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案探秘(附光盘宫闱秘闻)978754956723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6.93
5.3折
¥
32
全新
仅1件
作者唐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7232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3272673
上书时间2024-07-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政治+财经+民生=绝对不一样的清案探秘。
慈禧是怎样从一个嫔妃上升为垂帘听政的老佛爷的?英国两次派遣大使与清朝商议贸易问题,为何会因跪不跪的细节谈崩?从政治、外交的角度,解读宫闱秘闻,让读者大开眼界。 随书附赠《百家讲坛》节目光盘,并补充大量珍稀图片!
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清案探秘(附光盘宫闱秘闻)》为您揭开一件件曲折离奇的清宫谜案,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唐博,1981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戴逸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城市 史,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等多部专著,发表《18世纪中国政治视野下的“张元隆案”》《天桥平民住宅及其制度构建》《晚清上海“地产大王”徐润的房地产投资》等120多篇论文、译文和专栏文章。
目录
前言
第一集 顺治去哪儿了
第二集 决定康乾盛世的那一夜
第三集 乾隆生母之谜
第四集 英使觐见之谜
第五集 乾隆长寿之谜
第六集 嘉庆遇刺之谜
第七集 垂帘听政之谜
第八集 光绪死亡之谜
第九集 晚清太监之谜
后记
内容摘要
慈禧是怎样从一个嫔妃上升为垂帘听政的老佛爷的?英国两次派遣大使与清朝商议贸易问题,为何会因跪不跪的细节谈崩?顺治当年有没有出家?孝庄与多尔衮究竟是何关系?雍正帝是否篡位?乾隆帝的生
母究竟是不是甄嬛?光绪帝又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
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有何不同?……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博士,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清案探秘(附光盘宫闱秘闻)》为您揭开一件件曲折离奇的清宫谜案,还原历史真相。
精彩内容
第四集?英使觐见之谜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两个使团,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第一个使团由乔治?马戛尔尼勋爵领衔,史称“马戛尔尼使团”,它是打着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而来,全团近七百人,是英国政府史上最大规模的外交使团;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领衔,史称“阿美士德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仅仅是为了祝寿吗?还有没有更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呢?乾隆皇帝是怎么接待他们的?传说乾隆皇帝要马戛尔尼等人在觐见时必须磕头行礼,马戛尔尼做到了吗?如果没有磕头,会不会让这场历史性会见不欢而散呢?马戛尔尼
使团没做到的,阿美士德使团能做到吗?
这是两个大国的历史性碰撞,意义非比寻常。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的巅峰时代,经济总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然而,外表的光鲜掩饰不了内在的腐朽。当时的中国在骤变的世界大势面前迷失了方向。
当时的英国,正在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深刻洗礼,工业生产效率成倍增长,纺织品面临滞销危险,急需
对外开辟新市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袤土地、
众多人口、悠久文明和深厚积淀的国度,它既动心,又担心。
二十三年间,清朝的两代皇帝面对英国的两个使团,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两场历史性的碰撞,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呢?对中英两国的历史命运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会带来哪些启迪呢?
让我们回到两百多年前,一起揭开英使觐见功败垂成的种种谜团。
一、万里迢迢欲何为我们先来解释第一个问题:马戛尔尼使团万里迢迢来中国,究竟意欲何为?
中国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但跟英国人打交道比较晚。直到明朝崇祯年间才有了第一次接触。崇祯十
年(1637年),英国武装商船队开到广州虎门,开炮射击,抢劫市镇,强迫贸易,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这次接触很不愉快。
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对外通商,分别设立粤海关、
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管理来往商船,征收关税。英国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茶叶、
丝绸和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深受青睐。
清廷虽然开放了四个口岸,但只有广州固定面向洋人。在广州做外贸生意的中国商人,主要是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他们到内地收购瓷器、茶叶,辗转千里运到广州卖给英国人,不仅增加了运费成本,还得赚差价,收服务费。面对这样的特许经营,英国商人根本没机会货比三家,不仅少赚很多钱,而且导致英国市场的茶叶价格居高不下。另外,广州的关税较高,粤海关官员还经常索要规礼,也就是小费,让英国商人不胜其苦。英国国内主打的棉织品已经生
产过剩,因此英国商人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而广州地处南国,天气炎热,不怎么需要棉织品,相反,英国商人每年都得拿出大把银子去买中国的瓷器和茶叶,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乾隆时期的广州黄埔港要想打破广州单口垄断的局面其实不难,只要多开放几个口岸即可。英商看中了浙江和宁波,那里靠近中国的丝绸产地苏杭和茶叶产地江西、福建。到宁
波做生意,既可就近采购,节省成本,又能逃脱行商的盘剥和粤海关的敲诈。英国的棉织品还可就近卖到内地,打开华北市场,减少中英贸易逆差。其实,宁
波的官员对富得流油的广州粤海关羡慕嫉妒恨,也想扩大外贸,赚取更多税收,所以对英国商船很欢迎。
结果,还真有不少商船跑到浙江来做生意,双方各取所需。
英国人算盘打得很精,可一旦把船开到宁波去,广州的粤海关和行商就赚得少了,肯定不同意。而乾隆皇帝觉得,如果放任这些洋人在中国沿海随便做买卖,对国家安全没好处。于是,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政治挂帅的皇帝,双方一拍即合。乾隆二十
四年(1759年),朝廷一声令下,关闭其他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对在广州做生意的中外商人做出了严格限制。这在历史上称为“闭关政策”。英国方面虽然去找广东官府交涉,却没能改变这个局面。
到了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过剩的棉纺织品越来越多,卖不出去。
结果,资本家面临破产的危险,政府从棉纺织业收来的赋税也越来越少,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工资,罢工骚乱时有发生。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缓解棉纺织业困境等现实因素的考虑,英国政府必须想办法开辟新市场。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于是,英国政府准备正式派一支外交使团,跟中国最高决策者谈判,以求开放市场。至于这个使团的特使(团长),英国政府看中了马戛尔尼
(1737-1806年)。
马戛尔尼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三一书院,曾在俄国、印度等地担任外交官,跟外国的商界、政界打交道的阅历非常丰富。英国政府认为,马戛尔尼是最合适的特使人选。国务大臣敦达斯给他下达了训令,除了明确出访任务和谈判条件外,还在礼节问题上提出,“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
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节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P81-8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