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青堂丛书125·轰炸战:欧洲,1939—19459787522515434
  • 汗青堂丛书125·轰炸战:欧洲,1939—19459787522515434
  • 汗青堂丛书125·轰炸战:欧洲,1939—19459787522515434
  • 汗青堂丛书125·轰炸战:欧洲,1939—19459787522515434
  • 汗青堂丛书125·轰炸战:欧洲,1939—19459787522515434
  • 汗青堂丛书125·轰炸战:欧洲,1939—19459787522515434
  • 汗青堂丛书125·轰炸战:欧洲,1939—1945978752251543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汗青堂丛书125·轰炸战:欧洲,1939—1945978752251543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0.41 5.7折 15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著 者:[英]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 译 者:刘亚飞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22515434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31739814

上书时间2024-07-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Overy),二战史领域知名权威,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著有众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荣获过包括赫塞尔-蒂尔特曼历史奖、沃尔夫森历史奖、坎迪尔历史奖在内的诸多奖项。曾任职于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目前为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
译者简介刘亚飞,男,1977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现为自由译者。

目录
序 言 I

序 章 轰炸保加利亚 1

第一章1940年前的轰炸战:虚构的与真实的 19

第一部分 德军的轰炸战

第二章第一次空中战略进攻:1940年9月至1941年6月 57

从华沙到巴黎 58
“来自英国的麻烦” 65
“英格兰攻势” 72
第一次战略进攻 89
“轰炸机学校”:德国在1941 年至1945 年的轰炸行动 115

第三章坚持?英国社会和空中闪电战 125

构筑新前线:1939 年至1940 年 127
救援和防空洞 140
把轰炸的破坏减到最小 156
“赫尔人民情绪稳定”:空中闪电战期间的士气问题 169
继续坚持:1941 年至1945 年的轰炸 186

第四章不为人知的章节:对苏联城市的轰炸 199

“名副其实的战争”:东线的空军 201
对苏的“空中闪电战” 215
“乌拉尔轰炸机”的命运:1943年至1944年 229

第二部分 “最伟大的战斗”:盟军轰炸欧洲

第五章魔法师的学徒:1939年至1942年的轰炸机司令部 241

“大干一场”,1939 年至1940 年 243
德国人的演示:1940 年至1941 年 259
危机中的轰炸机司令部:1941 年至1942 年 269
哈里斯和美国人 284

第六章联合轰炸:德国1943年至1945年 307

卡萨布兰卡指示 308
一次联合作战?1943年1月至7月 312
蛾摩拉行动:汉堡的毁灭 331
德国上空的僵持 343
“德国空战”:1944年 362
释放飓风:1944 9月至1945年5月 381
审视废墟:1945年 402

第七章总体战的逻辑:轰炸下的德国社会 413

社区的自我保护 414
“重大灾难”:1942 年至1943 年 430
经济奇迹 452
“德国会崩溃吗?”:1944 年至1945 年 468

第八章意大利:轰炸和言语的战争 487

告别杜黑:意大利的轰炸战 488
马耳他:“地球上遭到轰炸最多的地方” 497
“火车大延误”:1940年至1943年的盟军轰炸 512
“必须轰炸”:解放意大利 530

第九章轰炸朋友和轰炸敌人:德国的新秩序 549

扰乱“新秩序” 550
法国:以轰炸得自由 557
东欧:除了奥斯威辛,全部都要轰炸 583
鹿特丹再次遭到轰炸 597

第三部分 “最严重的失算”?

