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漷阴志略校注(精)/北京古籍丛书9787200164435
  • 漷阴志略校注(精)/北京古籍丛书9787200164435
  • 漷阴志略校注(精)/北京古籍丛书9787200164435
  • 漷阴志略校注(精)/北京古籍丛书978720016443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漷阴志略校注(精)/北京古籍丛书978720016443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9.01 4.4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清)管庭芬|责编:乔天一//许可|校注:赵伸

出版社北京

ISBN9787200164435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630725

上书时间2024-07-27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
赵 伸

 

大约是二〇〇四年,因工作关系,偶得北京市通州区史志办公室影印的《漷阴志略》一册。
漷阴,旧名,位于通州东南,即今日之漷县镇一带。《漷阴志略》是了解漷阴(漷阴县、漷州、漷县)的地情资料书。此志编纂于清道光年间,由于没有刻版印制,因而只有抄本流传。二〇〇三年,通州区史志办影印了《漷阴志略》(小清仪阁写本),但并未做任何点校注解。余得此本后因忙诸事无暇顾及,退休后方得多次翻阅。又查此方志未有正式出版,遂决定动手整理、校注。 
所欲何为?一则有所好,闲常浏览古文,虽才疏学浅,惟愿爬梳剔抉,乐此不疲,娱余晚年;二则长期从事地方志工作,耳濡目染,多少也接触一些古籍旧志,不算陌生,加之手边有些史籍、志书、专著、工具书,方便查阅,还能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料;三则《漷阴志略》(以下简称《志略》)不足万字,自觉体力精力可为之,再如何也不令拖累,遂启笔写下「漷阴志略校注」几个字。孰知区区六字,耗时两载。其间余因它事多有延搁,且参与了两部新志的编修,后又获首图藏本,以之复校,力求校注准确,果然多有所获,虽费时长些,但确有裨益。 
时光荏苒,再历星霜,此稿终得付梓。正文之前,余先行绍介漷阴其邑、《志略》及编纂者、历代漷阴方志、《志略》版本情况、点校与注解体例等项,以飨读者。
一、关于漷阴
谈《漷阴志略》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漷阴。
北京市通州区的东南部有一个漷县镇,看这个地名,就知道它曾经是个县级行政区域。现在的漷县镇面积约一百一十多平方公里,辖三个社区、六十七个自然村。它位于北运河与凉水河交汇处,毗邻京杭大运河发端地,东邻河北省香河县,南与天津市武清区接壤,距离通州城约二十公里,是通州靠近区界的小镇。
漷,一个不常见的汉字,从字面上看,包含着一片云水、一座城郭。在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为漷阴、漷州、漷县,地域面积也大于现在。它因水而生,随水而兴,也因地洼而频遭水患,落得民不聊生。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漷阴县,本汉泉山(按,当作「州」)之霍村镇(按,据专家考证,北京唯一明确知道的汉代村名即泉州霍村)。辽每季春弋猎于「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的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金史·地理志》云:大兴府漷阴县,辽太平(年号)中,以漷阴村置。《读史方舆纪要》载:漷县,州南四十五里,南至武清县七十里,汉泉州县也。辽初,漷阴镇陞县,以在漷河南也。《元史·地理志》云:元初,漷阴县为大兴府属邑。至元十三年(一七二六)陞漷州,属大都路。
据以上记载可知,自辽至元代,漷邑很受重视,这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极大。辽、金、元都是马背上的少数民族政权,骑射与游牧环境极为重要。当时的漷阴东有港沟河(笥沟),西有雍奴薮辽阔湖沼,是契丹民族南下华北后弋猎、骑射的理想地方。后晋天福元年(九三六),此地划入契丹。辽会同元年(九三八),契丹在燕京设立陪都称南京,将距南京数十里的雍奴薮改称为延芳淀。以「捺钵」活动需要及保障港沟河漕运,在此设置了漷阴县,其县治在漷阴镇(旧霍村镇)。金代沿之。到了元代,又因蒙古贵族统治者「捺钵」习俗影响与漕运之需,再将漷阴县陞置漷州,领武清、香河二县。
捺钵,契丹语词,是行宫、行营的意思。自辽代以来,「捺钵」被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辽史·营卫志中》云:「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契丹人是游牧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辽帝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不在皇宫里,这种生活方式使其处理政务并无固定的场所,因而「四时捺钵」既是皇帝弋猎的行宫,也是治国理政的场所。而这种「捺钵」的地点,自辽中期以后便大体固定了下来。
漷阴距离辽朝陪都南京析津府仅几十里,域内又有巨大水泊——延芳淀。据今人推测,辽代的延芳淀范围,可能是北起张家湾、台湖,南至凤河北岸甚至包括天津武清北部地区,西起羊坊、马驹桥,东到大北关、牛堡屯、于家务、永乐店。这样一个广阔的水丰草美、植物茂盛的湿地,当然是捺钵地点的首选,是皇帝举行大型弋猎活动的理想场地。据《辽史》记载,自统和七年(九八九)至二十年(一○○二),辽圣宗和萧太后曾六次驻跸延芳淀,而且还修建了太后的行宫——神潜宫和辽帝的行宫——长春宫。 
