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精)/中国书籍文学馆978750683974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0.12
6.7折
¥
4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李惊涛
出版社中国书籍
ISBN9787506839747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0458117
上书时间2024-07-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 李敬泽“中国书籍文学馆”,这听上去像一个场所,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场所向所有爱书、爱文学的人开放,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读书——“文革”时有一论断叫做“读书无用论”,说的是,上学读书皆于人生无益,有那工夫不如做工种地闹革命,这当然是坑死人的谬论。但说到读文学书,我也是主张“读书无用”的,读一本小说、一本诗,肯定是无法经世致用,若先存了一个要有用的心思,那不如不读,免得耽误了自己工夫,还把人家好好的小说、诗给读歪了。怀无用之心,方能读出文学之真趣,文学并不应许任何可以落实的利益,它所能予人的,不过是此心的宽敞、丰富。实则,“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中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按照规划,这套丛书将主要收录当代名家和一批不那么著名,但颇具实力的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入这批名家和实力作家的作品,就好比一座厅堂架起四梁八柱,这套丛书因此有了规模气象。现在要说的是“中国书籍文学馆”这批实力派作家,这些人我大多熟悉,有的还是多年朋友。从前他们是各不相干的人,现在,“中国书籍文学馆”把他们放在一起,看到这个名单我忽然觉得,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而且这道理中也显出了编者的眼光和见识。当代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传播生态,大抵集中在两端 :一端是赫赫有名的名家,十几人而已 ;另一端则是“新锐”青年。评论界和媒体对这两端都有热情,很舍得言辞和篇幅。而两端之间就颇为寂寞,一批作家不青年了,离庞然大物也还有距离,他们写了很多年,还在继续写下去,处在*难将息的文学中年,他们未能充分地进入公众视野。但此中确有高手。如果一个作家在青年时期未能引起注意,那么原因大抵有这么几条 :一、他确实没有才华。二、他的才华需要较长时间凝聚成形,他真正重要的作品尚待写出。三、他的才华还没有被充分领会。四、他的运气不佳,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写作生涯不够专注不够持续,以至于我们未能看见他、记住他。也许还能列出几条,仅就这几条而言,除了*条令人无话可说之外,其他三条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些作家深怀期待。实际上,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可能性和创造契机,相当程度上就沉着地蕴藏在这些作家的笔下。这里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录展示这样一批作家,正体现了这套丛书的特色——它可能真的构成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不仅鉴赏当代文学中那些*为引人注目的成果,而且,我们还怀着发现的惊喜,去寻访当代文学中那相对安静的区域,那里或许是曲径幽处,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商品简介
人是一个不断向自身生成的过程。李惊涛的这本《西窗/中国书籍文学馆》就是这个过程的记录。因此书里的38篇散文,既是我献给母亲,也是我献给朋友,更是我献给逝去的时光的文章;里面有喜悦,有泪水,有疼痛,有感恩,有缅怀,有忏悔,有惊悸,有解嘲。读者如果有心情读下去,会看见我和我的亲人、朋友、同事、师长,也会看见很多我不熟悉、您更陌生的人,那是我们同生共处的族群。相对于虚构,非虚构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叙述;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把精彩赐给了散文。
作者简介
