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教育哲学研究——基于“方法论”内容的阐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康德教育哲学研究——基于“方法论”内容的阐释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4.88 7.6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得军

出版社知识产权

ISBN9787513092364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2039427

上书时间2024-05-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得军,202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哲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8项。

目录
第一章 康德教育哲学的系统结构........................................... 1

第一节 论康德哲学的教育学意义................................................................. 1

一、康德开启了教育的现代化................................................... 2

二、康德赋予“目的论”新的意义................................................. 8

三、教育是人类进步的支柱..................................................... 13

四、宗教和历史观是理解人类进步的理性理念........................ 16

第二节 康德的教育阶段论........................................................................... 20

一、作为培养基础的纪律和自然的教育................................... 22

二、孕育道德是培养和文明化阶段的目标............................... 28

三、培养原理的道德是道德化的核心任务............................... 38

第二章 第一批判“方法论”的教育学阐述................................. 48

第一节 纯粹理性的训练:消极性的“方法论”.................................. 48

一、贯穿理论与实践是理性目的的批判性认知目的................. 49

二、运用理性的批判破除理性独断运用和怀疑运用的缺陷 … 53

三、纯粹理性在假设和证明上的训练承担着批判的教育目的 … 61

第二节 纯粹理性的法规:积极性的“方法论”.................................. 66

一、训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67

二、促进道德发展是法规的积极性认识................................... 68

三、区分意见、知识和信念是学习者判断自我和真理概念

关系的基础....................................................................... 76

第三节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建构性的“方法论”............................... 82

一、建构教育体系确保教育秩序符合人类的最终目的............. 82

二、批判的路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方式............................ 85

第三章 培养实践理性:第二批判“方法论”的教育学阐述............. 87

第一节 道德判断力:培养对法则的品味....................................... 90

一、客观的法则何以成为主观的动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 91

二、预备性教育破除阻力........................................................ 93

三、通过道德练习获得判断力................................................. 97

四、美与崇高深化道德练习,培养道德判断力...................... 103

第二节 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培养道德判断的习惯................. 111

一、闲谈与对话可以培养道德洞察力.................................... 112

二、道德勇气能够培养道德执行力........................................ 118

三、塑造思维方式实践道德洞察力........................................ 119

第三节 公民社会的教育功能:塑造人格..................................... 123

一、公民社会发挥着外部教育机制的价值............................. 124

二、通过自由交流塑造学习者的人格.................................... 127

三、教师承担着国家哲学在公民社会中的教化功能............... 133

第四章 第三批判“方法论”和“伦理方法论”的教育学阐述 … 137

第一节 审美关系:审美判断力“方法论”的教育价值...................... 138

一、崇高感构成了学习者人格发展的基础............................. 140

二、审美对道德教育起到支持性作用.................................... 146

三、借用文明化培养适合人性的社会性................................. 149

第二节 目的论关系:目的论判断力“方法论”的教育价值............... 155

一、目的论:与自然有关的目的判断.................................... 156

二、终极目的:引导学习者追求卓越发展............................. 165

三、批判哲学:以人的规定和使命为基础整合其他学科的

发展............................................................................... 171

第三节 伦理关系:德性论“方法论”的教育价值............................. 175

一、道德问答手册的教育意义............................................... 176

二、友谊理念促使学习者成为人类之友................................. 180

三、友谊是学习者心灵生活的原则........................................ 184

结语:为了理性与自由的教育............................................................ 190

参考文献............................................................................. 194

后 记............................................................................. 201

内容摘要
康德哲学和教育理论分别是现代哲学的基础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源头。但是,由于二者论述的重点和风格各不相同,所以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仍然是学术界讨论至今的一个问题。康德有一部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论教育学》,但是他的教育哲学蕴含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而不限于单行本的《论教育学》。本书不揣浅陋,立足于康德哲学文本的五个“方法论”内容,尝试探讨康德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关系,勾勒出康德并没有以教育之名撰写出的有关教育的批判性哲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