辽置漷阴县还与漕运有关系。当时辽为了加强陪都南京的经济实力,需从辽东调运粮物。辽圣宗时,由萧太后主持在漷阴境内开挖了运粮河,称萧太后河,与港沟河相接,经潞水等水系来转运从海上运来的辽东粮物。
金源时期,漷阴县改隶大兴府。金沿袭了捺钵习俗,金帝还以长春宫为行宫在漷阴游猎,但在季节性与时间规定上不如辽严格。同时金廷也十分重视发挥运河作用,整治漕河。金章宗时规定,包括漷阴在内的漕河经过的各县,县官都有维护运河、催检漕船纲运的职责,保证军事和粮物的运输需求。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更加重视对京畿水系的治理。除了整治改造大运河外,还开通通惠河,解决漕粮自通州到京师的水上运输。为保障漕运,陞漷阴县为漷州。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朝廷多次发军整治、疏浚通、漷域内的运河。并在漷州柳林设置营田提举司,迁二千多户来漷屯田。
与辽、金一样,蒙古帝后及王公贵族亦善骑射、喜弋猎,同样具有捺钵情结,但入主中国后,元朝的捺钵习俗则与金代相似,即「夏秋出塞,春冬在燕京也」。《元史》云:「春冬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由于永定河、潮白河洪水泛滥,延芳淀渐被淤塞,成了几处较大的水泊,被称为飞放泊或海子。当时漷阴域内有马家庄、栲栳垡、南新庄三大飞放泊及柳林海子,是帝王贵胄常来游幸猎鹅的场地。据《元史·本纪》记载,元世祖大体每春正月底或二月初赴柳林畋游,未几即返大都。元朝的皇帝几乎都来过漷州柳林驻跸、行猎,并在此建造行宫。还调军队在水泊边建呼鹰台,修筑运河大堤和疏浚河道。
元末,由于战乱、灾害、水系和环境的破坏,漷邑曾经的水丰草盛的情景不见了,地荒人稀,民贫赋薄。「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徐达迁沙漠遗民至北平屯田,通州设八屯,漷州设九屯……」(见《通县志》,北京出版社,二○○三年),本次徙至漷县屯田的山后遗民一千一百多户。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二月,漷州降称漷县,隶通州。「迨至明季,徭役繁重,兵燹频仍,于是阖室流亡,井邑荒寂,几不可支。(见《漷阴志略序》)」明清以降,漷邑经常遭受水、旱、蝗、雹灾,洪水决堤,地震时疫等给当地民生造成极大伤害,而作为大运河沿岸之邑,还要承担维护河堤、迎送御驾、粮税徭役等重负。清初八旗圈地,肥田沃土多为旗人所占。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漷县省入通州,由管河州判兼理之,到了道光年间,仍管领四十八个村庄。此时的漷阴已是「废城蔀屋,弦诵无闻,除防守运河外,加以马草、官车、旗租诸役,日不遑给,小民之噢咻不异曩时」(同上)。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六月,裁撤漷县州判。 
关于漷之治所,从旧志、史书及有关著述中的记载摘录如下:在辽太平年间(一○二一—一○三一)设置漷阴县时,将县治设在漷阴镇,即原来的霍村镇。元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在漷阴县域内的柳林镇设置漷州。元朝在柳林设立行宫时,州治南迁到了武清县的河西务,而约在元至正初年,州治又北迁到漷阴县的漷阴镇,州治、县治同在一处。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漷州降为县后,漷阴镇只存漷县县治。清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漷县废,原县域成为通州直辖区后,其县治地方仍设置一个通州州判署,主管大运河治理事宜。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州判署撤销。
从辽太平中至民初的八百多年间,漷邑经历了置县、陞州、降县、省入、裁撤。世事沧桑,风水轮转,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霍村镇周而复始,回归漷县镇,终成一部《漷阴志略》,为华夏史乘留下了一抹漷邑兴衰的印痕。
二、《志略》及编纂者
二〇〇六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给地方志书定义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漷阴志略》(以下简称《志略》)是记录北京地区历史上一个行政区域——漷阴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情况的资料性著作,属于地方志书的一种,但与其他旧志又有所不同。首先,《志略》记述的项目不全,甚至缺少一些重要的内容(缘由详见下文);其次,明清以降,方志纂修多以官修为主,各志几乎都有从官吏到士绅多人参与,众手成志。而《志略》是在漷县裁撤后编纂的,主要参与者仅「一官一民」,尽力搜罗资料,纂出一部《志略》。所以尽管体例不备,但「此志为漷阴诸志仅存者,资料之珍贵自不待言」(罗保平:《北京的州志与县志》)。
著名学者王灿炽先生在《燕京古籍考》中介绍《志略》:「清管嗣许修,管庭芬纂。不分卷。存。抄本。道光十年(一八三○)秋,管嗣许任通州管河州判,驻于漷县旧署。不久,其从弟管庭芬拟应京兆之试,北游通州,遂寓其署中。管嗣许颇重视收集和整理原漷县地方文献,并委托管庭芬搜集资料,编写志书。」
管嗣许,字厚坤,号蓼吟,浙江海宁人。他在《漷阴志略序》中讲明编纂此志书的因由:「(漷)邑故有志,历久弗传,未得考沿革之大略。适从弟芷湘拟应京兆之试,南来税驾署斋,暇日为余从《畿辅通志》及《通州志》中及漷阴旧乘者,悉纂而录之,并于京邸友人处检阅群书,有涉漷事,复为裒益,即排比为一卷。」管嗣许很关注自己任职地方的历史,察觉漷阴原来有方志但都遗佚了,以至于现在都说不清它的历史沿革。恰堂弟管庭芬赴京,住在他的判署,遂请兄弟帮忙,抽空搜集了一些关于漷阴的历史资料,并将其汇编成了一卷志稿。管嗣许作为当地的行政长官,积极倡导修志之事,选择编纂者,提供诸多方便,并为之撰写序言,称为「主修」不为过,因而使《志略》带有官修色彩。


