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倭英雄张元勋传978752120424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抗倭英雄张元勋传978752120424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2.06 2.4折 50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椒良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04247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0元

货号30731383

上书时间2024-07-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椒良,1949年生,浙江省温岭市人。现任温岭市硐天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理事、温岭市儒学学会会长、温岭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其兴趣广泛、知识广博、文理皆涉。曾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博弈兵法》、人民出版社出版《睿思录》,策划并参与编著《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手册》工具书,与人合著有《长屿硐天,世界奇观》《长屿采石科技与文化》《长屿硐天图册》等书籍。

目录
目 录
|《抗倭英雄张元勋传》序 001 
第 一 章 生于人杰地灵邑 祖辈军功立根基 001 
第 二 章 襁褓丧母自砥砺 志存高远展翅飞 012 
第 三 章 严父抗倭勇捐躯 血海深仇心中记 020
第 四 章 依规赴京承袭替 保国为民遗志继 027
第 五 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厉兵秣马备抗倭 033
 第 六 章 谭纶来台任知府 慧眼识才亲关注 043 
第 七 章 继光率军新河驻 言传身教真谛授  053
第 八 章 跟随参将戚继光 岑港温州将敌抗  063
第 九 章 偃旗示弱诱敌军 新河歼敌担重任075
第 十 章 继光组建戚家军 元勋奉命新兵训 089 
第十一章驰援新河施妙计 里应外合歼顽敌 101
第十二章连续转战倭营攻 长沙大捷建新功 113
第十三章弋阳动乱乡野漫 奉命奔袭战敌患 121
第十四章 援闽抗倭序战胜 不愧威武戚家军 132  
第十五章 福清挥刀把敌剿 闽东战场逞英豪 146  
第十六章 林墩战役勇担当 随机应变如愿偿 158  
第十七章 征剿倭患弦未松 重返兴化再立功 169 
第十八章 仙游剿倭充奇兵 无畏强敌敢碰硬180   
第十九章 追敌漳浦遭伏击 反败为胜军威立  191 
 第二十章 航渡南澳战吴平 天涯海角将贼擒200 
第二十一章 倭寇再扰福安城 奉命剿敌保乡民 216  
第二十二章 对准顽寇曾一本 运筹帷幄战盐埕 225 
第二十三章 粤闽灭寇任先锋 战绩辉煌贯苍穹 234 
第二十四章 身为广东总领兵 电白阳江将倭征 246   
第二十五章 忠于职守保安宁 计赚岭南陈金莺 258  
第二十六章 剿匪平叛不停步 完胜岭东吉康都 271 
第二十七章 再战顽匪朱良宝 彻底摧毁贼老巢 281  
第二十八章 阳江倭寇灭又生 领兵再战双鱼城 294 
第二十九章 决战罗旁平内乱 驰骋广东战绩辉 303  
第 三 十 章 官场倾轧心领会 褪下战袍把家回 316 
第三十一章 回归故里心在民 谨慎逍遥思生平 327  
第三十二章 青史彪炳伟绩记 万民感恩庙宇立 337  
后 记 356 
附录一 张元勋家族世系图 358  
附录二 张元勋生平大事年表  359
附录三 参考文献  365 
附录四 明朝嘉靖年间主要官员职级设置方框图 367
附录五 明朝嘉靖年间军队职级方框图 368

内容摘要
浙江台州沿海地区是明朝抗倭的主战场,诞生了众多抗倭战将,仅太平县(今温岭市)就有张元勋、李超、季金、葛浩等多位抗倭将军。本书主人翁张元勋是台州籍抗倭将领中的佼佼者和台州抗倭将士的杰出代表。他鞠躬尽瘁,保国为民;率身垂范,英勇善战;决断若神,指挥若定;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水上平倭,陆上克寇;“初定八闽,再平五岭”;“大小百十战,威名震岭南”;“首功甚盛,殊勋盖世”;“身历三朝,宠遇日渥”。官至正一品五军都督府都督,与戚继光同入《明史·列传》。

