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沐恩,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恒生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大中华研究中心副总监。
目录
“通识教育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谢辞
第一章 情为何物
引言
第一节 爱的对象
1.柏拉图《会饮篇》
2.爱是对永恒的美的追求
3.米兰·昆德拉《宴饮篇》
第二节 爱的艺术
1.被看轻的爱
2.存在的孤独感
3.成熟的爱与不成熟的爱
第三节 “如何爱”还是“爱谁”?
1.人工智能的爱
2.弗洛姆式恋爱的限制
3.爱的两难
小结
第二章 怒不可遏
引言
第一节 愤怒出于无知
1.愤怒作为一种判断
2.愤怒是对自身与世界的误解
第二节 愤怒之用
1.愤怒的工具价值
2.愤怒的魔法
附录 愤怒以外的魔幻转变
第三节 没有愤怒的民族
1.因纽特族
2.处理冲突的方法
3.没有愤怒=没有冲突?
小结
第三章 悲痛莫名
引言
第一节 悲伤的本质
1.悲伤的四种特质
2.认知情绪论
第二节 悲伤的起承转合
1.序列检测模型
2.库伯勒一罗丝模型
3.《宠儿》
第三节 悲伤的思考模式
1.蛮不讲理
2.悲观
3.恶性循环
小结
第四章 醋海翻波
引言
第一节 忌妒的认知结构
1.忌妒作为一种复合情绪
2.忌妒与羡慕
3.复合情绪论
第二节 忌妒的行为倾向
1.自毁倾向
2.忌妒的起源
3.认知和视象化需要
附录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
第三节 忌妒的男女差异
1.男女大不同
2.进化心理学分析
3.忌妒在现代社会的演化
小结
第五章 毛骨悚然
引言
第一节 处变不惊
1.假如你没有身体
2.无所畏惧的战士
第二节 不经思考的恐惧
1.来不及作判断时
2.失去判断能力时
3.判断没有危险时
第三节 天择下的恐惧
1.恐惧的肉身
2.情绪表达三原则
3.恐惧的博弈游戏
小结
附录 为什么人会主动追求恐惧?
第六章 泛恶欲吐
引言
第一节 基本情绪论
1.跨民族面部表情研究
附录 艾克曼六种基本情绪的面部特征
2.后续研究
第二节 恶心作为第一防御系统
1.身体感染
2.交感法则
3.灵魂感染
附录 《奇迹男孩》
第三节 道德恶心
1.位格感染
2.恶心作为一种道德标准
3.道德恶心的风险
小结
附录 《入殓师》与恶心的克服
第七章 乡关何处
引言
第一节 情绪是不是一种社会建构?
第二节 Fago
1.Fago是什么?
2.Fago不是什么?
3.Fago是怎样炼成的?
4.Fago是伊法鲁克族的独有情绪吗?
第三节 依爱/Amae
1.什么是依爱/Amae?
2.依爱的形成
3.依爱丧失与日本少年问题
4.依爱是日本独有的情绪吗?
小结
第八章 耻罪交缠
引言
第一节 自我意识情绪
1.婴儿的情绪发展
2.概念自我与客观标准
第二节 羞耻与罪疚
1.从《红字》说起
2.耻文化
3.罪文化
第三节 耻罪交缠
1.耻中有罪,罪中有耻
2.模因
小结
第九章 安知鱼乐
引言
第一节 欲望的满足
1.快乐热点
2.愈富有,愈快乐?
3.快乐水车
第二节 知性之乐
1.不做快乐的猪
2.审美的愉悦
3.幽默式快感
4.快乐水车下的知性之乐
第三节 幸福之路
1.你快乐,但你幸福吗?