【书摘与插画】
 

佑國甘泉寺。在縣西門外,久廢,僅存基址。乾隆四十二年,漷州判龍文鑣倡建大殿三間,土房三間,召僧住持。其地曲水平橋,漁村柳岸,頗具江鄉景状。建寺時於土中得石幢一,高可三尺。其上範梵書經文,下截楷書題識,云:大朝中都漷陰縣佑國襌寺[一]西堂謙公和尚,師懐州東徐間人也。俗姓劉氏,幼歲出家,禮到(江)〔河〕南西平縣靈(山品)〔嵓〕(亨)〔寺〕講主爲師[二]。於少林木庵處得法。師法嗣三人:净禪師、錦禪師、融禪師;七住大刹:仁山、仰山、歸儀、薦福、懐州、百嵓、(甘)甘泉佑國,两處奉聖旨住持。何也,甘泉佑國(屯)寺創盖方丈雲堂、僧房、厨房大小三十餘間,重修佛殿,脊檐(在)〔再〕安(東)〔蚩〕吻,又泥壁室諸處,興盖極多,利濟後人,以屯種種殊勛,資嚴先師,(光)〔庄〕嚴報土[三]。至元八年上元日。提點義正,監寺福洪,維那圓亮,直歲即和,小師〔一八〕圓孝,住持〔一九〕傳法嗣祖比丘圓融立石,翟慶泉刊[四]。案:佑國寺,舊志稱始於遼,據石幢,知寺亦久廢[五]。至元間重爲興建耳。此幢疑即謙公之塔志。文雖難歰[六],得明兹寺之緣起。今作石座,重立於大殿之右。寺有古井,泉甚甘冽,故名。
庭芬《纳凉之佑國甘泉寺》詩附:萬柳摇天緑染衣,一泓積水漱僧扉。破鐘不語新苔蝕,古佛銷金野(合)〔鸽〕肥[七]。宿雨乍晴平麥隴,晚烟輕颺繞蘆埼。荒城幸有清閒境,曾説蕭家駐六飛[八]。 長板橋頭好法龕[九],依稀風景似江南。幢鎸梵字殘樵斧,壁篆蜗紋墯佛函。只我披襟逃酷暑,阿誰揮麈伴深譚。定中詩意新收得,翠壓墻坳露遠嵐。 
保國慈孝華嚴講寺。舊志稱在永樂店,爲慈聖太后發祥地[]。萬曆三十六年,敕建於景命殿西,爲太后祈福。其寺不甚宏敞,今亦瀕圮,無僧守之,而琉璃碎瓦尚密布其間。前殿有彌勒佛銅像一軀,又銅鐘一口,周刻《陀羅尼經》,卧於草萊,皆慈聖所捨鑄。殿壁畫佛菩薩變相甚奇古,惜駁蝕過半。后殿及藏經閣傾[圯]已盡。九蓮菩薩像設亦不存,而石座在焉。《志》又稱寺旁有至德真君廟,亦久廢。鄰近有關(北)〔壯〕繆廟,疑即其址。 
明(初)〔神〕宗《御製漷縣景命碑》:朕惟帝王之興,率本母德。華渚洽陽,鍾靈肇慶。載之詩書,炳乎盛矣。朕以眇躬,御極三十五年,仰(馮)〔憑〕慈訓,方内乂安。深惟[聖]母皇太后功德閎茂,千古稀聞。順天府通州漷縣永樂店乃誕育之地,淑氣所鍾,宜有表章,以示来許。用是躬承慈命,量度經营,中創慈聖景命殿,前門后閣,(繞)〔繚〕以周垣,樹三坊於門外。左爲保國慈孝華嚴寺,右爲護國崇寧至德真君廟。爽闓宏壯,足以昭地靈,章濬發,稱聖母所爲篤念源本之意。告成之日,慈顔悦豫,朕志(周)〔用〕寧,爰敕中官守護,仍各爲文勒石,垂諸永久。以朕凉薄,寧敢方古帝王。庶幾此地之無遜於華渚洽陽,則有聖母之烈在。