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
  • 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
  • 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
  • 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
  • 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0.09 7.6折 79 全新

库存5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修·德斯蒙德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64604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2047957

上书时间2024-05-2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社会学家、城市民族志学者,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驱逐实验室(EvictionLab)主任,《纽约时报杂志》特约撰稿人。
德斯蒙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的贫困和公共政策方面。前著《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卡内基奖等,被评为过去100年中最好的50本非虚构图书之一,获选有史以来100本最佳社会政策图书。德斯蒙德也因此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被列入“影响全美政治议题的50位人物”。

目录
推荐序一? 美国式贫困的根源与出路? 马亮 / III
推荐序二? 消除贫困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田丰 / XIII
推荐序三? 为什么贫穷是一种昂贵的生活?? 熊易寒 / XIX
前? 言 / XXVII
第一章 贫困意味着什么 / 001
第二章 减贫为什么原地踏步 / 017
第三章 我们是如何剥削劳动者的 / 033
第四章 我们是如何强迫穷人多花钱的 / 055
第五章 我们是怎么吃福利的 / 073
第六章 我们如何用钱换取机会 / 095
第七章 为结束贫困而奋斗 / 111
第八章 让穷人拥有权力 / 131
第九章 拆掉高墙 / 153
结? 语 / 175
致? 谢 / 183
注? 释 / 189

内容摘要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一个符合想象的美国纸醉金迷、机遇遍地,实在很难与“贫困”二字联系起来。然而,这样由中产和精英阶层代表的美国只是社会现实的一面,现实的另一面是,美国的贫困问题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严重的: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每8个孩子就有一个缺乏生活保障;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学生中,有100多万人无家可归;因为被房东驱逐、居无定所,每年有许多人在街头流浪、死亡……这样的现实触目惊心,在这个富有的国家,为什么存在这么多绝望和苦难?这正是社会学家马修·德斯蒙德想要回答的问题。他确实得出了答案:这个丰裕社会的贫困无法消除,是因为有人乐见其成并从中获益,一个人的贫困,就是另一个人的利润。显而易见,这本书中想要解释的美国式贫困并非绝对贫困,而是赤裸裸的不平等——要彻底理解贫困,我们不能只盯着穷人的生活。穷人无法改变现状,正是另一部分人“以贫为壑”的结果。他们压低穷人的工资,迫使穷人为基本的生存缴纳更多费用。他们总是优先考虑累积自己的财富,而不是缓解贫困问题,这就使得富愈富、贫愈贫,一地的贫穷与绝望在聚集,另一地的资源和财富却不断滋长、日益集中,导致最终筑起了贫富间难以逾越的高墙。
这样的高墙使得社会分裂失序。那些未曾经历贫困的人或许难以理解,贫穷并非只是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么简单,“饥饿和尊严是无法并存的”——在贫困线那一行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部分人日复一日具体的痛苦,这意味着生理上的痛苦、心灵的创伤,意味着漂泊无依、提心吊胆,意味着尊严被践踏、人格的矮化、自由的丧失……因此,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的绝不止做慈善这么简单,在一个丰裕的社会,如德斯蒙德所述,也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多么高明的办法,而是解决问题的意志。

