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杂技/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978710002183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0.34
7.4折
¥
14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荫柏|主编:任继愈
出版社商务
ISBN9787100021838
出版时间1997-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4元
货号1508514
上书时间2024-07-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从杂技这一独特视角,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古代杂技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本书文理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中的一本。同时也是一本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目录
一 先秦杂技的萌芽
1 角力、角抵、举鼎
2 射、御
3 击壤、投石、投壶
4 累丸、弄剑
5 巫舞、傩舞、武舞
6 蹴鞠、秋千
二 汉魏六朝百戏的形成和发展
1 汉代宫廷演出盛况
2 东海黄公、辽东妖妇
3 冲狭燕濯、胸突铦锋
4 马戏、猴戏
5 凤凰衔书
6 佛教、道教、方士的幻术
7 庙会与狮子舞
三 隋唐散乐百戏的繁荣
1 马戏、斗鸡、动物戏
2 空中伎、呈力会
3 绳伎、拔河
4 球戏
5 弄剑、弄丸
6 剑器、胡旋
7 幻术
四 宋辽金元民间杂技
1 瓦子、勾栏
2 路歧人、社火
3 对传统杂技的继承和发展
4 相扑、乔和扑
5 烟火杂技
6 戏曲表演中的杂技
7 从《角力记》、《投壶新格》、《乐书》到《武林旧事》
五 明清民间杂技的发展
1 明代踏青活动中的杂技会串
2 明清之际行香走会杂技表演
3 舞流星、皮条
4 耍坛子、耍花盘
5 口技
6 禽戏
7 蹬技
8 冰嬉
9 戏曲中的杂技艺术
10 从《神仙戏术》至《鹅幻汇编》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
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精彩内容
隋文帝杨坚用武力统一了北方和江南,使当时社会由“乱”而走向“治”。他为了表示自己励精图治,在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下明令“禁杂乐百戏”。他为遵“圣人遗训”、“制礼作乐”,在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更斥“鱼龙杂戏”为“郑、卫淫声”,要将其残存于“乐府之内,尽以除之”(《隋书·高祖本纪》)。因此,他将官方太常寺所辖的百戏艺人全部解散,放逐到民间,令其自谋生路。隋文帝这样做的本意是想扼杀杂技艺术,使其自生自灭,但在客观上却迫使许多著名艺人走向民间,对杂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杨坚病逝之后,由他的次子杨广继位,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隋炀
帝。杨广喜欢杂技娱乐,在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他为了向来朝的突厥染干夸示中原的昌盛,“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招待来宾。演出后,使“染干大骇之”。此后每年的正月,在“万国来朝”之日,他令人在端门外、建国门外或天津街前表演“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往往“绵亘八里,列为戏场”。演出从早上直至深夜,时间由正月初一
至十五才结束,耗费国库的钱“巨亿万”,“百戏之盛,振古无比”。隋炀帝觉得自己每日高坐在看台上观看演出,不能满足兴趣,有时还要换上便服,混入人群中“往观之”(《隋书·炀帝本纪》)。
李渊、李世民父子,乘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在太原起兵,他们镇压和收降了各路义军和地方军阀割据势力,建立了李唐王朝。他们震慑于人民起义的教训,采取了让步政策,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又加上官方的重视提倡,使杂技艺术得以大幅度发展,出现了百戏繁荣的局面。
杂技艺术在先秦称“角抵”,汉代称作“百戏”,在唐朝受北齐影响称日“散乐百戏”。唐朝初建时,没有比较完备的杂技组织和训练机构。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在唐高祖李渊登基后,起初“享宴”时沿用隋朝旧制“九部之乐”,后来又分为“立坐二部”,即立部伎、坐部伎。
演奏乐曲归坐部伎,杂技为立部伎。唐初宫廷内伎艺人,由太常寺别教院掌管,人数不过数百,要想举行较大规模的演出活动,还要根据具体所需
,从各地征调伎艺人入京。在唐高祖武德(公元618—626年)年间,宫中设置内教坊,由“中官人”(太监)掌管。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改内教坊为云韶府,仍以“中官人”掌管(详见《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56年),唐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达到盛极将衰的时期,上层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享乐,将教坊机构加以扩大,除了在皇廷蓬莱宫侧设立教坊外,又在西京长安光宅坊设右教坊、仁政坊(一作“延政坊”)设左教坊,在东京洛阳明义坊南、北两面设右、左教坊。其中右教坊善歌,左教坊善舞,立部伎大多在左教坊。在开元初年,教坊已不隶属太常寺,由宫廷派中官为教坊使。渐渐地太常寺变成了专门主管礼仪祭祀乐舞工作的机构,而娱乐性演出活动则由教坊来负责。由于教坊从严肃的祭祀法坛解脱出来,所以它服务的对象也由先前的皇室逐渐扩大为贵族官僚统治集团。内教坊是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它的演出活动直接听命于皇帝,不过教坊中伎艺人也有一定的自由,他们可以接受王公大臣的邀请,出宫参加演出活动,甚至还可以请假到外地去演出,类似今天的“走穴”。
唐玄宗李隆基本人酷爱歌舞和杂技艺术,又喜欢纵情娱乐,据《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玄宗为平王,有散乐一部,定韦后之难,颇有预谋者。及即位,命宁
王主藩邸乐,以亢太常,分两朋以角优劣。唐人崔令钦《教坊记》亦云:凡戏,辄[zhe哲]分两朋,以判优劣,则人心竞勇,谓之热戏。
看来在唐代观百戏时,常常分为两队,以决胜负,带点赌博性质。张祜作《热戏乐》诗记其事:“热戏争心剧火烧,铜槌暗执不相绕。上乐失喜宁王笑,百尺幢竿果动摇。”由于李隆基酷好歌舞、杂技,他手下的伎艺人,“有谐谑而赐金帛、朱紫者”,出任官吏,故罗隐作《感弄猴人赐朱绂》诗讽刺云:“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足见唐室对伎艺人是比较重视的。李隆基为了充实文化生活,专门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乐舞机构——梨园。梨园的规模比较大,有300名男艺人住在禁苑的梨园,数百名女艺人住在宫中的宜春北院。由于李隆基经常到梨园亲自参加排练和指导伎艺人演奏技艺,所以凡是入梨园的乐工统称之为“皇帝梨园弟子”,连选入梨园的宫女也被称作“梨园弟子”(《新唐书·礼乐志》)。此外,长安太常寺所属有梨园别教院,传习“法曲”,洛阳梨园新院演出“俗乐”。这两个乐舞机构,虽然也称作梨园,但比起宫中梨园内伎艺人的水平要低一些。
从唐高祖李渊统一中国,唐室就比较强盛,经过贞观之治及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使唐室更加强盛,遂有四邦来朝,举行“观酣[pu菩]”以酬宾。唐初诗人陈子昂作《洛城观酣应制》诗云: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云风休征满,鱼龙杂戏来。
记叙了东都酗宴时歌舞、杂技演出之盛况。据《旧唐书》内《音乐志》、《玄宗本纪》等记载,每逢年节和皇帝的生日“千秋节”时,唐室要
在勤政楼设酣宴招待“贵臣、戚里”,以及各国使节和各民族酋长,并演出散乐百戏“以娱之”,其中“绳戏竿木,诡异巧妙,固无其比”。在《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演出时包含的杂技项目有:舞盘伎、长跷伎、
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舞轮伎、透飞梯、高缱伎、缘竿、猕猴缘竿、
开梳[wa晚]、珠伎、丹珠伎等,内容相当丰富,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了。
P62-6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