其垂裕将千萬年,則景命亦千萬年,無疆之福,朕與内外共祇承之。爲紀其事,並係之詩。詩曰:翼翼京邑,漷水潆之。璇源遠濬,載奠坤維。尊靈長樂,歡洽重闈,綿綿景命,百禄咸宜。眷〔四九〕兹湯沐,啓瑞集禧。周原膴膴〔五〕,寶殿攸〔五一〕基。重門邃閣,崇敞逶迤。仁祠左拱,靈宇右麗。甍〔五二〕連棟接,鳥革翬飛〔五三〕。虹祥式闡,慈念載怡。爰及薄海,(輝)〔耀〕景咸熙[]。聖母之德[],綏此蒸黎。百千萬祀,永永無隳。[時]萬曆三十六年戊申十月。右碑已失,從舊拓本録,《明詩綜》僅存其詩。
庭芬《过永樂店保國華嚴寺》詩附:景命碑殘御製文,碧瓴墮地繡苔紋。欲垂香火千秋祀,不見蓮花九朵分。銅像(佛)無言淋暮雨,石壇空銷罨愁雲。華嚴歷劫繁華改[],一例蓬蒿對古墳。距寺里许即后(文)〔父〕李偉墓。[]
覺華寺[],在坨堤。明(正)〔真〕定(宫)〔公〕主建,請敕賜名。今廢。
禧鎮寺,在縣西二十里。崇興寺,在縣東南七里。俱見舊志,今無迹可考。外新河堤有新河寺,白浮圈有白浮寺,栲栳(垡)有天宫寺,田□有龍興寺[一七],德仁務有鎮國寺,梁家務有龍泉寺,覓子店塔(者)〔北〕有鎮海寺[一八],牛堡屯有朝陽寺,大楊村有大安寺,新河有大佛寺,南觀村有法寶寺,果村有正覺寺,小(荆岱)〔耕垡?〕有石佛寺,堤[上?]村有大寺,或廢或存,俱無古迹可考。
隆禧觀。在縣城,今觀已久廢,址亦未詳。
元王惲《大都路漷州隆禧觀銘》:道家者流(元)〔玄〕默稱,抱持其雌無所矜。屋居火食相奉承,鳶飛戾天魚在泓。(時)〔疇〕不若爾休其生,爰因象設心自兢。仍用善俗滋良(上)萌,漷州维南泉故城。玉晨有庵無所营,(故)〔敝〕廬数間僅帡幪[一九]。一旦締結三十楹,烟光粼粼萬瓦青。正自肯構今有成,要擴師(受)〔授〕昭(子)〔予〕誠。爲國迎祥禱上清,(戾金)〔鑾〕輿歲幸實省耕,延芳春水紛霓旌,游豫何啻歌三登?千秋萬歲樂事併,道人再拜乞此銘。隆禧因之播永馨,雲間嘆賞聞(熂)〔愾〕聲,安知不有成公興〔七七〕?见《秋(間)〔澗〕集》。
佑民觀[]。在縣北十五里之里二泗〔七八〕[],祀碧霞元君〔七九〕,歲豊則正月初至元宵必舉香會〔八〕,合邑若狂。其會有鐘旛〔八一〕、高蹻、秧歌、少林等目,以及弄獅、舞燈、跑馬、跳駝〔八二〕諸技,無不畢至。余適一遇之。
龍神廟。在城北白龍堤。堤爲北齊〔八三〕舊址,至元時重築之,建廟以鎮水口,後廢。萬曆三十五年,知縣艾友(夏)〔芝〕重建[],今復傾圮,僅存古屋一間,且不庇風雨矣。廟前有井,名三潮井,大旱則取水以禱。舊志稱:水色晨青、午緑、晚紅,故曰三潮云。
廟之在城者,如文昌[廟]、藥王廟、火神廟、城隍廟在南門内,關壯缪廟在大東街口,俱存。馬王廟已廢,今附祀於署中之土穀祠。



