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问西东集(精)/光启文库978710016902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1.33
7.4折
¥
5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徐国琦|总主编:陈恒//孙逊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9028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30469953
上书时间2024-07-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难问西东集》是著名历史学者、香港大学教授徐国琦的学术文集,时间跨度从1987年到2018年,长达31年之久。在这31年间,作者的生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个来自安徽赤贫农村的莘莘学子,从上完大学、走出国门到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尔后在美国执教多年,在迈向学术尖塔的顶端之际,以半百之龄落脚香港大学。在此期间,他用英文著写了多部以中国为主体的国际史系列著作,并撰写了不少涉及该领域或其生活感悟的学术随笔。本书所收集的文字涉及美国史、中国史、国际关系史、史学方法等多类文章,既反映了作者一步步走过来的学术人生,也反映了他几十年的学术历程和学术追求。因为他在美国开始他正式的学术生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视野,他的学术研究又多是以中国为主题,平生追求的是跨越中西文明、求索世界和平主义的关怀,故随笔集以《难问东西集》为名。
作者简介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赴美留学,1999年获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国际史”三部曲:《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文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中文版):《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英文,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西线战场陌生客: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哈佛大学出版社21111年英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文版《一战中的华工》);目前正致力于“共享历史”三部曲的写作及研究:《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享的历史》(哈佛大学出版社2014年英文版,广西师大出版社拟出版中文版):《亚洲与大战:一段共有的历史》(该书系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约稿,已完稿,英文版应于2016年底出版):《关于中国:一个共享的历史》(仍在研究中)。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读书天下
读书之余话读书
美国在危机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外交史学
《美国宪法》与美国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 知人论世
塞缪尔·P.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
美国文化心理情结与文明冲突论
麦克纳马拉的忏悔
第三部分 “大战”遗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一战华工的世界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线华工和中美共有历史
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界与美国外交政策
何为中国:1919年的中国和世界
第四部分 亦中亦西
为反对“两个美国”而斗争
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及其影响
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第五部分 何以美国
美国早期对法外交
威廉·亨利·西沃德和美国亚太扩张政策
均势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西奥多·罗斯福的欧洲均势外交
后记
内容摘要
《难问西东集》收录了作者徐国琦30年来18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美国史、国际外交史、中美关系史、史学研究方法等。其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关联、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与影响、美国的亚太扩张与均势外交政策等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剖析,发人深省。
作者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阅读天下书的体悟,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上重大的国际事件,展现了所有的历史都是国际史和共有历史这一观点,体现了书名中“难问西东”的视野与情怀。
精彩内容
《南方周末》刘小磊先生命我写一篇有关“秘密书架”或读书方法的文字。由于《南方周末》是我尊重的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内刊物之一,理应效命,所以就贸然答应了。但等到拿起笔来,略一思考,就不禁惶恐起来。发现我虽读书、写书多年,却根本没有锦囊妙计,没有什么“秘密书架”或任何可以示人的所谓高明读书方法,如果非要
说有的话,充其量乃“皇帝的新衣”,是经不起推敲的。
但受人之托,要终人之事,文字还得写。不得已,只好同读者诸君开诚布公地交代我一些读书的经历和想法,我姑妄言之,不敢希望大家姑妄信之。
我把自己作为读书人的经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阶段。二是“为己之学,为人之学”阶段。三是“尽信书,不如无书”阶段。这三阶段论似
乎与王国维先生的学问三境界说有点相辅相成。他的三境界如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不敢掠王先生之美,就不再展开了吧。
如同我不久前出版的一本小书《边缘人偶记》所坦白的,我自幼出身贫寒之家,小时候没有读书环境和机会。
在求知欲最强的阶段无书可读。侥幸考上大学后,像饥饿之人突然遇到食物,立即不加选择地进入“好读书,不求
甚解”阶段,找到稍有兴趣的书马上就读起来,可谓饥不择食。时常发生陶渊明所谓的“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情景,甚至达到唐太宗提到的“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之境界。尤其找到一本所谓的时髦书或禁书,实在是能体会古人的“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快意。《古文观止》以及各种野史笔记、王了一(古文字学家王力)的《龙虫并雕斋文集》、曹聚仁的《我与我的世界》都是在这一时期好好享受过的。虽然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读书早期,但直到今天在读专业书读得头昏脑涨时,我偶尔也会回到初心,找一些轻松书籍,放纵一下自己,修身养性。
这种“信手拈来、快意读书”时期可惜很快就成为奢侈品,可遇不可求。当读书已成为稻粱谋和在学术界生存立足的敲门砖和工具时,即进入所谓“为己之学,为人之学”阶段。这时候读什么书是必须有所选择或没有选择的。可以说是功利性读书,有的放矢。读书的主要目的是要
为自己立言做准备。所读的书一方面是为自己教书育人而必须读,另一方面就是为自己要写书而先读书。所谓“为己为人”读书意即在此。所以在这一阶段所读的书跟本人个人爱好可能没有多少关系,哪怕是令人恶心的书,只要
是与所讲或所写的题目有关,也要捏着鼻子读下去。此外,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理作用下,还要读有关学术方法、写作技巧方面的书。记得当年写《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一书时,恨不得读破所有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文简称“一战”)方面中外著作,在香港大学开设“中美关系史”课程时,也咬牙阅读了相关的几乎所有个人认为必须读的书,才敢登台授课。如
果第一阶段读书的出发点是因为饥不择食,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精神层面,那么现阶段读书则充其量是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