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战争与技术978754479676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9.04
4.9折
¥
3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美国)亚历克斯·罗兰|责编:陈悦|译者:付满
出版社译林
ISBN9787544796767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31777025
上书时间2024-07-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亚历克斯?罗兰美国杜克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撰写了多部关于军事史和技术史的著作,其中包括《战略计算:寻找机器智能,1983—1993》和《船之道:美国海军史,1600—2000》等。
序言作者简介陈仲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上校,国防部和南京市的国防教育专家库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与英联邦史、世界文化史、海外汉学、世界和平学等,著有《图说兵器战争史:从刀矛到核弹》《太平洋战场》等。
目录
致 谢
第一章 前 言
第二章 陆 战
第三章 海战、空战、太空战和近现代作战
第四章 技术变革
结 语
术语表
索 引
英文原文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阐释了技术与战争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介绍了历史上改变战争走向的诸多重大发明,比如筑墙、战车、迅捷灵活的战列舰、火药,☆后是飞机、火箭、潜艇、简易爆炸装置和核武器。进入21世纪后,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在不断改变着战争,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创新,但即便是现在,☆新、☆好的技术也不能确保胜利。在计算机、无人机和机器人系统的时代,罗兰提醒我们,尽管军事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变革,但其背后遵循的原则和模式并未改变。本书充满了战斗的戏剧性描述和军事心理学的深刻洞见,透过战争技术的万花筒向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类历史。
精彩内容
第一章前言
人类是带着武装来到世间的。早在智人开始在大地上行走之前,早期原始人就已经为特定的目的打造和使用武器了。这些武器肯定是在狩猎中运用,也可能被用于作战。制造和使用武器,以及其他用于军事的技术,正是人类成其为人的一部分。本书的目的,是想从最早期的人类到现在的经历当中,追踪技术和作战的共同演进过程。
技术和作战,本质上都是物质的。它们是为了实现人类目的而改变物理世界的共有进程。技术,是为追求人类目标而试图改变物质世界;作战,则通过威胁和动武来试图改变人类行为。这两个现象在物理和物质上紧密相连。本书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追踪这种紧密联系的演进过程。
全书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思想,即,技术是改变作战的最大变量。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战略、战术、领导力、哲学、心理学等各种因素都影响作战,但其中没有一种变量能像技术这样,完整地解释了史前作战到现代作战的发展过程。从石器时代到核能时代,技术推动了作战的演进。
一个简略的思想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结论。想象一下:如果亚历山大大帝穿越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被派去征服阿富汗,他能完成这项任务吗?他曾经在公元前330年征服过这片地域。在一场长达十三年的征战中,他从马其顿的家乡一路征伐,打到了今天的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凡特、埃及、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甚至更远的地方。他击败了当时最强的军队,穿越沙漠和山地,带着各种无法从当地购买或劫掠的物资,也在身后留下相对的和平与稳定。这番征战证明了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帅之一,一位深谙战争艺术的公认大师。
他理解并出色地运用了作战学员们所谓的“战争原则”。这些原则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大体类似编入《美军战地手册3—0》(2011年版)里的九条原则:保持客观、主动进攻、集合作战、节省兵力、善于机动、统一指挥、注意安全、出其不意和化繁为简。这些原则与其说是实际作战中要执行的守则,不如说是对战争进行分析归纳而总结出的一份清单。但是,专家们一直把它看成作战取胜的关键。安托万—亨利?约米尼男爵(拿破仑的部下和学生)曾说过:“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也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空,战争的原则都独立存在、不会改变。”如果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就掌握了这些战争原则,他一定会在21世纪同样有效地运用它们。这些原则不会告诉他如何思考,但会告诉他该考虑些什么。毋庸置疑,他在古代作战中所看重的这些原则,换到今天的战场依然会被同等重视。
