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978757601345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0.08 6.9折 5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甘露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13450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1139559

上书时间2024-07-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甘露,作家,现居上海。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小说《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仿佛》《请女人猜谜》《夜晚的语言》《忆秦娥》《此地是他乡》,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比缓慢更缓慢》《上海流水》《今日无事》等。作品有法、英、日、俄、意等译本。孙甘露,作家。现居上海。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小说《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仿佛》《请女人猜谜》《夜晚的语言》《忆秦娥》《此地是他乡》,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比缓慢更缓慢》《上海流水》《今日无事》等。作品有法、英、日、俄、意等译本。

目录
重读
  重读
  述而
  遥远、陌生和昂贵
  虚构
  我爱我不了解的事物
  时光流转
  援引
  普鲁斯特
  小说之无用
  海明威
  一堵墙向另一堵墙说什么
  流浪或者在路上
  跑来跑去的兔子
  在耳畔
  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
  我不相信;我相信
  且拿甜点心来
  一切都有待艺术来拯救
  在句子的中央
  当你咳嗽时读什么?
  比“缓慢”更缓慢
  过去的归来
  我走了
  马克图伯
  遇见拉斯普京
  重温卡夫卡
  略说安娜
  绿地毯
  《小团圆》中的“小物件”
  木心归来
  顾城
  王安忆
  被折叠的时间
  罗大佑的《童年》
  王朔
  张献
  午夜心情
  再等等
  向上海致意
  万夏
  芬兰的诗
  毛尖的乱来
亚平宁半岛的阳光
  亚平宁半岛的阳光
  冬天的心
  秘密与谎言
  钢琴师
  青木瓜之味
  肖申克的救赎
  燃情岁月
  海洋之心
  廊桥遗梦
  断背山
  再会,舒特拉
  第八天
  在云端
  火柴盒
  金控
  我们由未知的事物所定义
  手推墙
  抖机灵
  抵达或者扎堆
  “阅后即焚”
  电影节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日无事
  迟到
  时间的灰烬
  阳光灿烂的日子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秦颂
  摇啊摇
  上海公园
  一种观点
  电影,你的名字叫“作家”
  电影眉批
  王琦瑶
  “你在看我吗?”
  眼福
  属性
  获救之舌
  小野丽莎
  遐想
  在七十年代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
  为你穿越情人广场
  安慰
  唐寅山水
  自北向南
  俄国风景
  奥季塞夫斯·埃利蒂斯
  秋思
  从剧场驱车回家
  蟋蟀
  安魂曲
  致
  修枝时节
  秋天
  中国象棋
  骄傲
  愿为你的伴侣
  一夕谈
  鼓书艺人
  接吻
  幻觉
  故事
  移民
  德彪西故居
  结束
  一刻
  红色
  奇迹
  无锡
  他乡
  葡萄之上
  汶川
  弦管消永夜

内容摘要
孙甘露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随后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则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先锋派”。本书为孙甘露的诗歌和文艺评论集,收录孙甘露历年创作的所有诗歌以及他的精选书评、艺评。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孙甘露的诗歌创作以及在书评、艺评中流露出来的诗意气氛。在孙甘露的诗化语言中,那些随意而破碎的幻想经验依照写作主体的情感深化和形而上的存在体验转变成语式的构造,对时间的永恒性与存在的瞬间性的哲学思考,以文学语式的方式被书写。

主编推荐
展现孙甘露“先锋派”小说家之外的诗性一面,追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艺评论和诗歌创作。一张绘制了30余年的私人阅读地图: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卡夫卡、塞林格、卡佛、奈保尔、埃科、张爱玲、木心……作家与作家之间的灵魂对话,在靠近、碰撞与理解中寻觅阅读的初衷。在艺术电影中追寻影像、音乐和文学的复调: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波兰斯基、陈英雄、李安、姜文……真实的生活是人们难以承受的,这多少也是秘密与谎言的存在意义,也是电影的存在意义。我祈望我的书能唤起阅读和收藏的渴望,使人亲切地意识到与更广泛的世界的内在联系,甚至在这个影像时代的某个缝隙里,令我们乐于看见自己有一个掩卷沉思的形象。——孙甘露

