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自述)978730128400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自述)978730128400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3.72 7.0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忠实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84001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30750682

上书时间2024-07-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作家人生历程中仅有的一部自传作品,它用自述的笔法回顾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及人生历程,将生活与创作的酸甜苦辣、艰辛喜悦讲述给读者,有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也有对生命历程和个人情感的回忆,它无异于一部生活的教科书。本书以《白鹿原》的创作为中心,记叙了他这一段及前前后后的生活经历,极为详尽地讲述了他创作《白鹿原》的过程,一点点娓娓道来,促膝而谈,实实在在地讲述写作之道,可谓一部生动形象的写作教科书。本书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自己内心的情感,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自传作品。作者的一生都在寻找这样的句子,这是属于作者自己的句子,也是作者寻找到人生。本书还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风貌,也有助于了解20世纪末叶中国文艺、思想、民间的状况和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改革开放的思想轨迹。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别白鸽》等40余种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在日本、韩国、越南翻译出版。曾十余次获得《当代》、《人民文学》、《长城》、《求是》、《长江文艺》等各大刊物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一  意料不及的写作欲念
二  卡彭铁尔的到来,和田小娥的跃现
三  枕头,垫棺作枕
四  沉静与松弛
五  难忘1985,打开自己
六  朱先生和他的“鏊子说”
七  寻找一种叙述
八  复活了的呻唤声
九  关于性、庄严与挑战
十  从追寻到转折,再到删简
十一  我的剥离
十二  原的剥离
十三  原上的革命
十四  原下,自在的去处
十五  生命历程里的一个下午
十六  读诗诵词,前所未有的闲情逸兴
后记  说一回多余的话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当代文学巨匠陈忠实人生历程中仅有的一部自传性作品。他回顾自己的文学实践及人生历程,体验与感悟社会、历史、文化、人生,本书无异
于一部生活的教科书。他极其详尽地讲述《白鹿原》的创作过程,幕前幕后一应俱全,一点点娓娓道来,实实在在地讲述写作之道,可谓一部生动形象的写作教科书。
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陈忠实的一生都在寻找这样的句子,这是属于他自己的句子,也是他寻找到的人生。

精彩内容
 一 意料不及的写作欲念至今确凿无疑地记得,是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写作,引发出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欲念的。
这部后来写到八万字的小说是我用心着意颇为得意的一次探索。它是写一个人的悲喜命运的。这个人脱下象征
着封建桎梏的“蓝袍”,换上象征着获得精神解放和新生
的“列宁装”,再到被囚禁在极“左”的心理牢笼之中,他的心理结构形态的几次颠覆和平衡过程中的欢乐和痛苦,以此来探寻这一代人的人生追求、生存向往和实际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在作为小说主要人物蓝袍先生出台亮相的千把字序幕之后,我的笔刚刚触及他生存的古老的南原,尤其是当笔尖撞开徐家镂刻着“耕读传家”的青砖门楼下的两扇黑漆木门的时候,我的心里瞬间发生了一阵惊悚的战栗,那是一方幽深难透的宅第。也就在这一瞬,我的生
活记忆的门板也同时打开,连自己都惊讶有这样丰厚的尚未触摸过的库存。徐家砖门楼里的宅院,和我陈旧而又生
动的记忆若叠若离。我那时就顿生遗憾,构思里已成雏形的蓝袍先生,基本用不上这个宅第和我记忆仓库里的大多数存货,需得一部较大规模的小说充分展示这个青砖门楼
里几代人的生活故事……长篇小说创作的欲念,竟然是在这种不经意的状态下发生了。
这确实是一次毫无准备,甚至可以说是不经意间发生
的写作欲望。
这是1985年的秋天。按我当时的写作状态,对中篇小说的多种结构形式,兴趣正浓,短篇小说也还在写,只是舍不得丢弃适宜写作短篇的题材,而更重的用心已经无可逆转地偏向于中篇小说的谋划。我写中篇小说较之短篇写作只明确了一点,即每一部中篇小说都必须找到一个各个不同——起码区别于自己此前各篇的结构形式,而短篇写作几乎是随心所欲。这一次的《蓝袍先生》,不着重于故事情节,以人物生命轨迹中的生活琐事来展示人物,当然不是那些无足轻重的扯淡事儿,而努力寻找有心理冲击力的细枝末节。我当时想通过各种不同的中篇小说结构,来练习写作的基本功力,似乎还不是很明确地为未来的长篇写作做准备。可以确定地说,我在1985年夏天以前,把长篇写作尚作为较为遥远的事。主要的一点,在我对写作的意识里,长篇小说是一种令人畏怯的太大的事,几乎是可望而不敢想的事。我想唯一能使我形成这种敬畏心理的因由,是过去对诸多优秀长篇包括世界名著阅读造成的畏怯心理。我此时写中篇小说正写到热处,也正写到顺手时,我想至少应该写过十个中篇小说,写作的基本功才可能练得有点眉目。
仅仅在此之前的一个月,我和陕西刚刚跃上文坛的一
批青年作家参加过一次别出心裁的笔会,名日“陕西长篇小说创作促进会”。连续两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组织部门要求各省推荐参评作品,陕西省都推荐不出一部长篇小说,不是挑选过于严厉,而是截止到1985年夏天,陕西新老作家尚无一部长篇小说正式出版(1978年文艺复兴以来)。引发当时以胡采为首的作协领导核心重视,开会研究讨论,对陕西新冒出的青年作家的创作状况进行认真分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