但技术却带来了疑问。这位穿越重生的亚历山大大帝不懂也无法学习的一样东西,就是技术。他如何理解炸药、飞机、卫星、无线电、电脑或精确制导武器?生活在发达国家的现代人对这些技术习以为常,多少了解一些飞机和直升机怎么能在天上飞,卫星为什么能在轨道运行,东西爆炸是如何发生的,电磁频谱里藏着哪些性能等问题涉及的知识。那么,没等亚历山大大帝弄明白这些“奇迹”如何发生的时候,他在阿富汗的战事应该就已经结束了。现代战争的其他方面,他都了解或可以学习;唯独技术,使得现代作战迥异于他平生所了解的作战,让他无法理解。正如约米尼所领悟到的:作战的根本法则,超越时间,亘古不变。而技术,却是在不断变革,并在此过程中改变着作战。它是作战变革的主要推动力。正是这个变量,使得亚历山大大帝在今天会显得无能为力。本书想要揭示的问题就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那些变革如何展现出特定的形式,以及它们背后的成因。
书中的章节安排按照个人的想法编排,希望有助于讲清问题。首先,笔墨着重于先前。也就是说,前现代的作战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一些观念在久远的过去,就已在人类的行为实践中扎根。这些罗列在本书“术语”部分的观念,为我们理解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战争技术提供了一把钥匙—这也是本书的一个前提。其次,本书聚焦于不断变化的军事技术所带来的一个非常突出却看似矛盾的结果——也是本书的次级主题。纵观历史,先进技术一般有助于获胜,但并不能提供胜利保证。使用更新更好军事技术的一方,不见得一定就是赢家。作战所运用到的技术,总体而言并非绝对有效。它的价值,其实只与敌人的能力有关。把作战设想成一场决斗,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武器。而对任何一方而言,武器的选择就会影响到交战规则(包括无交战规则)、战略、战术、政治、外交、环境以及其他战斗条件。比如,一方选择手枪,另一方选择用剑,那么决斗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但如果另一方选择的是步枪而不是剑,结果很可能又会逆转。虽然使用手枪这一技术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它的相对有效性却败于对手。
本书还提出一点:自古到今,技术和作战一直相互作用。作战对技术的改变程度差不多等同于技术对作战的改变。我们将略微简化惯常的时代划分,按照时间顺序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史前作战开始,经新石器时代、远古、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早期一直到现代。跨越这些基本的时代分割的,是那些运用到独特军事技术的时期。我们将追溯军事技术中的能量驱动方式——从体能、风能到碳基化学能,再到核能。战争在物理空间展开的方式,也有自己的时间顺序。陆战这种最古老也最复杂的战争形式,历史最为悠久。关于它的故事,本书将按传统的时代划分分段论述,并在重点讨论两种“联合作战范式”以及三次“军事革命”中的头两次时,拿出来做进一步的阐述。海战、空战和太空战出现较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四个战争领域已经合到了一起。最后,关于军事变革的性质,书中将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研发、军民两用和军事革命。
本书中所使用的“作战”(warfare)一词,指的是针对敌人所采取的战争行为。它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去杀死、俘虏或强迫敌人,以实现己方的意愿。因此,作战一般是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行动。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定义,战争(war)是国家之间有组织的武装冲突,而国家则是指在自己的领土上垄断了武装力量的政治实体。后来由于众多的非国家性质的角色卷入类似战争的行动,人们习惯于把战争定义为存在于社群之间的一种状态。就我们讨论的历史而言,韦伯的定义是适用的。战争是状态,作战是行动。
“技术”的含义则没有这么清楚。本书谈及的技术是指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有目的的操控。它通过技巧性地使用工具或机器,运用动力来导致某种物质的改变。就其本质而言,技术是为达到某种人类目的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个过程。对想法、观念、感情、关系、信仰、情绪等人类精神层面的操控,或许是一些技术的次级效果。但如果物质层面没有发生改变,那还不能算是技术。总之,技术是人类活动中最为物质化的。作战也是如此。实际上,作战和技术两者都能塑造甚至决定战争的结果。但它们都不是战争本身。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说法,战争不过是用其他的方式延续的政治。作战(包括其中用到的技术)也是如此——它们也不过是用其他方式延续的战争,而且所用的方式具有广泛深远的物质性。
有些打着“作战”旗号的行动其实未必名实相符,比如我们后面将讨论的“网络战”。虽然也使用技术改变了物质世界,但还不能提升到作战的级别。恐怖主义并非战争的一种形式,它只是战争中可能用到的一种手段,或者是展示个人怒气或愚蠢的一个工具。人们会对恐怖分子宣战,但不是对恐怖宣战。心理战所操控的,更多是人们的想法而非物质。这里会用到技术,但不是根本性的。
最后还有一则定义需要引起重视。人们一般会把技术产品视为技术本身,像是航空母舰、坦克和轰炸机之类。这些技术产品是实现航行、射击和轰炸能力的技术体系的一部分,但它们本身不是技术。就本书而言,这个区分很重要。因为在作战历史上,防御工事和道路,都位列最为重要的技术产品之中。这类技术产品以及产生它们的技术,会在本书后面部分经常出现。
本书所研究的主要是西方的历史,也是作者最为熟悉、史料最为丰富的那一部分。但本书提出的观点和概念不限于此,是普遍适用的——这也是本书存在的前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