第十章轰炸的得与失 611

后 记 经验和教训的得与失:战后世界的轰炸 635

注 释 645
参考文献 771
致 谢 769
出版后记 803

内容摘要
大规模轰炸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位于后方的民众也不再安全,死神将随时从天而降。针对平民的战略轰炸使得这场战争变得前所未有的残酷,尤其是盟军对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欧洲城市实行的轰炸行动杀死了大量无辜民众,这也使得这场反对法西斯统治的正义之战蒙尘。本书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轰炸行动最深入翔实的研究,作者几乎穷尽了目前解密的一切档案资料,并结合当时的新闻报道与众多亲历者的讲述与回忆,将二战中每一场重大轰炸行动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在读者面前。翻开本书,我们得以重温当年军政首脑的抉择博弈,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挣扎求生,了解轰炸是如何影响了这场大战的走向,以及它带来了怎样的道德困境。

精彩内容
第2章第一次空中战略进攻1940年9月至1941年6月1939年4月,柏林,在德国总理府的私人寓所中,阿道夫·希特勒与罗马尼亚外交大臣格里戈列·加芬库(GrigoreGafencu)进行了会谈。会谈中,希特勒就英国政府蓄意阻挠德国发展的政策和两国间毫无意义的竞争,大加抱怨。他加重语气对加芬库说,如果英国想要战争,“那就来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与1914年的那场不同,这次,德国会使用新型的、令人畏惧的武器,这些都是德国技术人才的成果。“我们的空军世界领先”希特勒喊道,“所到之处,任何敌人的城镇都将夷为平地。”在这种激愤的言语之下,加芬库只能安静地听着,希特勒语气愈加冷静、严肃,“但是,”希特勒继续说道,“为什么要制造这种不可想象的屠杀呢?毕竟,最后不管赢家还是输家,都会埋葬在同样的废墟里。”思索片刻,希特勒接着说,只有斯大林会从这种毁灭性的空战中获益。1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1940年秋天,当德国派出轰炸机群轰炸英国城市的时候,希特勒是在用这种令人恐惧的轰炸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消灭导致自己战略失败的源头。1940年9月4日,在为“冬季救助组织”的组织者举行的一次集会上的发言中,能够明显看出,希特勒因首都遭到了几次小规模轰炸而带来的沮丧,而大肆宣泄。他向听众许诺,德国轰炸机会对英国的所作所为施以十倍的报复,“将他们的城市夷为平地”。夏伊勒,当时在场的美国记者,观察到希特勒的演讲对女性占多数的听众有多么大的影响,在集会最后,所有的与会者都站了起来,愤怒地大喊要报复英国。2负责公众舆论监控的党卫队帝国保安部发现,希特勒的演讲经过媒体报道以后,在公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反响最大的部分是威胁摧毁英国城市的那部分内容。3然而,不管是希特勒向加芬库做出的预测,还是他向德国公众做出的许诺,都不能仅看表面。因为,二者都是为达到特定的政治效果和口头威胁故意设计的。在自己大本营的时候,希特勒对待空军力量一直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并且,在空军部队的发展上,希特勒能够影响的程度有限。1940年,向英国开战的时候,德国空军还不是为执行远程战略轰炸为目的而建的部队,那年秋天接到远程轰炸命令的时候,空军还没有关于地毯轰炸的作战指南,虽然,这种轰炸的影响通常只有地面的受害者能够理解。尽管西方公众一直认为德国进行的轰炸是“恐吓轰炸”(terrorbombing),但几乎就是因为这个定义,希特勒本人一度也很排斥这种轰炸。战争的前几年,在英国呼吁用同样的手段,使用区域轰炸(areabombing)进行报复之前,炸希特勒一直拒绝批准“恐吓轰炸”,并多次拒绝了空军参谋部要求发动此类轰炸的请求。直到1944年6月德国开始使用V-2导弹攻击英国时,希特勒才批准彻底对英国的目标实施无差别攻击。