精彩内容
前言
美国的贫困状况为什么如此严重?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成年以后,我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和报道贫困问题。我曾在非常贫困的社区居住过,也曾与全国各地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共度时光;我仔细研读统计数据和官方报告,聆听社区组织者和工会代表的心声,向他们学习;我起草公共政策,学习福利制度、城市规划和美国种族主义的相关历史,还在两所 高校授课,讲授有关不平等问题的课程。即便如此,我仍然感到自己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贫困这个问题。在这个富饶的国家,怎么会存在这么多的苦难?我给不出一个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从小就开始关注贫困问题。小时候,我家住在亚利桑那州温斯洛郊外几英里的地方,房子价值 6万美元。温斯洛是一个小镇,66号公路从这里穿过,往西走是弗拉格斯塔夫市。房子很小,是木质结构的;房子周围是压实的土地,杂草丛生。我很爱我的家,爱那个烧木柴的炉子,也爱那几株俄罗斯橄榄树。我们一家搬到这里来,是因为我父亲在附近的第一基督教会担任牧师。牧师收入不高,全靠信众的奉献。我爸常发牢骚,说镇上的铁路工人都比他挣得多。父亲能读懂古希腊文,但比不上铁路工人有工会。
如果家里什么东西坏了,我们要么学着自己去修,要么就凑合着用。有一次,我拿着一把红色莱德气弹枪把窗户打穿了,就一直没有修理;还有一次,我和家里的一位朋友在一个废品回收站淘来了适配的零件后,一起为我的第一辆皮卡车换了一台发动机。后来,父亲丢了工作,银行把我们的房子收走了,那时候这种事还不常见,于是我们学会了没有房子住也能凑合过日子。总的来说,我把这件事怪在了我爸头上。但有时候我也想不通,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对待一个遇到难处的家庭呢?
为了能上大学,我申请了能申请的所有奖学金和学生贷款,最终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习。与此同时,我也勤工俭学:早晨在星巴克调过咖啡,还做过电话推销员,你能想到的工作我都干过。暑假期间,我就不声不响回到老家附近的一片林区,在那做荒地消防员;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和校园周围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待在一起—不是去做志愿者帮他们准备餐食或者给他们送衣物,而是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我想,这段经历帮助了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我厘清我所看到的世界,那就是:这世界有太多、太多的钱。在我的老家温斯洛,有的人比别人家境好一些,但不像这里的差距这么大。我有同学开着宝马车和野马敞篷车上学,而我在大学期间基本没有车开,就算有,也只是一辆1978年的福特F—150皮卡。车的发动机是从废品回收站捡来的,车底板有几个大洞,开起来的时候能看到路面从车底飞速掠过。我的同学们去餐厅吃寿司,而我在宿舍里囤沙丁鱼罐头和苏打饼干。学校的主校区在凤凰城郊的坦佩镇,当地政府花费几亿美元在沙漠中央建造了一个长达两英里的人工湖,这个巨大的“水塘”每年都有2/3的水会蒸发掉。而和这里几条街之隔的地方,就有人在沿路乞讨。我不明白,这种程度的赤贫怎么能够和那样的丰饶与浪费同时存在?
我开始在课堂上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希望我选修的课程能帮助自己理解这个国家,去搞明白它为什么有着如此令人不解的、赤裸裸的不平等。后来在威斯康星大学读博期间(只有这个项目录取了我),我继续探究这个问题。我研究的课题是住房危机,为了尽量近距离了解自己的课题,我搬到了密尔沃基市,先住在一个移动屋营区,然后搬进一处群租房里。我和一些被房东赶出来的家庭成了朋友,在之后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追随着他们的足迹:我睡在他们住处的地板上,看着他们的孩子长大,和他们一起争吵、说笑;后来,我也参加过其中一些人的葬礼。
在密尔沃基市,我结识了几位老奶奶,她们住在没有暖气的房车里。当冬天来临,她们就裹着毛毯,祈祷自己的便携式取暖器千万别出毛病。我曾经见过一处公寓里住着好几个孩子,家里没有大人,孩子们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里被扫地出门。在母亲过世后,他们就继续住在这间房子里,直到警长上门将他们赶走。 离开密尔沃基后,我在全国各地结识了许多贫穷的人,他们为了尊严和正义努力奋斗—也有人只是为了活下去而斗争,毕竟生 存本身已经很艰难了:在新泽西州,有一些家庭保健护理员明明做着全职工作,却没有住处;在加利福尼亚州,快餐店员工努力抗争,只为争取到能维持生计的薪资;在明尼阿波利斯市,无证 移民通过谷歌翻译软件与邻居们交流,组织起来争取平价住房。
这就是我们国家真实的样子: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贫困问题却比任何其他发达民主国家都要严重。如果美国的贫困人口单独成立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口将比澳大利亚和委内瑞拉都多。美国有近1/9的人(包括1/8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有超过3800万人买不起基本生活必需品,多达1.08亿人年收入不超过5.5万美元,很多人挣扎在贫困和温饱之间。
在美国公立学校就读的孩子当中,有100多万人无家可归,他们要么住在汽车旅馆,要么在车里、收容所和废弃的建筑物中过夜。许多人在进了监狱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他们贫困的自由之身,生活条件还不如监狱里好。超过200万美国人的家里没有自来水和抽水马桶。在弗吉尼亚州,有居民从被污染的溪流里汲取饮用水;在纳瓦霍原住民保留地,人们要带着水桶开好几个小时车去灌水回家。像钩虫病这种人们以为早就消灭了的热带病,又在美国乡村的那些贫困社区卷土重来,这往往是因为不达标的净水系统让孩子们接触了脏水。
美国每年比中国多产出价值 5.3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我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比日本、德国、英国、印度、法国和意大利这些世界经济排名第三至第八的国家加起来还要高。仅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规模就超过了加拿大,纽约州的经济规模则超过了韩国。美国的贫困并不是因为缺少资源,而是因为缺少了一些其他东西。
描写贫困的书籍往往是围绕着穷人来书写的,过去100多年来都是如此。1890年,雅各布·里斯在《另一半人怎样生活》一 书中描写了纽约贫民窟的恶劣条件,并用照片将那些在小巷中睡觉的脏兮兮的孩子们记录了下来。10年后,简 ·亚当斯描写了芝加哥移民工人悲惨的生活:来自俄罗斯的13岁女孩因为无法偿还3美元的贷款而自杀;刚生下孩子的妈妈被迫长时间工作,导 致奶水浸透了衣衫。詹姆斯·阿吉和沃克·埃文斯有关大萧条时期的报道,以及多萝西娅·兰格的新闻摄影,都将风尘仆仆、颓废消沉的佃农形象深深地刻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1962年,迈克尔·哈灵顿出版了《另一个美国》,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人们看到那几千万被“抛诸脑后”的人。两年后,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和夫人克劳迪娅到访阿巴拉契亚地区,来到一户丢了工作的锯木工人的家,坐在用粗木制成的门廊上,身边围着几个衣衫褴褛、牙齿凌乱的孩子。
这些作品帮我们看到了贫困的面貌,这一点至关重要。但是,它们并没有(也无法)回答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为什么美国的贫困问题如此严重?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需要另一种解法。要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盯着穷人本身。我们这些拥有特权、过着丰裕生活的人,必须检视自己。我们—我们这些生活安稳、有保险、有住房、受过大学教育、受到保护、 幸运的人,是否与他人遭受的这种毫无必要的痛苦之间有着联系?这本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它是为“我们”所写的。因此,虽然这是一本关于贫困的书,但它不仅仅是关于穷人的。相反,它写出了“与另一半相对的那一半”是如何生活的,是一个关于一些人如何受到压制以便另一群人能够蓬勃发展的故事。
根据我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研究,我在书里阐述了为什么美国存在这么严重的贫困问题,并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办法。当然,消除贫困需要新政策的出台,需要政治运动的重振;同时,还要求我们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成为“贫困废除主义者”,不要把自己的美好生活建立在邻居的苦难之上,不再在无意间成为穷人的敌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