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原生家庭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08 4.8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邱淑惠|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53534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2007330

上书时间2024-06-07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邱淑惠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硕士、台湾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
历任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主任、《幼儿教育年刊》主编与国内外知名期刊审查委员。
邱淑惠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幼儿认知发展、亲职教育、幼儿学习成效与科技应用,著作众多。她开发多项幼儿评量工具,包括《学前幼儿语文评量》(2017)。
\"

目录
\"第一章
家庭系统──着重互动关系
1 思考关系的新视野 002
2 在“关系”中,一切都是“相互的” 009
3 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017
第二章
伴侣关系──在自我与我们当中求平衡
4 “自我”与“我们”的拉扯 026
5 亲爱的,我们变了 034
6 “我们”是如何搞砸的? 041
第三章
自我分化──在关系中强调情绪界限
7 自我分化 050
8 自我分化的不同样貌 059
第四章
互动系统──三角关系
9 三角关系 070
10 你被“三角化”了吗? 078
11 如何保持情绪中立? 086
第五章
跨代传递──原生家庭的影响
12 家庭中的手足角色 096
13 手足角色与家庭关系 105
14 慢性焦虑 113
第六章
焦虑蔓延──典型症状
15 “症状”是焦虑的出口 122
16 一段关系的结束 130
17 失去自我的家人 142
第七章
迈向理想关系──自我分化的提升
18 成为更好的自己 152
19 分析互动模式 160
20 修复家庭关系 169
〈结语〉 爱的极致表现 177

\"

内容摘要
\"你总是为关系而焦虑吗?
你经常因为爱人不符合你的期待,与爱人争执不断吗?
你的孩子经常在学校惹麻烦,或者在夫妻争吵时突然不舒服吗?
又或者,处于不和睦的家庭中,你已经出现了一些身心不适状况?
美国家庭咨询大师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引领我们摆脱因果线性思维模式,进入家庭系统思考的多元观念中,让面对夫妻冲突、孩子行为脱序或处在各种纠结人际关系中的你我,都能从改变自我开始,让生活一天比一天更自在。
莫雷·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咨询领域中,概念最为周全的理论。本书将家庭概念化为一个情绪关系系统,并提出了八个相互连锁的概念来解释发生在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之间的情绪过程及可能导致的病态。通过诸多真实案例来诠释家庭系统理论,阐述无论现在的家庭关系如何,改善是可能的,而且最好能从自己开始。
家庭系统理论是咨询理论,也是指引个人自我成长的理论。这个理论让我们看见修复家庭关系的契机,在关系中制造出来的问题,可以在关系中修复。一旦有能力以不委屈自己的方式跟家人和谐相处,自然也可以应用相同的道理,改善职场和朋友圈等其他场域的人际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

