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9.66 5.0折 59 全新

库存5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发展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87573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1229190

上书时间2024-06-0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推荐序<br/>前言<br/>声明<br/>第一部分 家的心理意义<br/>第1章 家庭如何塑造人   /2<br/>第2章 家庭也会生病   /19<br/>第3章 家庭中的越界行为   /43<br/>第4章 家庭关系中的困境   /57<br/>第5章 家庭中更高级的改变   /70<br/>第6章 家庭中的代际传承   /81<br/>第7章 步入全新生命周期的青少年家庭   /98<br/>第8章 家庭中的父性   /106<br/>第二部分 心理诊室中的家庭问题<br/>第9章 守护家庭的卫士——孩子   /116<br/>第10章 如何让家庭发生更大的改变   /123<br/>第11章 父母有时并不那么爱你   /129<br/>第12章 完美无缺的家庭恰恰可能是有问题的   /134<br/>第13章 我们并非刻意获得生病的好处   /140<br/>第14章 父亲缺席的母子盛宴   /147<br/>第15章 什么时候家里就不需要笨小孩了   /152<br/>第16章 我不再需要精神病了   /157<br/>第17章 那些不辞而别的来访者,或许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完成   /163<br/>第18章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169<br/>第19章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肯上学   /177<br/>第20章 如何把孩子从游戏中“夺回来”   /185<br/>第21章 心理诊室中的爱情故事   /190<br/>第22章 孩子也许并不想活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196<br/>第23章 放弃完美父母的幻想吧   /202<br/>第24章 父母为何要“引诱”孩子犯错   /207<br/>第25章 这不是你的错   /219<br/>第26章 家庭问题的解药   /224<br/>第27章 什么样的家庭可能养出有问题的孩子   /237<br/>第三部分 新家庭健康指南<br/>第28章 从我到我们:新家庭的组建   /252<br/>第29章 如何让婚姻渐入佳境   /258<br/>第30章 如何做好新手父母   /270<br/>第31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278<br/>第32章 如何健康地说分离   /282<br/>第33章 新家庭面临的挑战   /287<br/>参考文献   /295<br/>基金项目   /297

内容摘要
本书是从家庭系统的视角出发,基于心理学尤其是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作者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案例,悉心陪伴和协助来访者或家庭穿越代际、跨过阻碍、挣脱牵绊、持续发展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如何从家庭系统理解自己、家人和心理疾病,从而促进家庭心理健康,实现家庭幸福。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个人和家庭的心理健康科普读物,而且可以作为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专业参考书。

精彩内容
 第1章家庭如何塑造人家庭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单位,是人类在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母和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共存,家庭构成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丁克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等多元化的家庭构成越来越常见。家庭构成多元化的显性变化其实较少,更多的家庭成长是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家庭内涵的拓展,以及拓展过程中的代际冲突,这会形成新思想,也会产生新矛盾。社会发展越快,代际传承过程中的跨度就越大,代际传承断裂的机会就越多,家庭问题往往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现如今,儿童、青少年游戏成瘾、厌学、抑郁、自杀等情绪行为问题的日益增加,都在提示家庭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代偿能力不足。
博宇是一位13岁的青春期少年,正在读初一,成绩优异。可是,他突然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原因是一到学校就会感到不安、紧张、
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伴有心慌胸闷。母亲带儿子在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在内科医生建议下转诊至心理科就诊。博宇3岁时随母亲到上海生活,父亲则在老家做生意。这个家庭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父亲在老家还有一个“老
婆”和儿子,小儿子比博宇小3岁。博宇的父亲大部分时间在老家生活,只是偶尔来上海,这样的生活持续已经10年。父亲和母亲达成协议,为了博宇的健康成长,他们不离婚,也不将此事告诉儿子。其实,博宇早已经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不仅要维护父亲辛苦养家不容易的形象,还要照顾一个婚姻受挫的母亲的心情,这个装作不知情的孩子比家里任何一个人都要
辛苦。博宇的不良情绪、厌学行为和躯体症状,显然是面对家庭压力的一种反应,他不想再用这种方式来维护家庭不真实的和谐了。这个家庭的问题看起来是孩子不愿意上学,其实是家庭病了,如果父母不去面对和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博宇的异
常表现就会长期存在,从而被塑造成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少年。
正常的家庭过程什么样的家庭是正常的呢?早期的观点认为,没有问题或症状的家庭就是正常的。这种观点建立在传统的病理学缺陷取向基础之上,强调家庭过程中的病理成分,忽略了家庭互动过程中的正性资源。其实,“没有问题”到“幸福”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常态
家庭”,即在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大多数家庭的运行模式,是正常的。其实,常见的家庭模式未必是健康的,如在特定时期的重男轻女、家庭暴力,对家庭和个人都是具有破坏力的。不常见
的家庭模式也未必是不健康的,比如离婚家庭,成年人能够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有时候反而更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成长。
还有学者提出了“健康家庭”的理念,以家庭最优功
能的理想特质来定义正常家庭。人们一般会遵循主流社会价值或特定的伦理宗教观
念,认为某些特定的运行模式对婚姻和子女教育是最理想、最正确或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过去几十年都支持这个理论模型,把偏离标准的家庭定义为病理化家庭,这样会对那些非主流的家庭造成歧视,比如离异或丧偶家庭、同性恋家庭等。
上述三种所谓的正常家庭模型均基于传统的线性因果假设,即家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或问题必然由对应的原因导致,常致力于找出家庭中的致病因子和罪魁祸首。著名的例子是“致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和“致自闭症的冰箱母亲”理论,认为孩子的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是由高控制且高情感表达或极度冷漠的母亲所导致的。这些理论忽略了家庭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轻易地将某个问题产生的原
因归咎于某个成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容易找出对错的。
在临床观察中我也发现,有问题的家庭背后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批评、指责、
冷酷、紧张和控制是这些家庭的基调,但是这些让人不舒适的表达在家庭成员间是互为因果、相互塑造的。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