4从华沙到巴黎二战的第一年,德国空军执行的是“战术空战”,这是德国空军发展初期制定的一种战术,在1935年编写的《空战实施指导》(GuidelinesfortheConductofAirWarfare)和1940年出版的修订版中,都对这种战术进行了介绍。尽管空军希望借助自己在机动性、灵活性和攻击力方面的优势,将空军战略与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区分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德国空军战略是与陆军作战紧密相连的。德国空军需要承担的任务包括:击败敌方空军,摧毁敌方供给和指挥;为陆军和海军提供直接的战场支援,压制敌方陆军、海军部队;攻击敌方位于前线后几百英里能为敌方空中作战提供支援的目标。还包括能为敌人提供能源供应、军工生产、食品供给、产品进口的目标,此外还有敌人的交通网、军事基地、政府、行政部门所在地等。但不包括对敌人的人员士气和居民区的攻击,因为在德国空军看来,这是对战略资源的浪费,但是,如果敌人轰炸了德国平民百姓,作为报复,德国空军一定会轰炸这些目标。除了最后这两种目标,其他的空战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摧毁敌军部队在前线的抵抗。战术空战的核心目的是迫使敌军部队放弃作战。5受限于技术水平,当时德国空军的重型多引擎轰炸机尚在研发中,因此,这就意味着,空军被看作是用来打开敌人正面防御的有力武器,空军需要出动战斗机击溃敌人的空军,用双引擎中型轰炸机、重型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攻击敌人的前线作战部队和远方的经济和军事目标。1939年7月发布的陆军空中支援指南中提出,空军可以通过破坏敌人的物资供应和工业生产、减少敌国人民的参战意愿这样的方式,为陆军提供间接支援。但是,指南强调,为了帮助地面部队提高向前推进的速度,空军要对位于前线和前线附近的,分布在德军进攻路线上的固定或移动目标,进行重点打击。6德军还将空军部队整编为航空队,每一个这样的航空队,都包含有各自的轰炸机部队、战斗机部队、俯冲轰炸机部队和侦察机部队,每一支这样的空军航空队,都被配属到一个陆军的集团军群,这个决定,增强了空军作战的灵活性和多任务性,但是,也把空军和陆军作战捆绑在了一起。地面和空中部队的高效沟通,是陆空协同作战最关键的部分,1939年和1940年的空军作战条令中,对使用无线电、信号和联络官进行陆空精确通讯的方式,几乎已经到了迷恋的程度。7陆空协同作战,是后来所谓“闪电战”的核心内容,并且,在二战的前两年间,德军的这种战术,在地面作战中起到了压倒性的效果(1940年秋,德军如果能在英国南部登陆,这个战术也一定会在那里得到使用)。虽然人们都不会忘记1939年9月,德军对华沙的轰炸,和8个月后对鹿特丹的轰炸,但是,德国人却难以解决空军与陆军捆绑在一起产生的灵活性问题。在针对英国的空中闪电战开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世界一直都认为,尽管纳粹空军为陆军提供了值得大肆夸耀的支援,但德国空军始终是进行空中威胁的工具,正如1937年4月,西班牙内战中,执行轰炸格尔尼卡那样的行动一样。英国发表的战时宣传中,声称德国在战争初期进行的轰炸,“作为丑恶行为的突出例证……用基督教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屠杀平民”在历史上将遗臭万年。8针对德国轰炸暴行的这种传统上的消极观点十分强大,(这也为在战争后期,承认对轰炸德国城市的合法化时,起到了帮助作用),因此,在探讨1940年9月德国进攻英国前,很有必要仔细研究德国城市轰炸的问题。
1939年9月1日,德国开始入侵波兰,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空军力量在现代化战场上使用的范例。当时,波兰空军共有397架飞机,包括154架型号大多比较老旧的轰炸机,159架战斗机等。这些飞机要在进攻当日面对德军两个航空队的攻势,分别是阿尔贝特·凯塞林(AlbertKesselring)指挥的德国空军第一航空队,和亚历山大·罗尔(AlexanderL?hr)中将指挥的第四航空队。波兰空军战斗机较少,不得不以一敌四。在这开战后的前三天里,德国空军出动多个波次的轰炸机、俯冲轰炸机,攻击波兰的飞机场、铁路枢纽、军用仓库和无线电站。