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978711557094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5.92
6.3折
¥
8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吕成冬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570949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31300746
上书时间2024-07-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吕成冬 1985年出生,江苏盐城人。现任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人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从事钱学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独著《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合著《陈敬熊院士传记》《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等图书。
目录
序幕 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
第 一部分 国家荣誉与第 一身份
第 一章 中国科学院虚位以待
被纳入中国科学院编制 10
特殊的人才引进计划 15
“光明的将来是我们的” 18
第二章 以经典著作绘制思想坐标
我国首次国家级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3
第 一个思想坐标:经典著作诞生 27
新陈代谢:从中文版到修订版 31
第三章 从学部委员到两院院士
提名“中研院”院士候选人 38
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42
当选两院院士的前后 45
第四章 忠诚于共产党员的信念
“人生观上升了” 49
永远的第 一身份 53
鲜红党旗的意义 57
第二部分 中国科技事业奋斗者
第五章 十二年科学规划参与者
亲历“划时代的大事” 62
主持了哪项重要任务 65
因何被称为“大战略家” 67
第六章 “中国导弹之父”辨析
钱学森是怎么“答卷”的 70
科技帅才:在轻与重之间 74
谁是“中国导弹之父” 78
第七章 星际航行:从科幻到现实
著名科幻电影的致敬 83
什么是“星际航行码头” 86
“中国航天日”的由来 91
第八章 “640工程”的来龙去脉
从一幅“错版”油画说起 94
“有矛必有盾”谈话前后 97
一箭多雕:防御即是进攻 100
第三部分 转折年代思考未来路
第九章 为国家培养接续奋斗者
“为国造才”的科技教育观 106
科研与教学的辩证统一 110
“冰山理论”启示了什么 113
第十章 当科学的春天到来时
我国科技如何从跟跑到领跑 116
同步互动:为何是日本 120
再次站位思考规划科学 123
第十一章 系统工程思想从萌芽到形成体系
系统工程思想的“中国化” 128
珍贵手稿中的学术轨迹图 131
几易其稿:从初稿到发表 135
第十二章 个人思想历程上的“综合扬弃”
提出建立新理工科院校 139
缘何引起系统工程热潮 142
第二个思想坐标:“综合扬弃” 145
第四部分 回归学术研究的实践
第十三章 持之以恒的读书法
个人书库:钱学森藏书的形成 150
勤于札记:读书中的“三到” 154
常读常新:一份经典阅读书目 157
第十四章 往来书信中的互动
未解之谜:往来书信有多少 160
问学之路:作为“过程的集合体” 164
未来已来:书信里的三大预见 166
第十五章 在中央党校的讲学
史实复原:中央党校讲学情况 174
原因释然:为何只去中央党校 178
不避争议:向往的“鹅湖之会” 180
第十六章 个人数据库的建立
点石成金:英文剪报中的思想密码 185
集腋成裘:一座个人数据库的建立 188
毛细血管:剪报如何激活成为情报 192
第五部分 新思想成就新的身份
第十七章 回答了“为谁著述”
弘道以文:不为与有为 198
从学术规范到学术道德 202
三重身份:如何做出版 205
第十八章 与马克思的“对话”
寻找规律:社会科学何以量化 209
理论储备:整体与重点相结合 212
英雄谁在:与马克思的“对话” 215
第十九章 何谓“离经不叛道”
内涵扩大:如何理解第 一生产力 221
两科联盟:自然辩证法有何奥秘 223
体系创建:“思想上的结构物” 227
第二十章 新思想成就新的身份
第三个思想坐标:发现“钱学森之思” 232
创立四种革命理论: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探索 236
钱学森思想体系:新身份与新形象 241
尾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附录 本书主要参考来源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博考原始材料为基础,以传记文学的表现手法,聚焦讲述钱学森为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而奋斗的故事。在故事里,有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教育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在故事里,有他勇于自我锤炼和敢于自我突破的心路历程;在故事里,有他在上下求索过程中坚守知行合一的治学方法;在故事里,有他不断绘制个人思想坐标和构建个人思想体系而结出的理论果实。这些故事深深地内嵌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的伟大征程之中,因为故事主人公身后屹立的,是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政理念的中国共产党。本书叙事简洁,描写生动形象,每位读者或许都能从钱学森的故事里受到启发、获得感悟,激励自己前行。
主编推荐
这是一部通过新史料、新解读,以个人思想历程为故事线,突出不断通过学术创新构建个人思想体系的钱学森传记;
