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剧“传”字辈9787559460998
  • 昆剧“传”字辈978755946099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昆剧“传”字辈978755946099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7.01 4.7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守松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60998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264178

上书时间2024-07-27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守松,1943年生于江苏盐城,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随后到昆山工作,2005年退休。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杨守松文集》19卷,计700万字。《昆山之路》《苏州“老乡”》等先后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等,获奖达70余次。近8年来,致力于昆曲人物的采访和昆曲的研究、写作,其《昆曲之路》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紫金山文学奖,《大美昆曲》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一、跑码头的“传”字辈
  不能忘记苏剧的好
  不是朱国梁,就回家种地了
  什么叫原始共产主义?
  一顶蚊帐一个家
  不忘水乡恩
  借钱买棺材
  感恩的“传”字辈
  老师跟我们一起跑码头
  跑码头演戏,在昆山翻船
  “传”字辈集体“跑龙套”
  周传沧,打字幕的“传”字辈
  “我就是捡捡刨花柴!”
  王传蕖用药棉做裤子
  藏在鞋子里面的巧克力
  王老师请我吃“鸡”
  老师赛过父亲
  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糖芋艿的故事
  回忆父亲薛传钢
  我的三位老师
二、偷来的拳头打不死人
  “偷来的拳头打不死人”
  要“讲究”,不能“将就”!
  艺术是“熏”出来的
  周传瑛说《醉写》之“醉”
  俞振飞《惊变》之“变”
  最重要的是声音和脚
  《问病》的眼神,《偷诗》的‘‘轻’,
  《楼会》的“腔调”
  昆曲的法宝,三个字:俏丝丝
  《游园》的细节
  沈传锟教“路子”,给你创造空间
  沈传锟的“绝活”
  《游园惊梦》是朱传茗传下来的
  只要你会唱,我就会吹
  三个老师一样“丑”
  华传浩的“醉美”
  《活捉》是师生共同创造的
  两个《活捉》:一个泥土气,一个书卷气
  《相梁·刺梁》“射稻草”
  王传淞的眼睛有光
  “唰!唰!”眼睛的闪动要有速度!
  死戏活人唱
  小花脸嘴里要干净
三、“传”字辈老师会“捏”戏
  学我者活,似我者死
  “传”字辈每人都有一套
  “传”字辈老师会“捏”戏
  倪传钺“瓷实”
  一出《交印》征服了所有人
  郑传鉴会融会昆曲,运用昆曲
  郑传鉴是酒仙
  昆曲是下酒菜
  口传心授一字师
  邵传镛心态好
  《写真》《离魂》是“三结合”捏出来的
  老师们都是戏包袱
  教通堂,学通堂
  《罗梦》的酒、色、财、气
  三个老师一样“传”
  他是一位教育家
  《写状》,二十年以后才演好
  “武大郎”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跟华传浩学《痴诉·点香》
  遇见“贵人”
  大师让我“开窍”
  女小生就怕有脂粉气
  周老师,再教我一个戏吧
  没有沈传芷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学昆曲穷生戏
四、大师风范
  俞振飞和梅兰芳
  “我呢,就做一块招牌”
  两位大师互相尊重
  “你们挑剩的我演”
  一个误会,两个遗憾
  他的一生就是为了昆曲
  人在“牛棚”,心在戏
  “先生”周传瑛
  周好璐说爷爷周传瑛
  永远“躲”在传瑛老师后面
  俞振飞,真正的大师
  从俞振飞的两封信说起
  华文漪的三个老师
  秀才倪传钺
  “偷戏”,老师也说好
  开蒙老师很“封建”
  意外救场,得拜名师
  追根究底,“传”字辈都是堂名
  唱戏的人就叫“戏子”
  没有文化,那就是“戏子”
  演《寄子》,改小生
  慢慢悟出“传”字辈的好
  现在想谢谢老师都没办法谢了
五、逸闻往事
  吴梅从北大到东大
  吴梅请顾传玠拍曲
  徐家花园往事
  徐凌云,“票友”比专业还专业
  60年代初的昆剧《红楼梦》
  陈中凡不怕,昆曲课照样上
  昆山人不唱昆曲,可耻!
  昆山申报举办“中国昆剧节”
  俞振飞会“拎”戏
  西装改成中山装
  周传瑛的两次半哭
  王传淞的“三孵”和“三救”
  长寿秘诀:不争
  “周铁嘴”算命:穷要聚,富要散
  春香集体“闹”学
  朱国梁醉酒
  王传淞录像到一半卸衣服
  徐坤荣遗嘱:不放哀乐,放昆曲
  陈富瑞祖上给慈禧太后演戏
  言慧珠演戏很挑剔
  缘结昆曲,一对璧人