波兰空军很快被击溃,抵抗几乎全部消失了,波兰空军在作战中损失了一半的飞机,9月17日,剩下的飞机担心被俘或遭到破坏,向罗马尼亚的空军基地飞去。从9月4日起,为了迟滞波兰军队,防止波兰军队在境内重新集结,德国空军开始集中攻击他们的运输系统。9月6日至13日期间,空军部队的攻击继续向东推进,向维斯瓦河(Vistula)和华沙位于维斯瓦河沿岸的布拉格区(Praga)发动进攻。虽然德国空军遇到的抵抗很少,但是在烟雾笼罩下,德军飞机难以发现攻击目标,因而,在最初的轰炸中,目标受损不重。随着德军完成了对华沙和邻近莫德林(Modlin)地区要塞的合围,德军飞机受命,开始对集中首都内外的波兰军队进行轰炸,但是命令要求不要攻击“排成纵队慢慢前行的难民”,他们正在撤离波兰首都的路上。9月16日,围困在华沙的波兰守军指挥官,接到了限期6小时投降的通知。9波兰军队拒绝投降,声称首都是“特殊的军事区”,于是,德军飞机抛洒传单,要求城里的居民撤离。因为华沙是一座设防的城市,因而,德国空军配合陆军的攻城炮火进行轰炸是合法的。9月22日,希特勒下令对华沙的波兰守军实施最后的清剿,同时命令空军攻击重要的军事、经济目标,以及军方和政治机构的办公楼。10德国外交部特别要求空军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对贝尔韦德宫(BelvederePalace)造成损伤。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东部以后,希特勒还下令,要求部队在进攻中特别注意,不要误伤正在撤离华沙的苏联外交官。119月25日,德国空军在一次轰炸中,就投下了632吨炸弹,这是有史以来,空军进行的最大规模轰炸。这次轰炸投下了大量燃烧弹,给华沙市中心造成了严重破坏。轰炸中因为德军飞机迷航太远,误入已被地面部队占领的地区,因而给第3军的部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损失。9月26日,轰炸停止。第二天早晨,华沙投降。12计划中,对华沙进行空袭,是为了督促守军早些投降,但结果不止于此。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曾执行过对格尔尼卡的轰炸任务,入侵波兰时,他被任命为“空军特战指挥官”(AirLeaderforSpecialTasks),接受任命后,他要求对华沙城区实施毁灭性轰炸,但是,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HansJeschonnek)一级上将拒绝了他的请求。13然而,对于那些不幸经历过轰炸的波兰百姓和居住在华沙的外国人来说,轰炸给他们的印象就是,无目标地随意攻击。一位名叫齐格蒙特·克鲁考夫斯基(ZygmuntKlukowski)的波兰医生,9月4日,开车穿过卢布林(Lubin)城区时,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轰炸留下的证据,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有三座公寓大楼被彻底摧毁。还有很多楼房的窗户全部破碎,房顶坍塌。”五天以后,这位医生在一天里经历了5次轰炸,但都幸存下来。他接着在日记中写道,“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在祈祷”,“有些居民甚至吓的浑身发抖”。根据克鲁考夫斯基的观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14另一位叫钱姆·卡普兰(ChaimKaplan)的人,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华沙地狱般的景象的,“比但丁笔下的地狱还要恐怖”,人们都跑进“黑漆漆的洞口”(防空洞)躲避轰炸,里面藏满了惊恐万状的妇女。159月2日,甚至连美国大使在华沙郊外的住所都不幸遭到了轰炸。16德国空军的命令,明确了轰炸目标是特定的经济、军事和政府部门,但轰炸后地面的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德国空军具有压倒性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在提高轰炸准确性,甚至采用低空俯冲轰炸时这种极端提高轰炸准确性的方法上,德军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而轰炸准确性问题,是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所有轰炸行动共有的特点。