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里的中国历史--明朝故事
  • 故事里的中国历史--明朝故事
  • 故事里的中国历史--明朝故事
  • 故事里的中国历史--明朝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故事里的中国历史--明朝故事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9.27 4.8折 3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力平|责编:赵晓星//孙瑶|绘画:冯戈//高国飞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7312861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1816878

上书时间2024-06-1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林力平,1954年出生于北京,林汉达长孙,中国文联评论家协会理事,民进中央文化艺术文员会委员。从小受爷爷的熏陶,喜爱中国历史文化,著有《童年的梦》《悲剧的审美与演绎——评京剧“伏生”》等文章,论文《昆舞艺术的成因与审美特征》荣获中国文联第七届全国文艺理论评论奖;曾审校修订《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系列丛书,新著《故事里的中国历史》系列丛书,2023年由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和尚皇帝
第二章  开国大将
第三章  贤德皇后
第四章  神机军师
第五章  锦衣亲军
第六章  靖难之役
第七章  永乐大典
第八章  迁都北京
第九章  七下西洋
第十章  永乐盛世
第十一章  仁宣之治
第十二章  土木之变
第十三章  保卫京城
第十四章  囚徒皇帝
第十五章  夺门之变
第十六章  三元及第
第十七章  中官阿丑
第十八章  贤君孝宗
第十九章  武宗将军
第二十章  宦官刘瑾
第二十一章  宁王叛乱
第二十二章  阳明心学
第二十三章  风流才子
第二十四章  壬寅宫变
第二十五章  权奸严嵩
第二十六章  宰相之杰
第二十七章  抗倭英难
第二十八章  本草纲目
第二十九章  清官海瑞
第三十章  几何的由来
第三十一章  萨尔浒之战
第三十二章  明末三案
第三十三章  木匠皇帝
第三十四章  九千岁
第三十五章  旷世游圣
第三十六章  宁远大捷
第三十七章  巾帼英难
第三十八章  反间之计
第三十九章  松锦大战
第四十章  甲申之变
第四十一章  清兵入关

内容摘要
《明朝故事》是“故事里的中国历史”系列之一,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的长孙林力平先生所著。本书记录了明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权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的起义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精彩内容
第一章和尚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出生于濠州钟离(钟离,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他在家里排行第四,因为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小时候名叫朱重八。 这位被世人戏称为“和尚皇帝”的朱元璋,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和尚,竟然做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中,他率部平定割据、南征北战,终于推翻了元朝的腐败统治,拯救了天下苍生,不得不说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尽管已是万众仰望、指点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却永远忘不了自己经历过的苦难童年。那一幕幕令人悲痛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只因家里赤贫,七岁那年他就给地主家放牛,为了不至于饿死,他的整个童年几乎都是在水牛背上度过的。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一带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不久又暴发了瘟疫,半月之内,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病亡。虽说还有两个哥哥,但他们早已做了别人家的赘婿,十六岁的朱元璋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这个悲痛不已的少年,穷得叮当响,可哪里有钱给亲人安葬呢?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只好去求地主刘德,希望他看在乡邻的份上,能发发慈悲,给自己逝去的亲人施舍一小块安葬的地方。不料对方是个铁石心肠的吝啬鬼,面对声泪俱下的放牛娃,丝毫不为所动,不但无情地拒绝了他,还把他轰出了大门。 百般无奈的朱元璋痛不欲生,抱头坐在田埂上泪如雨下,失声痛哭起来。这时,一位好心的邻居见他哭得实在可怜,就主动提出让他把亲人葬在自家的地里。朱元璋含着泪千恩万谢,用家里仅有的破衣烂衫包裹住亲人的尸体,将他们草草埋葬。 少年时期的这一遭遇,在朱元璋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他做了皇帝后,在撰写《御制皇陵碑》时,仍然伤感地再次念及此事:“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这件悲伤的往事,使朱元璋深感世态炎凉,他因此疾恶如仇,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他成为一言九鼎的帝王后,对富豪乡绅往往铁石心肠,坚决予以严厉的打击;而对穷苦百姓常施以政策上的倾斜以表同情。 为了糊口度日,朱元璋进入皇觉寺当了小和尚,每天干一些打杂的粗活儿,总算有了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谁知小和尚才做了五十天,因遍地饥荒,寺院也难以为继,住持只好遣散众僧。朱元璋不得不离开寺院托钵流浪,成了四处化缘乞讨的小行童。此后的日子风餐露宿,朝不保夕,他尝尽了人间的疾苦。 这三年多的艰难时日,朱元璋一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在《御制皇陵碑》的碑文中,他同样生动地记录了这段辛酸的往事:“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在游方化缘期间,他开始熟悉淮西一带的山川地貌,加深了对底层民众艰辛生活的了解。随着见闻的增多,他的阅历与社会经验不断丰富。这段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他的意志和身体均得到了锻炼。残酷的社会现实,使这个浪迹天涯的小沙弥逐渐变得猜忌多疑,以至深刻地影响到他后来的执政理念。 1348年,已经二十岁的朱元璋仍然居无定所,他又回到了皇觉寺,开始静下心来勤奋学习。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来自经书的佛家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三年中,通过向主持和众僧学习,几乎从零开始的他由于刻苦努力,显著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水准。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