下一年才是宗周的宣王元年。因此,宣王曾有两次即位,两个元年,一个是继承厉王的,一个是继承共伯和的。”[何幼琦:《西周四世轶史初探》,原载《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后收入其《西周年代学论丛》,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页。]应该说,最早看到这个纪年乖错的是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在“庚申,共和元年”鲁纪年下注明“(鲁真公)十五年,一云十四年”[《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512页。]。或十五,或十四,已经有一年的摆动。按真公十四年为共和元年,公元前827年为鲁真公二十八年,为宣王元年;按真公十五年为共和元年,公元前826年为鲁真公二十九年,为宣王元年。这样,宣王就出现两个元年。
《周本纪》载厉王“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史记》卷4《周本纪》,第142、144页。]。彘在山西的汾河上,距宗周甚远。《诗经·大雅·韩奕》有“韩侯取妻,汾王之甥”[《毛诗正义》卷18《韩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这个汾王,历代指认就是周厉王。何幼琦说:“厉王奔彘以后,仍在称王,但他的号令不出百里之外,时人称之为汾王。”就是说,厉王身边还跟随一批忠于他的贵族。厉王死于鲁真公二十八年年初的两三天内,在彘的贵族就立厉王儿子继承王位。这就是第一个宣王元年。而后回到宗周,鲁真公二十九年,继承共和执掌大权,开始了第二个宣王元年。这很可能是执政大臣的条件,显示共和的合法性。由于封闭隔绝,加之固执保守,忠于厉王的那批贵族,像《诗经》中记录的韩侯、显父、蹶父之列,依旧在使用第一个宣王纪年,还一直延续下去;忠于共和的权势贵族,使用的是第二个宣王纪年系统,推后了一年。两个政治集团各自为政,各自著录在铜器铭文中,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相互乖违的纪年体系。
这就有一个如何处理两个元年的学术问题。有人在“共和元年”上面做文章,将厉王三十七年与共和元年重叠,也就是“共和当年改元”。压缩厉王一年,使之有所伸缩。因为无簋的存在,其历日与共和十三年即公元前829年的实际天象吻合,上溯,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况且司马迁也记载得很明白:“庚申、共和元年。”可见,共和的纪年是不可改动的,我们就不能在“共和元年”上打主意。
我们的处理办法,还是遵从两千年来史学界公认的宣王纪年体系,将两件咂器反映的另一个宣王元年作特殊处理,承认它的存在,视为是失势的共和执政大臣的遗臣遗民的独特纪年。
主编推荐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之前西周社会的王序与王年,到底是怎样的?西周一共有多少年?西周青铜器上王年、月、月相、日干支俱全的铭文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武王伐纣到底在哪一年?西周中期的各王排序是共、懿、孝、夷,还是共、孝、懿、夷?昭王在位到底多少年?王国维《生霸死霸考》给后世的西周年代学研究造成怎样的误导?“月相定点”对研究西周王年有何意义?……本书将一一揭晓答案,如传统的观点认为武王克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而作者考证是在公元前1106年;又如,传统观点认为西周中期的各王排序是共、懿、孝、夷,而作者推演的各王排序则是共、孝、懿、夷,张闻玉先生推演出不同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的西周王年世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