比如,德军在轰炸行动结束后的调查显示,根据对梅莱茨(Mielec)和卢布林的飞机制造厂实施轰炸的飞行员的报告,这两座工厂已经遭到摧毁,但事实上,两座工厂完好无损。在飞行员报告中被破坏的火车,不久以后发现,仍然在铁轨上冒着蒸汽奔驰。1711月,汉斯·斯派达尔(HansSpeidel)将军进行的战后总结中,强调了对作战资源(电力、煤气)摧毁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这些设施有不少都位于居民区附近,因而,对他们的空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平民的伤亡。18华沙轰炸死亡人数的最终数字,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因为,有些平民死于炮火,而不是轰炸。钱姆·卡普兰认为,对平民生命威胁最大的是战争期间的炮击。19对于死亡人数达2万至4万之间的说法,确实有些过于夸大其词了,如果伤亡人数达到这个程度,那么,轰炸的剧烈程度,必须达到盟军1943年轰炸汉堡(Hamburg)和1945年轰炸德累斯顿(Dresden)的程度。一方面,我们没有证据显示,德军进行了这种程度的轰炸,另一方面,德国空军,在那个时候并不具备实施如此规模轰炸的能力。现在估计的死亡人数是7000人左右,这个数字是按照德累斯顿轰炸中,死亡人员与炸弹吨位比,推测数来的,但是,如果按照德国对伦敦进行的空中闪电战中的死亡率,那么丧生的人数将在2500人左右,因为德军的空袭,投弹量有限。20德国空军在对波兰的战役中,为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华沙是从空中摧毁的神话。德国宣传部门制作了一部名为《战火的洗礼》(BaptismofFire)的电影,制作这部纪录片就是故意向德国民众和外国观众展示,德军在波兰人面前强大的空军实力的。1939年11月,汉斯·弗兰克(HansFrank),波兰总督(ReichCommissar)在曾经的首都,举行了一次招待会,招待那些对战争保持中立的国家的外交官和武官,在战前,他们就被委派到华沙任职。在发言时,汉斯要求这些外交官仔细检查轰炸给华沙造成的普遍性破坏(据说,在华沙的17000座建筑中,仅有300座未受到战火波及);然后,他建议外交官们“建议各自的政府为和平进行斡旋”作为观察的结果。211940年2月,墨索里尼在公开讲话中说,在华沙的废墟中,有40000人丧生。尽管,整个华沙只有12%的区域受到破坏或严重破坏,并且这些破坏也不全是轰炸造成的。22正如德国空军和陆军,利用这次战役,一起为自己争取政治筹码和战略地位的做法一样,希特勒政权也乐于通过轰炸,把华沙塑造成政治首都。但是,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发生在波兰的空战,是1939年以前德国周密计划的战术空战的范例,在这次战斗中,空军通过摧毁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等目标,削弱波兰军队的抵抗,为地面作战提供紧密支援——但绝对不是杜黑主义宣扬的那种坚决果断的作战范例。
二战中第二次大规模城市空袭,发生在德国进攻低地国家和法国的战役中,这场战役于1940年5月10日开始。计划的一部分就是,利用伞兵突袭,空袭军事目标和地面攻势相结合的方式,让B集团军群的右翼长驱直入,突破荷兰防线。占领荷兰的飞机场和重点通讯中心,是作战任务的重点,德军在付出了较高的代价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这个目标。截止5月13日,德军已经占领了鹿特丹城区的南部。有一条名为马斯河(Maas)的河流从市中心流过,在跨越这条河流的桥梁附近,德军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德军第18集团军向第39装甲军的军长施密特(Schmidt)将军下达的命令是,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粉碎荷兰人在城市里的抵抗,因为推进速度对于剩下的战斗计划至关重要。德军下令5月14日开始,对部队正前方的敌军目标进行空袭。