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中大哲学文库978710016339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3.19
7.8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任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3392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455764
上书时间2024-07-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任之(张伟),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伦理学和欧陆哲学。出版有专著ProlegomenazueinermaterialenWertethik.SchelersBestimmungdesAprioriinAbgrenzungzuKantundHusserl(Nordhausen:TraugottBautz2011)、《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编著《海德格尔:翻译、解释与理解》(与王庆节教授合编,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等。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如何认识自己
——现象学的“自身意识”与“自我一反思’’理论
一、传统自身意识理论“反思模式’’的循环困境
二、可能的走出困局的模式:语义学的、现象学的
三、意识现象学的四种“意识”概念
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一现象学的统一
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内意识’’或“原意识
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
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
四、内时间意识与“意识流的统一
1.意识流是绝对地唯一的
2.意识流是永恒地流动的
3.意识流自身构造着其自身的统一性
五、“意识的自我极化”的两种形式
六、现象学“自身意识”理论的“反思模式
结语:哲学的永恒使命——“自身思意”与“自身负责
第二部分 人如何体知他人与万物
——对同情共感与一体感的心性现象学探究
一、他人如何被给予
1.自身欺罔与内感知问题
2.自身欺罔与他人的被给予方式问题
3.内陌己感知与交互主体性问题
二、他人如何被“同情共感
1.同情共感的辨异
2.交互共感中的奠基关系
3.爱的现象学描述
4.爱与同情共感的关系
三、舍勒与宋明儒者论同一感
1.同一感/一体感的现象学意涵
2.宋明儒者论一体感
3.“一体感”与“爱的秩序
4.东西方“一体感”的谐调
四、寂静意识与万物一体
1.寂静意识的现象学意涵
2.宋明儒者对“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的分析
3.作为“体万物一体”之“工夫”的“冥思沉定
结 语
第三部分 人何以为人
——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羞感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
一、舍勒和卡西尔对“人是什么?”的追问
1.引子:达沃斯论辩及其隐匿的第三者
2.在精神与生命问题上卡西尔对舍勒的批评
3.基于舍勒的思想检视卡西尔对舍勒的批评
4.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与形而上学
5.舍勒的哲学人类学与形而上学
6.结语:三个人的争执与共谋
二、舍勒论羞感与人之为人
1.羞感的本质与形式
2.羞感的起源与人类学根基
3.羞感与现象学的人格伦理学
三、羞感伦理与人格存在
1.外在化羞感与内在化羞感
2.意志自律与本心自律
3.“能羞之在”与人格自律
结 语
文献缩略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题名为“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东方传统借“体知”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道德感受”(Fü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体知”与“情感”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
精彩内容
【舍勒论榜样的重要性】本己人格完全可以通过对质之存在参与的基本方式(榜样(作为陌己人格)的跟随原本地获得其“志向改变”(Gesinnungswandel)的时机。
本己人格在对榜样的爱之中的跟随中,发生着真正的志向改变。跟随当然不意味着我们对榜样如此这般行为的单纯仿效(Nachahmung)或模仿,毋宁说,根本上是对榜样之人格存在的跟随,是藉此跟随我们学会,“如榜样所愿和所做地那样去愿和做,而不是学会它之所愿和所做,“我们成为如榜样范本作为人格之所是,而并不成为它之所是(II,566)。说得明白些就是,我们要在对榜样的爱之中的跟随中,去理解榜样的爱的秩序(ordoamoris),去理解它由此人格中心而发出的如此这般的行为和意愿,去理解它如此这般行为和意愿的缘起生成,并藉此跟随而反观自省,去构建(或重建)自己的真正的爱的秩序,从而获得自身救赎或朝向本己人格的观念的价值本质去-存在、去生成的时机kairos),并由本己的人格中心去行动去意愿,乃至去-存在、去生成自身之人格的观念的价值本质。
——摘自《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第二部分第一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