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来信及百年名人墨迹/有万熹书系978754860823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来信及百年名人墨迹/有万熹书系978754860823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7.73 7.0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王双强

出版社学林

ISBN9787548608233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64713

上书时间2024-07-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王双强编著的这本《民国来信及百年名人墨迹》书写了晚清及民国文人名士修身立德、崇文重道的故事,并收录了百年名人墨迹,诸如左宗棠、严复、沈葆桢、曾纪泽、章太炎等名士手札,反映了当时群英荟萃、思想纷呈的社会面貌,并深刻地解读了晚清至民国的文人名士们,以文道德修、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作者简介
王双强,号门童、未斋主人、有万熹主。原籍陕北,1976年生于山西临汾。师承文布袋陈鹏举,嗜金石书画收藏,精鉴赏,能文。秦汉胡同、一饼普洱的故事、吉祥第等文化品牌创办人。
在《东方文化周刊》、《东方商旅》、《东方藏品》、《艺藏导报》、《收藏》等杂志设有专栏。文字常见于各大报刊媒体。著有“有万意”书系,其中已出版《文心是佛》、《文字有爱》和《民国来信及百年名人墨迹》。
于中国之信仰颇有见地,提出“让世界柔软”的经世价值观。

目录
有万意书系总序
文字棒喝(自序)
真欢喜
火轮车畔是阳关
慧敏
素净
千家长有欢乐色
紫阳
和氏璧后
云水无数山
典故
尚德崇文
狷介
蘧草
文玩
道在渊鱼
我亦关西老健儿
差缺
青涩大佬昌硕曾梦
闲话
永安
满纸云烟风流事
摩曼之恋
汲古
“洗辱牌”前成才的樊增祥
后记:遇见

内容摘要
 王双强编著的这本《民国来信及百年名人墨迹》收入了民国名人手札60多封,包括沈曾植、林纾、严复、章士钊、叶恭绰、章炳麟、于右任等人的手札和其他书法形式(对联、诗文等),文后有注释和赏析文章,是学习书法和文字的最佳读本。

精彩内容
 十九世纪始,中国有了读天下、看西方的又一双眼睛。而中华民族这片新的视野,是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翻译家们开辟的。5000年前,传说仓颉创造了奠定民族命相的汉字,而百余年前的严复、林纾他们,让全天下的文字和文明,为中国所用。
严复和林纾,是饱有大丈夫情怀的大风流。他们之所以称“大”,是因为除了大翻译家之外,还是支持“君主立宪”的大改良家;是大诗人;是大书画家。通过林纾绘制的一帧山水画,和严复题诗的一帧书法,可以读到什么是大写的“人”。一诗一画,寸心或微命,却深深满满地荷载着华夏的“云水无数山”。
袁世凯的倒台,彻底浇灭了林纾风中残烛般的“君主立宪”希望。他揣着一颗奈何心,在奈何深秋,登上了北京的翠微山,让颠沛疲惫的心在山水之间小憩安放。山水果然可怡情。他在山上一住就是四天,饱览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灿烂景致。
第二年,林纾以数点笔墨,一帧书画,深情记录了他的翠微之旅。云海之上,峰峦蛮荒极天。近处,枫林出云,筑一片赪红屏障。赪红尽头,簇拥掩映一
处楼台栋阁,栋阁最上面的一间,画面最富诗意:一
屋一人一寒秋。
画中那一个人,正是林纾自己。他登顶翠微,天下小了,自己大了,有了山石身躯,云海襟怀。他饮大悲悯为大喜欢,在画上题诗一首:几度逢秋必忆家,乡园南望白云遮。登临却有哦诗料,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中,“乡园南望白云遮”为点睛之句。“乡园”字面指他的福建老家,实指国家,因为大丈夫心中,家即国,国即家。假使山河完整太平,乡园应近在咫尺,何来“遮掩”。而“白云”,是作者在诗中借
来传情的道具,天工巧夺。白云遮乡园,令人泪而无痕,言而无声。
此句穿越至宋代,有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无数山”同样天工巧夺。靖康之变后,宋朝苟活于南方,建都杭州,史称南宋。辛弃疾当时驻守江西赣州,“国破山河在”之悲闷塞胸,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首句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流淌的江水,行人的泪滴,辛弃疾写绝了道不尽的悲怆和忧伤。次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为千古绝唱。“长安”借指北宋帝都“汴京”,金人铁蹄之下的汴京,昔日的繁华、神圣与尊严,已无缘再望。他觉得自己很可怜,甚至朝着汴京方向延绵的无数山,也无限可怜。
林纾的“乡园”隔着“白云”,辛弃疾的“汴京”隔着“无数山”。杜甫呢?他是大诗人,晚年倚着
星空北斗,回望长安。
杜甫晚年客居四川夔州,时值大唐日暮途穷,盛极而衰,他写了著名的《秋兴八赋》,写完了唐朝,也写绝了唐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身处不堪的晚唐,经历着不堪的境遇,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常与北斗七星一起,在空寂萧瑟中遥望万国来朝的帝都长安。我猜想,杜甫笔下的北斗七星,辛弃疾、林纾曾经深深久久地瞩视凝望。
林纾的“乡园南望白云遮”,还感动了一个人。
这个人与林纾同是福建老乡,同是大翻译家,同样主张“君主立宪”,而且早已名满天下。这个人就是严复。1915年5月,名震九州的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人。同年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顺理成章地当了筹安会的发起人和骨干。袁世凯的倒台,将严复推到政治风暴的中心。他一腔之冤,难敌万众之口,被世人谬指为“筹安会第一佞幸”。相比肝胆相照的林纾,严复的境况更加糟糕。看到林纾在那张画上的跋文“去年九月登翠微,红叶经霜赪红照眼,流连四日始归,亦客中排遣之一法也”,严复感觉林纾似乎在含蓄地提示自己,可游山水,觅诗料,排遣胸中的失落与孤闷。严复眼中,“一屋一人一寒秋”的那个人,是林纾,也是自己。他也是诗心盎然,于大悲悯中见大欢喜的大风流,他应景林纾的画意诗心,题了一首诗:七载江头见好春,无端来踏帝京尘;累累难了寻常债,碌碌真随十九人。
高咏怜君诗笔健,剧谈应共岁华新;元宵莫惜垆头醉,长夜漫漫渐向晨。
严复这首诗,佰得细细品味。
P51-5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