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抉择--朱聚生传978751784566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6.57
5.3折
¥
50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王英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45669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0元
货号31243032
上书时间2024-07-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英,原名王瑛,浙江嘉兴海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美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海内外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四百余篇,六百万字。曾获全国、省市级奖40余次。
著有:长篇小说《我与父亲的战争》,散文集《走不出家乡的海》《与你一起成长》,长篇传记《三毛之父——平民画家张乐平》《冻土带上的播火者——孙旭培传》,专著《海盐腔的兴衰》《张元济与海盐》等13部,其中10部作品获省市级大奖。有中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和《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等选载。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聪慧少年,“大河港”来
第一节 三代富家,重燃希望
第二节 三岁丧母,私塾发蒙
第三节 受师影响,为人正直
第二章 面对抗日,激情燃烧
第一节 儿时伙伴,多为“名流”
第二节 友人之举,爱国心起
第三章 七县联中,巨大笼子
第一节 初出远门,兴趣四起
第二节 联中学习,终破巨笼
第四章 走在故乡,心境凄凉
第一节 对真正“家”,发出疑问
第二节 心心相印,终结连理
第三节 自立门户,酝酿创业
第五章 抗日洪流,浪涛搏击
第一节 《海北青年》,首创发行
第二节 家乡土地,迎接胜利
第六章 创建商店,实业兴国
第一节 希望失望,相互并存
第二节 好友相见,分外亲切
第七章 多方探索,为民请命
第一节 为了抱负,四处奔走
第二节 特设栏目,彰显志向
第三节 为民请命,帮助蚕农
第八章 创办报刊,无奈受阻
第一节 战红诞生,夫妻喜悦
第二节 《青年之友》,无奈夭折
第三节 《生报》合并,卷入纷争
第九章 创办学堂,教育救国
第一节 呕心沥血,创办新学
第二节 延聘才俊,推动教改
第三节 注重教育,全面发展
第四节 训练乐队,出场演奏
第五节 学前教育,服务民众
第十章 看到曙光,以笔做枪
第一节 创办《行报》,建“读书会”
第二节 以笔做枪,勇于开火
第三节 为了学生,无暇他顾
第四节 痛悼战友,以诗明志
第五节 聚合青年,《行报》停刊
第十一章 秘密入党,地下工作
第一节 创办《乡报》,迎接解放
第二节 秘密入党,成为党员
第三节 名为镇长,为党工作
第十二章 黎明之时,英勇就义
第一节 采购武器,甘于冒险
第二节 牵连被捕,临危护枪
第三节 营救无果,狱中受刑
第四节 视死如归,只为信仰
第五节 小万金油,辨认遗体
第十三章 精神永存,光照四方
第一节 忍辱负重,积极工作
第二节 妻子蒙冤,迫害致死
第三节 牺牲三十三年,身份确认
第四节 魂归故里,永垂不朽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长篇传记创作方式,记述了朱聚生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揭示了朱聚生投入抗日洪流,创办《海北青年》《行报》《乡报》等报纸杂志,以笔作刀枪,在报上大量撰文,揭露日寇野蛮的侵略行径,呼吁民众拿起武器与日本侵略者作拼死斗争,以及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腐败等作切针时弊的披露和抨击;以启迪民智为己任,创办学校、将自家财产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反映了他从一位懵懂无知的幼
童,成长为一名富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少年,进而成长为一个有着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英勇献身的中国共产党员党员的历程。
本书被嘉兴市委宣传部列入“2020年嘉兴市文化精品
重点扶植项目”。
精彩内容
第一章聪慧少年,“大河港”来第一节三代富家,重燃希望民国十三年(1924),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朱聚生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
海盐县位于钱塘江北岸,京杭大运河流经杭嘉湖平原,在海盐县西北边分了个岔,一条由原西南改为向北流经嘉兴,一条往
西流向海宁硖石。沈荡镇,由一条市河自东向西穿越全境,城区被分为南北两片。由于河面宽阔,当地人称其为“沈荡大河港”,沈荡镇也因此俗称“大河港”,河两岸聚居着千户傍水而居的人家,称为“枕水人家”。
海盐隶属嘉兴府,沈荡是那里的一个江南古镇,已有千年历史。嘉兴一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水网似的河流,孕育了诸多的文人。嘉兴人通常认为,中国有一半的文人在浙江,而浙江有一
半的文人在嘉兴,如此算来,嘉兴应该拥有中国四分之一的文人了。远的不说,就说近现代,嘉兴就有王国维、丰子恺、穆旦、李叔同、朱生豪、金庸、茅盾等文化名人,其中海盐有张元济、朱希祖、
张乐平、黄源、朱启平、
余华等。朱聚生的家乡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沈荡镇中钱村就有吴越王钱镠(856-932)后裔,《中国通史》赞赏钱镠是“杭嘉湖太湖流域鱼米之乡、全国重要粮仓的重要创始人”。
至今中钱村还遗存有钱家祠堂。清朝任刑部尚书、
太子太保的钱陈群,就是从这里迁出去的。从这里走出去的,还有钱镠第三十三代世孙,曾任水利部部长,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据记载,钱氏家族诞生过一百多位科学家,比如钱伟长、钱学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
江南水乡,人烟稠密。
旧说“三里一村,五里一市
,十里一镇,廿里一县”,绝不是夸张。沈荡镇虽不是什么大都名邑,但因为受到大运河的哺育和滋养,经济、文化发展得较早。这里水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异常繁忙,加之气候湿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因此,在丰收年景,除稻麦之外,四时蔬菜不绝,风味各异。乡村农家,户户种桑树、养蚕,还养鱼、虾。这个小集镇上,颇有几户读书人家,朱聚生就生长在这诗情画意、得天独厚的环境中。
朱氏祖上原在沈荡镇乡下韦陀荡(千亩荡)朱家圩(现沈荡镇聚金村)。朱聚生的祖父朱同义在清光绪初年,经人介绍来到沈荡镇一家糕饼作坊做学徒,他在那里学做各种糕饼
。经过三年的学习,满师后,又做了一年伙计,便离开作坊,自立门户,开
始创业。
清末明初时,沈荡镇的水路交通就很发达,已有通往嘉兴、王店、凤桥、
乍浦、盐官、袁花、硖石、湖州、苏州的航快船。
便利的水路交通,促进了物资的快速流通,使当地商业异常繁荣。民国初年,沈荡的商贸交易达到鼎盛,商业营业额已经超过了海盐县城的营业额。至抗战前夕,沈荡集镇有大小商店三四百家,为海盐所辖各乡镇之首。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