这是一幅以钱学森为典型人物,阐述新中国科技建设者投身时代、担当使命、为国为民、创新求索的科学家精神画卷;
这是一本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科技史作为大背景,重点凸显钱学森“共产党员”身份的“四史”教育读物。
精彩内容
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1952年5月2日。
是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戈达德讲座教授钱学森写信给远在法国巴黎的导师冯·卡门,告知“丹尼
尔和佛罗伦萨古根海姆喷气推进奖学金”的评审结果①。此前由冯·卡门推荐的一
位申请者科斯塔,由于缺乏确切材料而未能入选最终名单。钱学森遂致信说明原委,随后在信中探讨了一个学术问题,即现代机电式计算机的工程化运用。
1944年,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家霍华德·艾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现顺序控制的自动数字计算机——马克1号,随后几年又研制出了马克2号、马克3号。当时,钱学森正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执教,有机会到隔壁的哈佛大学实地探访和调研。当时计算机的体积甚是庞大,但身为应用数学家和空气动力学家的钱学森却从中捕捉到了计算机昭示的时代价值,从而开始探索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上的运用。他这次致信冯·卡门时,已对此做过深入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因此才会在信中果断地预言:我现在更加确信,快速
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工程领域的一次彻底性革命,并将工业效率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由此信的内容可知,钱学森的预言主要是基于对两个学术问题的研究:一是火箭客船自动导航问题,二是工程系统性能自动优化问题。这两个问题是钱学森师从导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之际,在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基础上独自开拓的新领域。
通过数年积累,他已有相应的学术成果发表,如《探空火箭最优推力规划》(合著)、《远程火箭飞行器的自动导航》(合著)、《火箭发动机中燃烧的伺服-稳定》等。
第一个问题主要基于导
弹干扰理论,探讨火箭客船如何实现自动导航。1946年,钱学森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任为航空工程系副教授,并于翌年升任教授,随后为研究生开设了“火箭工程学”课程,重点讲授火箭动力的应用问题,由此提出了“火箭客船”的概念。但由于大气干扰等因素会使火箭客船出现航向偏差,钱学森便基于控制理论提出了使航向偏差获得“自动补偿”的方案。
他以航海引航问题作类比,认为火箭自动补偿不能依靠“人类导航器”。他在信中写道:“我考虑一种由一系列跟踪站组成的导航系统,用于向计算机提供瞬时位置和速度,计算机将这些信息与预先确定的存储数据一起生
成以控制装置。”十余年后,他将我国导航卫星命名为“灯塔一号”,不知那时是否想起过这封信?
第二个问题以工程系统
性能的自动优化为落脚点,探讨了计算机在工程中的应用。钱学森留美时作为一名工程科学家,拥有丰富的实验和工程经验,尤为突出的是他通过整合数据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他在信中以“给定转速和燃油率条件之下内燃机如何获得最大制动平均有效压力”为例,说明可以通过计算机寻找最
优点;由此又引申出通过使用多台计算机提高计算速度,以实现复杂系统的自动优化问题。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钱学森后来为何强烈主张将计算机技术列入十二年科学规划,并建议大力发展计算数学,因为在他看来:“在将来,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不懂得用电子计算机的技术科学工作者。”①但更重要的是,钱学森在信中提出计算机真正的价值在于控制,而非计算。在信中,他说道:快速计算机的真正价值
不是计算和给出数值结果。
因为这是一个被动作用,而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控制和指导工程系统的运行。
见微知著,此时的钱学森已经能够从哲学层面看待科学问题了。事实上,这封
信中还蕴含着钱学森经典代表著作《工程控制论》的思想精髓,即“反馈-调节”理论。需要说明的是,《工程控制论》源于钱学森1947年提出的技术科学思想,或者说,《工程控制论》是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成熟之后的一个学术“产儿”。他在信中还讨论了另一个学术“产儿”:物理力学,即借助原
子、分子和凝聚态物质等微观理论研究力学的宏观问题。
众所周知,钱学森写这封信时正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1952年2月8日,美国司法部以莫须有的罪名决定驱逐钱学森出境,但他此后实则处于被监视居住的状态
,直至1953年3月才获得保释资格,且须每月前往洛杉矶移民归化局报告行踪。但钱学森选择逆境突围,以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为新的研究方向,基于技术科学思想路径持续攻城拔寨,于195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工程控制论》(英文版)。与此同时,他在为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开设“物理力学”课程的过程中,又同步完成了教材《物理力学讲义》(英文版)的编写工作①。
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