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鸽雨雁霜9787305232077
  • 鸽雨雁霜978730523207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鸽雨雁霜978730523207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48 5.2折 5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德文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232077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31166150

上书时间2024-07-27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德文,南京大学教授。1940年生,江苏邳县人。1965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语学科毕业。1985至1986年任早稻田大学特别研究员。1989年和1994年两度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聘学者,分别于国学院大学、东海大学进行专题研究。1998年始应邀担任爱知文教大学专任教授、大学院国际文化学科日中文化文学专攻前后期指导教授。翻译日本文学名家名著多种。著作有学术专论《日本现代文学史》、《岛崎藤村研究》,散文随笔集《我在樱花之国》《花吹雪》《樱花雪月》等。

目录
人生易老(代序)
故乡萦思
土地
少年三友
卖面
瘦瓜老爷
慈母
故乡的槐树
糖坊
麦茬玉米
童年的书

秋草
我的两位语文老师
吃瓜子

燕子
升学琐忆
携卷南北
江南秋
镇江小记
江南的冷夏
秋在哪里
钱塘纪行
我和北京
我和上海
我和广州
我和南京
良师
我的第一篇散文
东瀛来去
在东山魁夷家里做客
访禅中津川
古都巡礼
春雨海棠红
躲不过敬礼
逛超市
老后
冬夜的叫卖声
两首逸诗
东海六渡遂宏愿
——记鉴真和尚
千里莺啼绿映红
——记竹内莹子
“北京亭”主人
大阪两友人
长谷川水自成泉
——记长谷川泉
美的灭亡
——川端康成之死
川端文学随想
东京樱花节
五月雨
修学旅行记
他和风景对话
——再访东山魁夷
美马老人
我的房东和邻居
日本的大学教授们
暮年感怀
深深的忆念
看花满眼泪
——悼念风景画家东山魁夷
怀念坂田新学长
岁暮,我的书
新年梦影录
齐鲁文化散策
风雨五十年
——我的外语人生
回乡日记
向国内辞书编纂者进一言
与网友聊日语
我的散文观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日语翻译家陈德文半个世纪以来写作的部分抒情散文的结集,记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于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国内各地,耳顺之年又赴国外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笔墨隽永,情真意切,平静的文字中渗透着细腻的观察与思考。
陈德文是国内资深日语翻译家之一,译有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等诸多名家作品,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等社出版,其译作中散文占了很大比重。本书即其半世纪以来原创抒情散文的集合,主要讲述了其青少年时期生活于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国内各地,耳顺之年又赴东瀛教书、研究的风风雨雨和诸多感触,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读者可从这些虽平淡但真挚的文章中了解大历史中的个人生活史。

主编推荐
陈德文是国内资深日语翻译家之一,译有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等诸多名家作品,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等社出版,其译作中散文占了很大比重。本书即其半世纪以来原创抒情散文的集合,主要讲述了其青少年时期生活于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国内各地,耳顺之年又赴东瀛教书、研究的风风雨雨和诸多感触,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读者可从这些虽平淡但真挚的文章中了解大历史中的个人生活史。