内容摘要
昆剧“传”字辈在中国昆曲的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传”字辈不仅延续了昆曲的命脉,而且在1949年后,为培养新时代的昆曲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是著名作家杨守松十多年间采访上海昆大班、浙江“世”字辈和江苏“继”字辈等昆曲人的第一手文字成果,也是首部以“传”字辈为叙写对象的长篇报告文学。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周传沧、王传渠、薛传钢、周传瑛、沈传锟等一大批“传”字辈演艺人跑码头、跑龙套,为传承昆曲艺术呕心沥血、艰难卓绝的从艺经历,抢救性地记述了诸多昆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物与事件,且将“传”字辈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与探索娓娓道来,既还原了一代昆曲艺人奋斗、磨难与成功的历程,又客观地总结了他们为昆曲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以“传”字辈演艺人洞见戏曲文化故事,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提供的有益借鉴,借昆曲说文化,由文化之梦彰显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今年恰逢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暨昆曲“入遗”20周年,本书也是纪念百年“传”字辈的最具指标意义的文字作品。

精彩内容
 不能忘记苏剧的好得从《十五贯》说起。
今人只知道《十五贯》中况钟和娄阿鼠的扮演者周传瑛和王传淞,却往往忽略了扮演过于执的朱国梁。
殊不知,没有朱国梁,也许就没有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十五贯》。
朱国梁,一位在我心目中巍然屹立的男子汉。
2015年4月13日下午,我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采访八十五岁的昆剧“世”字辈老
人张世萼,这位在《十五贯》中扮演苏戍娟的老人,撩着她的白头发,平静地细数往事。“开头是苏剧,后来是苏昆,再后来是昆苏,”她说,“昆剧离开苏剧,早没了!”其间,还突然冒出一句,“不能忘记苏剧的好……”说时眼眶湿润。泪花与白发一起闪烁。
不能忘记苏剧的好,是因为昆剧在没落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苏剧养活了昆剧,“传”字辈才得以苟延残喘,活到《十五贯》名满京城的那一天。
不能忘记苏剧的好,最
重要的是不能忘记朱国梁的好。
朱国梁是慈溪城门口领来的。他因为聪明伶俐,备受宠爱,主家还供他读书,上政法学堂。后来主家有了子嗣,为了家财,朱国梁被赶了出来。他不得不中途辍学,没路走,转而拜师学艺。他不仅聪明,而且面如粉玉,倍受富人追捧。出师后“唱赋”,自己编自己唱,骂
日本人。看到大小新闻,他随时就能编好唱词,当天就能演唱,人称“小热昏”,上海滩上出了名的。有了钱,就“顶”房子了,拿黄金“顶”了房子,成了家,养儿育女。
朱国梁能在上海生存,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只是由于战火的蔓延,国风苏剧团被迫离开上海,他和龚祥甫、张兰亭等人一起,苦心经营,在江浙一带跑码头。苏剧因为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倒也可以艰难地生存下来。
这时候,日军的炮火烧毁了仙霓社的衣箱,昆剧最后一
个戏班仙霓社被迫解散,众人各奔东西。仙霓社的王传淞和朱国梁的国风社有交往
,就加入了国风社。接着他又介绍周传瑛加入。朱国梁
用其才,容其行,他的国风社也是昆苏合演,经常演出的《游园惊梦》就是昆苏合演,他们习惯叫作“半荤(昆)半素(苏)”。张世萼说,《牡丹亭》只有“则为你如花美眷”是唱昆的,后来都是从苏的。
朱国梁多才多艺,生旦净末丑,缺什么他就顶上去演什么。同时,他对王传淞和周传瑛等人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气度,容他们来去自由。沈传锟就是来了走、走了又来的;刘传蘅甚至“三进三出”,朱国梁也是来了欢迎,走了没意见,不为难。
最多时,沈传锟、包传铎、
周传铮、刘传蘅、郑传鉴、
王传淞、周传瑛,七个“传”字辈在国风社,客串的还有朱传茗。
其间,苏剧的名角张家三姐妹都是朱国梁的妻子,她们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多有表演天分,江浙一带几乎都闻其名。在允许一夫多妻的时代,这并非个例,只是,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他的三个太太有两个分别和剧社里的两个演员有了私情。更加使今人难以想象的是,朱国梁非但没有因此而赶走他们,相反,不仅默认,而且最后同意并最终促成他们合法成婚。
今人往往回避或者隐去这段历史,好像说了有损昆剧大师们的形象。其实,想想魏良辅吧,为了艺术,他把女儿嫁给流放的犯人张野塘,而后共同研磨,十年后完成了昆山腔到昆曲(水磨调)的提升。同理,为了艺术,为了昆苏合璧,让苏剧生活得更好,朱国梁的做法在当时具有其合理性,今人谈论这件事,似亦不必讳莫如深。
在昆剧濒临灭绝的时候,正是朱国梁的大度、理智和明智,给昆剧的传承留下了血脉。
持平地说,朱国梁并非神仙,他之所以这样做,除了他的客观、宽容和大度,其中也必然包含了他的惜才爱才之心。
无论如何,我赞同张世萼老人的话:不能忘记苏剧的好……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