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义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978753549293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义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978753549293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4.27 5.8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秋

出版社长江文艺

ISBN9787535492937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718166

上书时间2024-07-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秋,专栏作家,资深影评人。江苏无锡人,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当过狱警,后辗转南京、深圳等地多家媒体,现供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为报刊撰写各类专栏,曾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专栏奖。著有《第一镜》(2005,上海文化出版社)、《不准调头》(2007,东方出版中心)、《爱,诫》(2008,新华出版社)、《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2010,江西教育出版社)等。其中《不准调头》名列豆瓣网和《城市画报》评选的“2007年十大电影书”。

目录
“人质三部曲”总序
“必要之恶”及正义的成本(自序)
第一章  坚韧的刺刀  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钢盔》
  “大家都是懦夫,又都是勇士”——《坚韧的刺刀》
  要恋爱,不要战争——《樱花恋》
  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猪排山》
  和“另一个我”同归于尽——《满洲候选人》
  只有野战医院才显示出什么是战争——《陆军野战医院》
  “意识形态就那么重要吗?”——《太极旗飘扬》
第二章  现代启示录  越南战争(1961.5.14—1975.4.30)
  一场自杀性赌博游戏的牺牲品——《猎鹿人》
  “他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穿透的黑暗”——《现代启示录》
  “我们是在与自己作战”——《野战排》
  不堪一击的“全金属外壳”——《全金属外壳》
  电台播音室里的特殊战争——《早安越南》
  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大?——《越战创伤》
  “没有上帝,没有国家,只有我和轮椅”——《生于七月四日》
第三章:“必要的杀戮”  反恐战争(2001.10.7—2014.10.26)
  宁可错抓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关塔纳摩之路》
  “节选修订”,直接指向现实本身——《节选修订》
  英雄主义成了一种病——《拆弹部队》
  “权力的逻辑”超越了事物本身的逻辑——《公平游戏》
  反恐“制造”了新的“恐怖分子”?——《必要的杀戮》
  “不情愿的原教旨主义者”——《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自我关涉”才是真正的“善意”——《善意的杀戮》
延伸观看片目索引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张秋著的《正义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所涉历史线索,是美国或以美国为主导的三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反恐战争,其中前两场是冷战中的热战。三场战争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内在联系,它们给美国,给不同的阵营,给世界文明和全球政治都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身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在某种程度上经历着比两次世界大战更为谲诡、艰难的命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不但陷入了战争的迷雾,还陷入了正义的迷雾。也就是说,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无论是开战正义还是作战正义,都不再那么泾渭分明,而是极富争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何为?人性何为?

精彩内容
 《钢盔》作为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其价值和地位,不仅仅表现在它对这场“冷战中的热战”所作出的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影片诞生于战争爆发半年之后,从剧本创作到摄制完成仅用了短短三周时间,其中拍摄周期只有10天——更在于它所
抱持的鲜明反战态度,以及对这场战争性质的深刻洞见。这也是美国“B级片之父”塞缪尔·富勒拍摄的第一部战争片,他集编剧、导演和制片于一身,片中故事来源于韩国退伍军人,也结合了富勒自己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富勒在1951年又一鼓作气推出了第二部朝鲜战争片《坚韧的刺刀》。电影与战争同步,使其具有了战时媒体的性质。富勒试图通过自己的电影告诉观众,真正的战争决不像新闻报道中那么简单,而是充满了非人道的残酷与混乱,他不想为虚假、崇高的英雄主义唱赞歌,而是想表现普通士兵的困顿与艰难,表现他们的种种“不完美”。《钢盔》上映后被指有“亲共”和“反美”倾向,甚至被怀疑由共产党秘密出资,富勒因此受到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此外因片中出现美军枪杀俘虏的情节,富勒还得罪了五角大楼。
富勒始终以好莱坞的局外人自居。除了B级片(通常指成本低廉的小制作),他对美国的黑色电影、
独立电影以及战争电影均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马丁·斯科塞斯称其为“自电影诞生以来最勇敢,并且拥有最深刻道德感的导演之一”,评价他的电影“拥有横扫一切陈词滥调的力量”,是他看过“最真实,最少感伤和最为硬派的”。富勒选择的题材往往争议性极
强,他塑造的主人公则多处于社会边缘,有很多是罪犯(小偷、杀人犯等),他的战争电影也是采取反英雄的姿态,而这些都与他的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富勒12岁起就在报社打工,给记者当送稿员,17岁时受聘于《纽约日报》(NewYorkJournal),成为最年轻的报道犯罪新闻的专职记者,他还兼任《圣地亚哥太阳报》的记者,常常被派去调查凶杀案、贪污案或者罢工事件的真相。富勒24岁开始创作小说并为B级片撰写剧本。“小报”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人便将他的电影风格形容为“故事小报”(narrativetabloid)。他自己说过,他的本性总是喜欢告诉人们真相,哪怕人们觉得是受了侮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富勒参军入伍。一开始他被分配到新闻部,但他执意要成为一名参战步兵,由此加入了美国陆军第一步兵师(俗称“红一纵队”)。于是在《钢盔》中我们便听到了关于步兵的黑色幽默——一名日裔士兵抱怨说等打完这一仗就去当空军,再也不在地上摸爬滚打了,男主人公扎克却反驳道:“在飞机上被打中怎么办?你不还是要掉到地上,等于死两次。在船上被打中,会往下沉,在坦克里则会被烧焦。还是步兵最简单,要么死,要么活,总之都在地上。当步兵才是最好的。”(P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