2.幸福作为一种后设情绪
小结
结语
参考书目
英文参考资料
中文参考资料(按笔画排序)
内容摘要
本书试图寻找情绪之为情绪的本质。作者以欧美的情绪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等实证
科学的最新研究为证据,辅以东西方的人文艺术经典如
文学、音乐、绘画、电影为旁证,论证情绪既具有身体。眭的一面,亦有理性的一
面,两者在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建立一
层又一层的交互关系,从而形成情绪各种看似矛盾的特质。书中介绍了不少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而且以有趣的手法写出,读来绝无枯燥之弊。
精彩内容
引言
《神雕侠侣》中的“赤练仙子”李莫愁天生丽质,明眸皓齿,娇媚自若,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加上系出名门,武功高强,江湖路上本应一帆风顺。奈何她爱上了负心汉陆展元,陆展元对她始乱终弃,抛弃了她,与何沅君结成姻亲。李莫愁一生
自负,为报负爱之仇,不仅大闹陆何婚礼,更将陆家灭门,将陆展元和何沅君的尸首烧成灰烬,分别洒在华山和东海,要二人生生世世不得相见。她一生为情所困,怨恨天下一切有情人,最后身中情花之毒,困在火海中丧生。
金庸这样描写她的结局
:李莫愁挺立在熊熊大火之中,竟是绝不理会。瞬息之间,火焰已将她全身裹住。突然火中传出一阵凄厉的歌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唱到这里,声若游丝,悄然而绝。
在爱中,有人愿意生死相许,有人却要拼个你死我活。有人因爱而坚强勇敢,有人面对爱却胆怯懦弱。爱是恒久忍耐,又是霎时冲动;爱是恩慈,又是恶毒;爱是不忌妒,不自夸,不做害羞的事,又是妒火中烧,自吹自擂,专做不要脸的事。
爱是永不止息,又是转瞬即逝。
似乎每一个人都知道爱情是什么,能说出一百种方法去寻觅理想的爱。但是,有情人大多难成眷属,好不容易走在一起的,却又屡成怨偶。每个人都在爱情中吃尽苦头,为爱做尽一切丑陋、丢脸的事,受了情伤发誓不再去爱,然后又堕入新的情网之中。何以爱情总是躲不过种种矛盾与对立?是否真有所谓理想的爱?
在这一章,我们尝试从柏拉图(Plato)的哲学与艾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的心理分析中寻找答案。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爱关键在于找到值得爱的对象,因此“爱谁”(whomtolove)这个问题至为重要。
相反,弗洛姆认为理想的爱关键在于懂得去爱人,因此重要的是“如何爱”(howtolove)这个问题。我们将要
说明,正是对“应该爱谁”和“如何去爱”这两种同样重要
却又衍生出相反行为指引的追问,使得理想的爱在现实中可望而不可即。“应该爱谁”驱使我们尽快离开不完美的伴侣,去寻找更值得爱的对象。“如何去爱”却教我们要尽量留在不完美的伴侣身边,去让彼此变得更好。
在不完美的爱中,是去是留变成了一个无从回答的难题。
第一节
爱的对象1.柏拉图《会饮篇》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曾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尽管这种说法有点儿夸张,但在柏拉图以后,哲学家们研究的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及心灵哲学中的主要问题,的确大多数为柏拉图首先提出。谈到爱是什
么这个问题,一切哲学、文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无不以柏拉图的《会饮篇》(Symposium)作为起点。
《会饮篇》叙述了希腊时期常见的一种社交活动——飨宴。主人阿伽松(Agathon)为了庆祝其悲剧获奖,在家中举行宴会,邀请了辩士学派修辞家斐德罗(Phaedrus)和帕萨尼
亚斯(Pausanias)、医生
厄律克西马克斯(Etyximachus)、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和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当所有人饮得酒酣耳热,杯盘狼藉时,厄律克西马克斯建议每个人对爱神作颂辞,讨论为什么爱如此珍贵。其中以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的颂辞最发人深省,揭示了柏拉图认为的理想的爱应具备的基本要
素。
阿里斯托芬说,远古的人类与今天的人类大异其趣。当时人类是球形的,有四只手,四只脚,头的前后长着两张一样的脸,还有两个生殖器官,可任意前后走动(图1.1)。因为他们的力量很大,常常挑战神的权威
,于是宙斯决定将人从中间劈开,分为两半。自此以后,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而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寻回自己的另一半,重新合二为一。
“那些被劈成两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他们奔跑着来到一起,互相用胳膊搂着对方的脖子,不肯分开。他们什么都不想吃,也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另一半。
”这就是爱的起源。因此,理想的爱就在于找到理想的对象,而最理想的对象不在于他是否富有、美丽或聪明,而在于他是否是那位冥冥之中属于你的唯一的灵魂伴侣。
阿里斯托芬说:当爱恋少年的人,或有这种爱情的人,幸运地碰上他的另一半,双方怎么会不陶醉在爱慕、友谊、爱情之中呢?对他们来说,哪怕是因为片刻分离而看不到对方,都是无法忍受的……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这种荒诞的神话固然不可置信,然而故事背后的信念则广泛地流传了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骚人墨客,都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灵魂伴侣。只有找到这个伴侣,与其二合为一,才能有美满的爱情。
P2-4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