精彩内容
张元勋,字世臣,号东瀛,明嘉靖十二年(1533)四月初十日生于浙江省台州府太平县新河所东门荷花池旁张家故里(见彩图一)。
因“太平”是中华民族共同愿景,在明、清时,国内的浙江、山西、四川、安徽诸省均有太平县名。在民国三年(1914),浙江省太平县更名为温岭县,1994年撤县设市,新河系温岭市属下一个镇。
浙江省太平县(今温岭市),人杰地灵,是每年中国陆上太阳最先眷顾的地方。它地理位置优越,北接宁波、绍兴,南连温州、丽水,东临浩瀚大海。系浙江东南沿海甬、台、温经济中心。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分明。境内丹山碧水,河网交织;植被茂盛,苍松成荫;峰岩秀逸,石窟雄奇;形胜遍布,风光旑旎(见彩图二、三、四)。
太平县境内有一条当地百姓的母亲河,名叫金清港(江)。这条河虽然流径不是很长,流域面积也不是太大,但由于雨量充沛,足以保持河水长年累月川流不息地由西向东流淌,加上东海惊涛骇浪不断向陆岸搬运泥沙,经千万年的造化,终于成就了以迂浦为中心的一片面积广袤、土质肥沃、物产富饶的台州黄(黄岩)太(太平)冲积与海积共生的平原,吸引了先民大量涌入,在此开疆拓土、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史载汉惠帝三年(前192)曾立东瓯国,留有东瓯国都城遗址。境内的迂浦里是西汉回浦县县治所在,当时回浦县管辖的范围,南及温州、丽水,北及宁波、舟山等四区,其范围不可谓不大。
随着宋王朝的南迁,这里更成了人丁兴旺、烟火稠密的风水宝地,是名副其实的浙江东南沿海粮仓。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提举浙东,曾来到当时还隶属于黄岩的迂浦一带海口考察。他发现此处平原地势偏低,流到此处入海的迂浦河浅且窄,极易引发洪涝灾害。他本着“唯水利修,则黄岩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的理念,为保一方旱涝无虞,决定在此兴修水利,并以他知行统一的救世哲学及聪明才智,亲力亲为,亲率能工巧匠共同勘定闸桥位置,亲临工地督造,用石拱的形式建造了六座举世罕见的闸桥,成就了水利史上的奇迹。
至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听取谋士朱升提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为抵御外来侵略,保社稷的安全,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都城、战略要冲,全面建造城垣,挖掘护城河道。并派遣已解甲归田的开国功臣信国公汤和巡察东南沿海,议定于台州沿海设海门、松门两卫,海门卫下设左、中、右、前、后五个千户所,以及健跳、桃渚和新河三处守御千户所。由时已归顺朱元璋的地方农民起义统领——方国珍的侄儿方明谦任广洋卫指挥,督筑新河所城,且命通城为军营地。后又大规模疏浚河道,引迂江之水入西门出东门,再汇入金清港入海。自挖掘了新的河道开始,“新河”也顺理成章成了这里的地名。
新河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形胜之地。在新河城的四角,屹立着金、鼓、旗、牛四座小山,犹如护卫城池的坚不可摧的堡垒。新河城池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全国筑城热潮中应运而生(如图一)。
当年建筑城墙的设计师,瞄准新河四角的四座山丘,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筑城经验,依山就势,巧夺天工,以土石将四座小山相连,城墙里外以砖石砌面,形成周围五里六十步,高两丈三尺,宽一丈三尺的城墙(见彩图五)。城上筑有女墙一千六百多个,垛口七百来个,开东、西、南、北四门和水门,门上有楼。南门与西门有两重城门,内外城门错开,可屯兵御敌。墙外又辅以宽三丈的护城河,登高俯视,城下陡绝。在冷兵器为主、热兵器尚处初级的时代,如此坚固的城墙,易守难攻,确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御敌制胜的作用。
城垣设计者,为了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准确掌握敌情,实现先敌发现,赢得战争主动权,又在新河城南二里处的披云山、城西南六里处的铁场山、城西北四里处的北闸山、城东南四里处的察屿山,筑有四座烽火台(见彩图六),彼此连成一圈,组成新河抗倭的“千里眼”。
有了城外四座烽火台,凡沿江、沿海及城外倭寇一举一动尽收眼底。烽火台警戒、城墙防卫,二者彼此遥相呼应,为克敌制胜增加了“地利”的因素。
明洪武年间组建的新河千户所,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本所(新河所)正千户五员,百户十员,总计旗军八百六十三名。”最早驻扎新河所城的明军指挥不详,只知广洋卫指挥方明谦在此负责筑城。
据张元勋墓志铭所载,正统八年(1443),新河所领军是张元勋高祖张贵,张元勋的家族由此与新河结缘。