精彩内容
\"“自我”与“我们”的拉扯她希望下班回家,两人能一起喝杯茶,谈谈今天过得如何;他想坐下来,好好看新闻。她想假日两人去户外走走;难得放假,他想跟朋友去打打球。
他觉得生活重心应该放在事业上;她注重家庭生活,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他不是不想跟她相处,他只是希望在婚姻生活中,仍有各自的朋友,能保有自己喜欢的活动;她不是无法忍受一个人独处,只是希望两人能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朋友。
双方有各自的期待。对两人相处,双方放的比重不同。如何取得平衡?
人在关系当中,一生都受两种力量拉扯:一股力量,让人想成为独立的“自我”(individualityforce),做自己的主人;另一股力量,则是让人想要与他人联结成为“我们”(togethernessforce),寻求归属和认同。从理想上来说,这两股力量可以不必有冲突,或者这两股力量的拉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现实中,这两股力量却经常剑拔弩张。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成为“自我”或“我们”的这两股力量的展现,有不同的样貌。“自我”与“我们”的拉扯,不只是在伴侣之间才有。原生家庭如何支持“自我”的成长,形塑“我们”之间的应对,也会影响个人与伴侣的相处方式。
“自我”的成长孩子在不同年龄,对“自我”的追寻和“我们”的需求有着不同的比重。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自我”的意识,完全仰赖他人照顾,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婴儿的母亲。此时,母亲与婴儿虽然是两个个体,但“我们”的情绪是融合的,双方的情绪都受对方牵动。母亲的情绪受婴儿的哭闹、嬉笑和生活作息影响。母亲的情绪也影响婴儿的情绪系统,包括婴儿的血压、心跳和身体中压力荷尔蒙的浓度。母亲的忧郁情绪,甚至能影响婴儿的大脑发育,让孩子胆怯、退缩、被动。此时的婴儿主要受情绪系统支配,感觉系统与理智系统仍在萌发当中。
受到良好照顾的幼儿,开始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我的”“我要”等出现在两岁幼儿口中时,则显现出幼儿对成为一个独立“自我”的渴望。虽然如此,两岁幼儿对母亲的情绪依附仍然强烈。两岁幼儿被送到托儿所看不到母亲,情绪失控不能自已,母亲在一旁偷偷担心不忍离开,就是一种情绪融合的展现。
二至六岁的学龄前幼儿,感觉系统迅速成长,需要成人协助了解与辨认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例如:姐姐生日有礼物,我也很想要她的礼物,我不高兴的感觉原来叫作“嫉妒”。
儿童时期,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引及控制,学习“感觉”与“理智”的权衡,学习遵守社会规范。例如:父母不满足我的需求(感觉),不代表不爱我(理智规范)。青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则是学习做一个独立自主及负责的“自我”,以及学习在家庭之外如何适当与他人建立“我们”的联结,练习在“感觉”与“理智”之间取得平衡。例如:面对朋友的勉强,可以选择顺从(感觉)或适当地拒绝(理智),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从理想上来说,如果家庭能支持个人的“自我”发展,个人的自我就能由婴儿时期的完全受情绪主宰,发展到幼儿时期的辨认感觉,再发展到儿童时期的萌发理智,至青年期逐渐成长为不受情绪、感觉主宰的自我。这个理想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原生家庭的互动——能否适时放手,在适当时期给予该时期所需的支持。
如果父母能渐渐放手,给孩子追寻“自我”的成长空间,一个青年应该有能力为自己做主,能觉察自己的感觉与理智,并能在与他人相处的“我们”之间学会有时适当妥协、有时坚持自我,拥有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理想状况中,个人在追寻“自我”和“我们”的两股力量当中,可以很容易找到平衡点。
家庭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与孩子的情绪联结过于紧密,父母无法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放手,于是阻碍了孩子发展成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孩子年幼时,这种状况运行还不成问题,就如圣凯和圣凯妈的情绪融合,圣凯妈将圣凯视为生命重心,以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年幼的圣凯照顾周全,圣凯也习惯依赖母亲。但随着孩子年纪渐长,这样相互依赖的情绪,容易使孩子养成受情绪掌控的习惯,当孩子在生活中任性肆意而为时,情绪化的父母也很难适当管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都受情绪掌控。等孩子进入学校,情绪化的反应无法符合社会期待,孩子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父母无法随着孩子成长而松绑与孩子的情绪联结,强加自己的期许在孩子身上,也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将双方推往彼此厌恶又互相依赖的方向。例如:圣凯妈无法放手,限制圣凯在外交友;圣凯情绪性地拒绝母亲干涉,与母亲冲突不断,却又相当在乎母亲对他的态度。这样纠缠,父母无法尊重孩子的感觉和想法,自然也无法帮助孩子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与想法,同样也无法让孩子发展出能理性思考的自我。
“症状”是焦虑的出口当慢性焦虑在家庭内升高至一定程度,焦虑会找到出口。这个出口可以是在某段关系中或某个人身上:焦虑在某段关系中找到出口,关系中可能出现激烈争执、夫妻离异或外遇等现象;焦虑的出口在某个成员身上时,这个人可能在身体、心理或社交上出现障碍。一般人称这些现象为“问题”,而鲍文则称之为“症状”,以强调这些现象不是导致家庭情绪系统失衡的“原因”。这些现象是讯息,让我们知道家庭情绪系统因承受过多焦虑而失衡。
家庭情绪系统失衡最根本的源头,是家庭成员自我分化不足,又遇上不利环境,导致焦虑升高,产生症状。换句话说,夫妻冲突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问题的症状,它是夫妻面对不利环境产生焦虑后,不自觉采用互相指责的方式,企图解决自己的焦虑,由于行为欠缺理性思考,反而让焦虑在夫妻间相互感染、震荡、扩大。
可以河水比喻蔓延的焦虑。如果河水高涨导致溃堤,溃堤是河川系统失衡的症状,河川容纳的水量有限(自我分化不足)、天气骤变雨势加剧(外在不利环境),才是导致水位高涨的“原因”。有不利的“因”,未必会导致不好的“果”。水位高涨未必会溃堤,河川系统本身出现有问题的环节,才会引发溃堤。在家庭中,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家庭关系或成员则会出现症状。
症状会不会出现,受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程度,以及家中焦虑强度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程度越高,整个家庭的情绪系统越健全,面对不利环境较能理性处理,相对不容易产生慢性焦虑。即使产生慢性焦虑,自我分化程度高的家庭成员对焦虑的忍受度也比较高,焦虑水平比较不容易超过家庭成员负荷的上限。
如果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程度低,成员互动受情绪主导,焦虑容易因不利因素而飙升蔓延,再加上自我分化程度低的成员对慢性焦虑的忍受度也较低,过多的焦虑很容易超过某个家庭成员能承受的上限,焦虑因而在他身上引发崩溃,使其出现症状。
以品萱先生与公司异性同事互动密切为例,面对不利因素,夫妻激烈冲突的症状会不会出现?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不依赖伴侣得到安全感,较能信任伴侣,比较不会视之为压力,即使有所怀疑,也会采取较理性的方式沟通,试着了解事实或是幽默地表达自己的“失落、不安”;如果伴侣的自我分化也相对成熟,他会理性说明、同理并抚慰她的担心。如此,焦虑不至于扩大,自然也不会出现家庭情绪系统失衡的症状。
相对地,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依赖伴侣填补自己渴望亲密的需求,期待伴侣带给自己幸福,感情脆弱且缺乏安全感,容易将伴侣与公司异性同事互动密切视为压力,伴随而来的嫉妒、失落、怀疑,让焦虑飙升。她面对焦虑时的本能反应可能是指控先生“搞暧昧”。如果先生的自我分化程度也不高,面对指责的反应可能是生气、斥责,这会让她的焦虑更加扩大,出现更多指责。恶性循环之下,焦虑更容易泛滥溃堤,夫妻激烈冲突可能成为常态。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