精彩内容
 重读“我那时候的处境真是离奇而又悲凉。”这个“我”,《外国文艺》创刊之初的读者也许还记得,那是菲利普·索莱尔斯的小说《挑战》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个作者和这篇小说之所以没有在中文读者里引起马尔克斯或者昆德拉那样的反响,多少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国纠缠于有没有正经的城市文学的脚注。
我试图从乱糟糟的书架上找出那期杂志,脑子里却冒出那个时期出版的另一本小说,里维拉的《旋涡》。
他在首页第一行写道:“远在我热情地爱上任何一个女人之前已经浪掷了我的心。
”这位拉美小说家的作品同样也没有找到。这些作家的作品没有被再版重印,新作没有被一再引进,对某些读者来说,也许还在等待着被挖掘,一如那些近三十年来因来访、因去世、因风格冷漠极简而被重新关注的埃科、塞林格和卡佛,诸如此类。
不是因为年前罗岗从台北捎来克里斯蒂娃的访谈录,而联想到克里斯蒂娃的丈夫、电影明星一般的符号学家菲利普·索莱尔斯,而是因为最新改版的《外国文艺》,在它今年的第一期上,刊载了访谈《文学或精神之战》,将索莱尔斯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令我们思考,被称作文学经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如同索莱尔斯谈到每次重读兰波,都像初次读他一
样,我是否也像初次阅读这些热情、尖锐的文字时那样,充满了微微的颤栗和感激
?还是“已经浪掷了我的心”?或者只是觉得这些人仅仅是“从其失败中获得的成功”?
当我默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希望我的记忆无误,但是我知道,希望重读的欲望更为强烈。但是,阅读这样的作家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强迫敌人用餐刀喝汤”,用这样可怕的方式,结果可能是令作家自己和读者都“从精神上消耗殆尽”。消耗,这并不只是一个符号学家笔下的词语,胡子拉碴的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他的名作《嚎叫》的开篇即写道:“我看见我们这一代精英被消耗殆尽”。
这尖锐的一代,普遍都有着羞涩的表情,就像记录了路易十四王朝衰亡的《回忆录》的作者、伟大的圣西蒙。菲利普·索莱尔斯写道:如果您向圣西蒙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你在搞文学,您是作家喽?”他一定会用惊愕不已的神情望着你回答:“作家?我哪是什么作家?”他甚至会对自己的风格表示歉意,虽然这是法语有史以来最精湛、卓越又最为犀利的风格。菲利普·索莱尔斯由圣西蒙而及兰波,说自己“阅读但丁和荷马一样的也让我有同样的感觉,每一次面对某些事情都产生同样的惊异,尽管是在那个时代,那些事情仍旧会说到你的最深处和最动情的地方”。
这篇访谈不那么好读,我甚至在想,它会不会像多年前翻译成中文的《挑战》那样没有获得多少呼应,它的挑战性的思考,会不会也
和那篇小说一样陷于沉默之境,而必须像《挑战》这个篇名所显示的,“在我们的生活里,从童年起就懂得,如果我们想自由自在,我们就或多或少处于争斗的状态
。”而正是基于这些基本的理念、冲动和信仰,“有些时候的历史会崩溃,有些别的东西会像历史景观一样显现出来,这被海德格尔称做‘历史观’……或被尼采称为有纪念性的历史。”就像今天下午我在网上看见诗人张枣在图宾根去世的消息,想起他的诗句:“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多年以前,在诗人肖开愚的家中,苏州河西段,华东政法学院的教工宿舍里,和张枣有过一面之缘。那一夜,他畅谈中文性,深思中文写作的问题和未来,抽很多烟,“仿佛置身于高台顶端,飘浮于云雾之中”(《挑战》)。另一方面,这一代诗人的同时代人,“生
活在一个被蹂躏的世界,一
个技术至上的世界,在他们的头脑里保留着十九世纪的表现形式,这个时间差距应该引起重视”(《文学或精神之战》)。张枣和菲利普·索莱尔斯一样,需要被我们重读、需要在重读中被纪念和再认识吧。
我不由得想起在1980年代的写作中引用过的卡尔·夏皮罗的诗句:“让风吹吧,因为许多人将要死去。”今天重读这些也许正逢其时。多年以前的某个夜晚,在我田林路的家中,王寅和欧阳江河带来了海子在山海关外卧轨的消息,我还记得吴亮那浊重的叹息声;多年以后,一街之隔的某栋大楼里,我的挚友曹磊也告辞世;那之前的许多年,我较少探望的胡河清,也在某个雨夜殒命于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