 
 
 
 

商品简介

《漷阴志略校注》为清道光年间管庭芬独力编纂的一部漷县旧志,也是明清两代漷阴旧志中当代仅存的一部。该书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官修志书,但因硕果仅存之故,依旧在北京方志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全书共分沿革、川源、堤防、村集、城池、衙署、铺递、寺观、桥梁、坊表、古迹、学校、冢墓、人物、风俗、物产,文咏、灾祥、逸事十九类目,详尽记述了今通州漷县地区的史地风貌、人文风情,真实反映了自战国秦汉到清道光年间漷县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因本书为仅存的清代漷阴方志史料,虽篇幅不长,但对本地历史文化源流、现状和遗迹记述颇为精到,具有高度的文献价值,符合广大北京历史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阅读与研究需求。本次出版,我社约请长期致力于漷阴史地研究的前辈学者赵伸先生对本书进行详细校注,且附录多篇可与本书记载互为参照的漷阴文献,并影印小清仪阁写本《漷阴志略》附后,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管庭芬(1797—1880),字培兰、子佩,号芷湘,晚年又号芷翁。浙江海宁(海昌)人,清代学者、藏书家、画家。清道光十年(1830)秋,管庭芬因应“京兆之试”,暂住时任漷县管河州判的族兄管嗣许衙署内,通过抄撮官修志籍、借阅友人藏书、亲身踏勘遗迹等方式,多方搜集漷县史地资料,并受管嗣许所托,纂成《漷阴志略》。
赵伸,笔名司空剑,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50年出生于北京,曾任某中央级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编辑部副主任,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处长,2010年退休后致力于《漷阴志略》校注与漷县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工作。"

目录
漷阴志略序
漷阴志略
  沿革
  川源
  堤防
  村集
  城池
  衙署
  铺递
  寺观
  桥梁
  坊表
  古迹
  学校
  冢墓
  人物
  风俗
  物产
  文咏
  灾祥
  逸事
书漷阴志略後
参考书目
附录
  一、漷县奉敕重建记
  二、漷县重修学宫记
  三、漷县志序
  四、漷沸县议
  五、漷阴历史沿革表
  六、永乐顺天府志有关漷阴资料摘录
  七、诗意漷阴——《漷阴志略》中的诗词作品简析
  八、漷阴人物考
  九、《漷阴志略》小清仪阁写本影印版
后记

内容摘要
 《漷阴志略校注》一书赵伸校注的清代史料著书,书中共分沿革、川源、堤防、村集、城池、衙署、铺递、寺观、桥梁、坊表、古迹、学校、塚墓、人物、风俗、物产,文咏、灾祥、逸事十九类内容,叙述清道光年间北京通州漷阴县的史地风貌、人文风情。本书原稿现藏北京市通州区史志办公室。其主持修撰者为时任通州管河州判的管嗣许,主要编纂者为其族弟、清代方志学家管庭芬。管嗣许主修并作序,管庭芬查询典籍、遍访乡野、广罗史料,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编纂完成。本次校注的作者为原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处长,由2004年偶得影印本《漷阴志略》,历经十
七年遍寻底本反复校对、标注而成。因内容为记述当时漷阴县地理文化沿革的志书,所以现在称为《漷阴志略校注》。

主编推荐
当世仅存的漷阴旧志,了解北京与大运河历史的推荐阅读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