李惊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0年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6年调入江苏省连云港市文联,历任《连云港文学》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执行主编、文联秘书长;1998年调入连云港电视台,历任台长助理、副台长、台长;2007年调入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曾任公共事务系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现任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第一辑 厚土
生命中那时光
北窗
借宿
我们的棉花,我们的棉衣
年夜饭
青红丝月饼
面疙瘩汤l
桃酥
童年哥
乡音
血缘亲情有密码
母亲的勇敢
聆听
青山
第二辑 阳光
歌神下嫁给朋友
本夫的预言
多年朋友成兄弟
梅干菜与野花椒
在深夜行走
想起了“郁州书屋”
那年那月那些人
炉火
春天的故事
带刀斧的女人
诺贝尔情结
已列入史册
西窗
以前和以后
第三辑 河流
见面,或见字如面
火车票
丛林故事
女鬼
讲座
与大师共生
春寒
风险
都市的品质
后来的20分钟
高速回家
内容摘要
人是一个不断向自身生成的过程。李惊涛的这本《西窗/中国书籍文学馆》就是这个过程的记录。因此书里的38篇散文,既是我献给母亲,也是我献给朋友,更是我献给逝去的时光的文章;里面有喜悦,有泪水,有疼痛,有感恩,有缅怀,有忏悔,有惊悸,有解嘲。读者如果有心情读下去,会看见我和我的亲人、朋友、同事、师长,也会看见很多我不熟悉、您更陌生的人,那是我们同生共处的族群。相对于虚构,非虚构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叙述;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把精彩赐给了散文。
精彩内容
生命中那时光有一种风声,传了好几天了,就是我们可能要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这让我们兄弟姊妹心里怦怦直跳,有些紧张;隐隐地,又有些期盼。终于,某天晚上,院子里的鹅们和狗都安静下来后,母亲郑重地对我们说,明天早晨走。
我们听了,像士兵接到了指挥员命令,瞬间进入了临战状态,开始整理各自的东西。好收拾的先收拾:一只装有钢弹的跩(陀螺),被我摁进一只广口瓶,并用棉花塞住;一把小刀,我裹了两三层“田字格”纸,压进了一只纸药盒。接着就到了重点,整理画书:《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必须带走;《小马倌》里的“大皮靴叔叔”是最爱,也不能丢下;难以割舍的,还有《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因为李铁梅像孪生妹妹中的春燕,而小常宝则像春晓。《一块银元》太吓人,就不带了;但是《一支驳壳枪》带不带呢?我很纠结。接着,更棘手的难题来了:“胡里”怎么办?“芦花”怎么办?鹅们怎么办?大狗怎么办?……“胡里”是一只小公鸡,妹妹春晓为它起的名字,出处不详;“芦花”则是一只小母鸡,因为毛色像芦苇花穗,属实至名归。它们和家里的五六只鹅,与两个妹妹朝夕相处,彼此能够听懂语言、读懂眼神,正像家里那条大狗与我和二哥的关系。
母亲在默默地准备行李,并让我们上床睡觉。我们磨磨蹭蹭地不睡,东藏西掖,开始安置那些带不走的心爱之物。床底下,墙缝单,房梁上,能想到的地方,都想了,都试了,直到母亲下达立即入睡的命令。我们躺在床上,把耳朵像兔子那样竖起来,听着母亲忙碌的声息;眼睛睁
得很大,看见母亲的身影随着灯影摇晃。渐渐地,我们沉人了无边的黑暗。
黑暗慢慢消退。灰蒙蒙的光线里,从大新庄赶来的李传民,已经在院里架好了独轮车。李传民是个方脸汉子,话不多;不像他蓄有唇髭的麻脸哥哥李传公那样能说会道。独轮车两侧的柳条筐里,已经垫上了柔软的稻草。两个5岁的妹妹,睡眼惺忪,分别被抱进了两侧车筐的上侧;8岁
的二哥和7岁的我,则昏头涨脑地爬入车筐下侧。车杠上,安放了母亲打好的两只包袱。李传民架起车子,试了试分量,回头对母亲说,老周,你“脚轧车”(即自行车)快,我先走了。
独轮车出了院子,很快到了村口。我们看见,天还是青灰色,西天上还有几颗大星,东边则透出一些橘红色。
村边,有个早起的扛着铁锨的村民,神情疑惑地望着我们。母亲从后面跟上来了。她的自行车后座上,坐着ll岁的大哥;前梁上,坐着10岁的姐姐;车把上,则分别挂了两只提包,印着武汉长江大桥和飞机图案的那种。我们在村口会合了。母亲回头看了看家所在的那条街,又向村西望了望,神情坚定地说,走吧,传民。
这是1967年初冬的某个清晨。35岁的母亲,带着她的六个孩子,在李传民协助下,从江苏省赣榆县城附近我们居住的移民村出发,踏上了长达三年的漫漫流亡路。原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