14日早晨,在德军发出摧毁鹿特丹的威胁之后,荷兰政府不得不开始就投降事宜与德军进行谈判。当天中午过后不久,施密特将军命令空军部队取消空袭任务,他说:“因为投降谈判,推迟轰炸鹿特丹的计划。”23谈判进行期间,大批亨克尔He-111中型轰炸机(HeinkelHe111)出现在空中,组成两个编队向市中心飞去。施密特急忙命令手下发射红色信号弹,“上帝啊”他喊道,“灾难要降临了。”城市上空的100架轰炸机中,有一半看到了信号弹,于是折返飞离了城市上空。但是,有57架轰炸机向驻守在马斯河北岸,城市三角地带的荷兰部队,投下了炸弹,摧毁了2.8平方千米的荷兰人防区,根据现在最新的估计,造成的死亡人数达850人。24因储油设施泄露,引起的火灾,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天下午3:30分,鹿特丹政府正式投降,为了避免进一步的破坏和平民伤亡,荷兰守军于第二天投降。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在回忆录中宣称,那天中午鹿特丹地区德军的无线电通讯中断了,因而,取消轰炸的命令没有传达到部队。但是,参与任务的轰炸机中队的指挥官,后来作证时指出,部队是知道投降谈判这个事的,也知道如果看到马斯河小岛上德军的发射红色信号,就意味着谈判仍在进行,轰炸行动取消。行动中,有一个机群看到了信号弹,但是地面上的浓烟遮蔽了另一个机群的视线,因而他们没能看到信号弹。25到现在为止,没有多少人会怀疑,是鹿特丹城南的德军在夺取桥梁时遭遇的困难,促成了对这座城市的轰炸行动。和华沙情况类似,因为荷兰守军选择保卫这座城市,而不是宣布城市“不设防”或者选择投降,所有导致鹿特丹遭到轰炸,并造成了平民百姓大量伤亡。战斗中的炮火,是华沙和鹿特丹遭遇严重破坏和大量伤亡的另一原因。现在并不知道,再次展示德军空军力量的不可战胜和冷酷无情是否引起了戈林的兴趣,但是有证据表明但又从未得到充分证明的一点是,对鹿特丹的轰炸,确实像对华沙的轰炸一样,引起了过分的关注。1944年3月英国皇家空军出版的一本训练手册里,把这次轰炸描述为史无前例的暴行,30分钟造成3万人死亡。26如果当年法国政府坚持保卫自己的首都直至最后一刻,那么巴黎同样会遭遇和鹿特丹一样的命运。在这场战役进入尾声时,6月3日,巴黎周围的部分军事目标遭到德军轰炸,但是6月11日,法军总司令,马克西姆·魏刚(MaximeWeygand)宣布巴黎为“不设设防的城市”,然后法国政府和法军司令部从城市中撤离。27从5月10日至6月17日法国投降期间进行的轰炸行动,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战术轰炸,目的是为了支援德军进攻,阻止5月底到6月前半个月,盟军(主要是英军)的撤退,还有就是摧毁法国空军和及其物资供应。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德军进攻路线上的城镇及其居民都遭受了战火的严重摧残。为了避免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破坏,其他宣布为“不设防的”城市包括因教堂而闻名的兰斯(Rheims)。在消灭了敦刻尔克地区剩余的盟军后,德军开始向南转向,向巴黎开进,计划彻底击溃法军。此时,德国空军已经可以在法国领空随意飞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攻击铁路交通,飞机制造厂和飞机发动机工厂和燃油储存设施。6月1日至3日间进行的长途空袭,摧毁了巴黎和法国其他大部分地区之间的铁路。6月的前4天,德军还向马赛(Marseilles)(这里有油料储存设施)、勒阿弗尔和罗纳河(Rh?ne)河口的码头发动了攻击。6月3日,德军轰炸机轰炸了巴黎周边地区,位于维拉古布莱市(Villacoublay),穆罗市(LesMureaux)的9座机场、飞机制造厂、雪铁龙汽车制造厂。造成254人死亡,其中195人为普通平民。28德军轰炸造成的恐慌,加速了从首都撤离的工作,6月8日和9日,政府各部的人员先后从巴黎撤离。但是,德军没有再进行别的轰炸,同时,巴黎作为“不设防城市”的地位也受到了尊重,但德军为什么这样做,原因至今不明。29此时,德军把注意力放在与残存法国陆军作战提供直接支援和空军部队上。德国空军结束了自己在波兰开创的用空袭为陆军开辟通路、锁定最终胜局、迅速征服敌人的时代。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