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别塔诗典系列-时祷书(精装)
  • 巴别塔诗典系列-时祷书(精装)
  • 巴别塔诗典系列-时祷书(精装)
  • 巴别塔诗典系列-时祷书(精装)
  • 巴别塔诗典系列-时祷书(精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巴别塔诗典系列-时祷书(精装)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2.96 5.1折 6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里尔克|译者:林克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85894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2082876

上书时间2024-06-0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1875年12月4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治下的布拉格,1896年入读布拉格查理大学法律和经济学院,同年移居慕尼黑,入读慕尼黑大学。与莎乐美的相识是里尔克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曾随莎乐美夫妇两次游历俄罗斯。1902年,为写罗丹传记,第一次居留巴黎,从此法国成为他多次居留之地,并结识了瓦雷里、纪德等人。1921年7月移居瑞士瓦莱州穆佐城堡,直至去世。里尔克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还翻译了多部法语和意大利语文学作品。《时祷书》是分为三卷:《修士的生活》《朝圣》和《贫穷与死亡》,出版于1905年12月,是里尔克最著名的抒情诗集之一。
译者简介林克,西南交通大学德语教授,译著有荷尔德林诗集《浪游者》、特拉克尔诗集《孤独者的秋天》、里尔克书信集《穆佐书简》和长篇小说《布里格手记》等。

目录
目录

《时祷书》简介 _1

卷一 修士的生活 _1
卷二 朝圣 _71
卷三 贫穷与死亡 _123

译后记 _159

内容摘要
时祷书》简介奥古斯特·施塔尔《时祷书》包含三卷:《修士的生活》《朝圣》《贫穷与死亡》。
作品的产生:卷一,1899年9月20日至10月14日;卷二,1901年9月18日至9月25日;卷三,1903年4月13日至4月20日。诗集出版于1905年12月。付印之前作者从1905年4月24日到5月16日对诗集作了修改。献辞:献给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时祷书》是里尔克最著名的抒情诗集之一。许多评论家认为,主要凭借这部作品,里尔克过去和现在都堪称一位内心充满深厚虔诚的诗人。《时祷书》产生于三个相隔遥远但相当短暂的创作时段,就创作强度和效果而言,它们完全可以同1922年2月相媲美,正是那些日子带来了《杜伊诺哀歌》的完成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诗》的诞生。三个部分的传记背景各不相同:第一部分写于第一次俄罗斯旅行之后,当时里尔克依然爱慕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第二部分写于沃普斯韦德,在他结婚之后,这段时间他与露暂时疏远。当里尔克最后写完第三部分时,他的初次巴黎居留也已结束,他病了,几乎精神错乱,于是逃离巴黎。从创作第二部分算起,一年半中他的女儿露特诞生,而他在此期间走出了最终导致几乎才开始的家庭解体的第一步。
因此,《时祷书》在题材上也受到不同的经验、遇合与典范的影响: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佛罗伦萨日记),两次俄罗斯之行和俄罗斯艺术(圣像绘画),对莎乐美的爱情(佛罗伦萨日记和致莎乐美的书信),下述二者的冲突:既期求一个家庭般的、市民的共同体,又需要一种艺术家的独立生存,而此需要隐藏在将奠基于宗教的孤独加以神化的背后,以及最后那座都市的诸多苦难和恐惧———虽有巴黎的直接经历,但早已通过文学的影响(奥布斯特费尔德、波德莱尔)和思想史及文化批评的影响预先获知。当然,里尔克成功地将那些不同的诱因融合在一起,因此必须极其细心,才能将《时祷书》的俄罗斯修士同佛罗伦萨日记中他那些穿法袍的意大利兄弟区分开来,而且最终不会使二者跟后来耸立于整部作品之上的象征形象———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相混淆。
《时祷书》的形式是由虚构决定的,也就是虚构一个修士,在自己的修道室里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诗歌作为祷告。祷告毕竟曾经也是总结的概念和指导思想,以此为依仗,里尔克最初创作了优秀的作品。在这本诗集产生期间,只要提到最后结集为《时祷书》的那些文本,里尔克总是称为“祷告”,顺便提一下,在这个时期,祷告也是其他情况下经常采用的一个题目。
本书的三卷像各首诗歌一样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对于单独的一首诗,这就意味着它跟相邻的诗歌有着紧密的关联,也就是说,阅读时常常必须把它当成一条链子的一环。这种连续性当然不是简单线形的,而是通过变化、加强和对照来保持动态的一种波浪式推进。
在诗歌风格上,《时祷书》在诗句及诗节营造上具有两个显著特点:自由和变动,旋律上则以其十分丰富的音韵游戏博得赞许(头韵、准押韵和押韵)。这些游戏般的装饰特征也在诗集的题材及图像搭配上表现出来。后来修改作品时,里尔克才竭力争取比较清晰的轮廓勾画并使之完整,为了客观的言说而限制组合的自由和语言装饰之癖好。
如果阅读时总觉得有些任性和放纵,那是因为诗集中极其明确地表现出这种矛盾:虽有鲜明的态度,却缺少此态度的必要前提,虽有源于基督教的虔敬,但又否定恰恰这个基督教所独具的内涵。于是只剩下祷告的姿势和一种寻找自己的对象的虔敬。
若要阐释《时祷书》,人们必须恰恰在这项工作上避免片面性。正如《时祷书》的修士既是祷告者,也是艺术家,沉醉于上帝之中的隐士和现代的批判者,这本书当然也可以从许多有步骤的推测来理解:把它当成一个青年用密码书写的爱情表白、一个男人披露的各种规划,以及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辩白尝试。

精彩内容
我爱我的本性的幽暗时辰,那时候我的感觉愈加深沉;它们像旧时的书信,我从中发觉我日常的生命已经度过,像遥远的传说已被超越。
我也从中悟到,我还有可能获取第二种生命,宽广而永恒。
有时候我就像那棵成熟的树,沙沙作响,在一座坟墓上面完成那个梦,早已逝去的男童(温暖的树根将他紧紧盘卷)失落的梦,在忧伤和歌唱中。
——里尔克《修士的生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