张元勋高祖张贵的爷爷,即张元勋的曾祖父的曾祖父,谓烈祖,名德山,“居顺天(今北京)之东安(明系北京东安县,现为廊坊市安次区),元末为别驾,善天文,望见白下王气,曰:‘真主出矣!’遂弃绶聚士兵,部从太祖(朱元璋),历战有功,授锦衣副千户。”(韩世能《张元勋墓志铭》)另据湖南省临澧县新安金鉴堂张氏家谱记述:张德山有长兄张德胜,同属元朝巢湖水军,随统领俞通海举兵反元,加入朱元璋农民起义军。有的史料将张德胜说成是巢湖人,疑是将从军的地方误以为籍贯。其实张德山、张德胜兄弟俩同是顺天东安人。他们有相似的经历,满门皆忠烈。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二十一》对张德山胞兄张德胜有详细的记述:张德胜,字仁辅。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随俞通海等人率舟师自巢湖归附。从太祖渡江,攻克采石、太平。陈兆先前来进攻,他与汤和等人打败来犯之敌,张德胜被授予太平兴国翼总管。攻破蛮子、海牙水寨,生擒了陈兆先。攻下集庆,攻克镇江,张德胜被授予秦淮翼之帅。攻取常州,提升为枢密院判。攻克宁国,收编了长枪兵。攻下太湖,占领了马迹山。攻打宜兴,占领了马驮沙和石牌寨。赵普胜攻陷池州,张德胜率兵去增援未赶上,回师配合徐达攻占了宜兴。至正十九年(1359)三月,赵普胜占领了青阳、石埭,张德胜在栅江口与敌交战,又和俞通海合力打败了赵普胜主力,收复了池州。率兵自无为进攻浮山、青山、潜山,接连取胜。陈友谅大将郭泰在潜山被斩首。陈友谅大军进犯龙江,张德胜率领舟师迎战,战事惨烈,双方死伤相当。和诸将一起追敌至慈湖,纵火焚烧了敌船。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龙湾之战,总领水军到采石,与敌大战,张德胜战死于沙场。被朱元璋追封为蔡国公,谥号忠毅,肖像归于功臣庙,侑享太庙。
张德山在胞兄张德胜战死后,继续在朱元璋的率领下,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到自古称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兵家必争之地——洪都城(今南昌市),与陈友谅的军队进行战略决战。该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江南洪都人力空虚之隙,发兵六十万围攻。守将朱文正(朱元璋侄)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策略,顽强坚守,沉着应战。洪都城门被攻破,朱文正手下名将邓愈带兵用火枪轮番射击入城的陈友谅汉军,逼迫汉军退回城外。朱文正忙派人修补城墙,如此翻来覆去,攻守相持长达八十五天,双方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后来,朱元璋战罢安丰,又亲率二十万大军,千帆竞扬,浩浩荡荡再战洪都。朱、陈两军在鄱阳湖大战,结果陈友谅战亡,全军覆没,奠定了朱元璋的王朝霸业。而张元勋的六世祖张德山也在战役中不幸壮烈牺牲。“庙祀南昌十三忠臣间,赠锦衣指挥佥事。”从《明末纪事本末·卷三》记述的“乙巳,命建忠臣祠于南昌府,祀赵德胜、李继光、刘齐、朱叔华、许圭、朱潜、牛海龙、张子明、张德山、徐明、夏茂诚、叶深、赵天麟等十有四人。”以及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国事类》国初忠臣一节记载的“……张德山等十四人,国初壬寅岁三月,南昌降将祝宗等复叛,癸卯夏伪汉陈友谅围南昌。文武忠臣与之战死者,朝廷追念忠义,命有司立庙南昌城中塑像,岁时祀之”,可以进一步得到佐证。
又据《张元勋墓志铭》所载,张德山有二子,长子张陆,次子张升。张升“以才德授官江西参政”,张陆“袭职山西镇武卫百户”,属朱棣统辖的燕军。
洪武三十一年(1398),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明王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靖难”大事变。朱元璋在世时改立的太子次子朱允炆皇太孙即位(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六年病故,太子的长子又早亡)。朱允炆称帝后,为了巩固帝位,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实行“削藩”。他先削掉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爵位,然后准备向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由此王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帝朱允炆察觉朱棣不轨,命令亲近将臣监视朱棣,并伺机对他实施逮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