精彩内容
 土地我生在农村,对土地抱着本能的眷恋。
从小就听奶奶说,人活着全凭一股土气儿撑着。
是的,手脚割破了,抠点屋檐土按上就能止血;生
了白线虫,奇痒难耐,坐在滚热的地上蹭一蹭,就会好过得多。农家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大人安慰说:“甭怕,闻闻土气儿就好了。”然而,土地又和贫穷落后连接着,它的灰黄的颜色铸成了我生命的基调。
儿时,家中只有两亩地,是奶奶靠拾粪拾来的。
奶奶三岁死了父亲,她母亲“拖油瓶”改嫁。当奶奶做了陈家的媳妇时,我的祖父房无一间,地无一垅,连个箱头都没有。奶奶过门第二天就背着粪箕子早起拾粪了。从此以后,天天如是,长年不辍。她用攒粪卖的钱置了二亩地,惨淡经营,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全家老小赖以生存的根基。我父亲幼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奶奶用爱心滋育着土地,土地用忠诚回报着奶奶。
年年岁岁,两亩地里生长着乌青的麦穗、豌豆,肥壮的玉米、高粱,人们走过田边,啧啧赞叹:“多好的庄稼!”奶奶站在地头上,背着
粪箕,拄着粪耙子,默默听着,嘻嘻笑着。
抗战征兵,都说鬼子心狠,枪打得准,有去无回。庄人到处通关节,走门子,皆得以免。奶奶和父亲对影长愁,想不出法子。保长来了,将村民集合一处,问:“你们庄出谁?”全庄人一齐指着父亲的脊梁。麦收季节,父亲要去参加训练,母子站在田畔,瞧着黄熟的麦穗,洒泪而别。
“去吧,娘等你回来。”半月后,父亲回家了,身后牵着一头牛。
“不打仗了,朋友借牛给我回家耕地呢。”母子相拥而泣。
“麦呢?”父亲望着满地齐斩斩的麦茬,不由疑惑起来。
“娘割完了,场也打完了。”父亲扑通跪到地上,向奶奶磕了个响头,眼泪滴进收获后的土地里。
冬天,我睡在奶奶脚头,奶奶总是和衣而卧。长夜漫漫,她睡不着就给我讲历史文学故事。奶奶目不识丁,但记忆力特别好。那些故事都是年轻时从她的婆婆那里听来的。婆婆爱听书,每逢赶集回家总要再讲给儿媳听。她居然全能记住,这会子又讲给了我。——说真的,我对文学的兴趣全是幼年时代奶奶给我培养的。回想几年前去日本研究文学,曾经望着简历表上“首任指导
教官”一栏犹豫半天。我想我应该填上奶奶的名字。
凌晨鸡叫,当我还在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里沉睡的时候,奶奶早已投向黎明前黑暗中的土地了。越是冷天,她起得越早,她说,庄上的狗天不明到野地里拉屎,很快冻成冰团儿,一点臭味儿都没有。
朦胧中看到土块里一摊黑,用粪耙一钩,干净利落,一会儿就是一粪箕子。
在奶奶的带动下,我和二哥也成了拾粪的好手。碰到过年,她照样出门,初一,她说是去“钩金钩银”,拜年的人候不到她,饺子冻在碗里,她还不回来。
直到祭天的爆竹歇了响,村外小路化了霜,她才背着沉重的粪箕往园里走。
我从小跟大人在土地上习庄稼,摸爬滚打,什么活儿都会干,什么苦楚都尝过。父亲耕地,我扛大鞭赶牲口,人小鞭长,有时一下子甩出去,鞭梢未及牛驴,却缠到自己的脖颈上。父亲耙地,我坐耙上,土坷垃直往腿裆里挤,像坐在一堆螃蟹上。全家吃的是自己地里出产的高粱、大豆和瓜菜,打下的小麦大都卖掉,攒钱置地。逢集的日子,我牵着
小白驴,驮上半口袋簸净
的小麦上街卖。卖完粮食
牵驴回家,看到街口摆着
煞白的馒头迈不动步。父亲摸着我的头说:“回家吧,家里有麦煎饼。”其实,麦煎饼也不是经常能吃上的。我上小学时,已是八口之家,吃饭时鏊子上馏着高高一摞煎饼
,其中夹着三四张小麦的,其余都是高粱的,红白相间,非常显眼。本着尊老爱幼的家风,享用这几张白煎饼的是奶奶、父亲和我。家中最受累的母亲和哥嫂一律是卷不成个儿的“满把捧”的高粱煎饼。
父亲最开心的是卖粮回来的时候,他把积下的几个“洋钱”挨个儿敲敲,放在耳边听听,再用布巾裹好,藏在铺席底下,留着置地用。
我思念奶奶,思念故乡的土地。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啊,不论我漂泊何处,我的身上都一直带着那股土气儿,永远也不丢弃。
我愿有那么一天回归你温暖的怀抱再不远行,就像幼时依偎在祖母父母的身旁。
1995年4月-1997年4月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