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绸之路
  • 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绸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绸之路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7.61 5.9折 98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信刚

出版社云南人民

ISBN9787222227248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2050585

上书时间2024-05-1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信刚,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历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等。2007年退休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商学院及土耳其海峡大学讲授人文通识课程,并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名誉院长。著有《大学之修养》《大中东行纪》《文明的地图》《丝路文明十五讲》等关于教育、文化与文明的中英文著作十三部。

目录
绪言篇
1 草原丝路解析 
2 陆上丝路的历史线索:人口迁徙
3 草原丝路上的族群和语言 
叙事篇 从大兴安岭到第聂伯河
内蒙古与宁夏段 
4 呼伦贝尔草原的召唤:草原丝路最东端
5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俄自然分界线上的跨界民族
6 从室韦到满洲里:国际口岸的异国情调
7 赤峰的两堂课:红山文化与辽上京
8 呼和浩特今昔:自归绥演变而来
9 包头与鄂尔多斯:走西口到康巴什新区
10 不教胡马度阴山:谁才是胡人?
11 缘何“踏破贺兰山缺”?:《满江红》之谜
12 银川之行:被低估的西夏王朝
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与阿尔泰山脉段
13 且说蒙古高原:12世纪以后成为蒙古人的故乡
14 在乌兰巴托看成吉思汗:征服者的军事政治天才
15 枢纽城市乌兰乌德: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风情
16 伊尔库茨克掠影:西伯利亚的巴黎
17 转世而来的图瓦共和国: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8 图瓦首府克孜勒见闻:亚洲的地理中心
准噶尔盆地段 
19 进入准噶尔盆地:从月氏人王庭到故土新归
20 乌鲁木齐及周围:西汉以降的历史沿革
21 伊犁春秋:西域政权交替的舞台
22 阿勒泰与塔城:四国边境的风景与风云
23 霍城与察布查尔:锡伯营来此开垦戍边
24 霍尔果斯口岸: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天山与哈萨克草原段 
25 昔日都城阿拉木图:古老土地上的新城市
26 吉尔吉斯斯坦透视:饱经动乱的美丽国度
27 塔拉兹的战争、和平与爱情:从怛逻斯之役说起
28 新都阿斯塔纳:迁都草原的政治豪赌
乌拉尔河、伏尔加河、黑海-里海草原段
29 分界线以南的乌法:欧亚两洲的结合
30 喀山二度游:大锅城也有个克里姆林
31 始于莫斯科的伏尔加河之旅:一口被流放的钟
32 一直游到伏尔加格勒:地下司令部、太空舱与战役废墟
33 搭火车去阿斯特拉罕:南部边疆的历史重镇
34 自驾埃利斯塔:卡尔梅克人的坚韧
35 黑海-里海草原:各方势力在此角逐
综论篇
36 引弓之民的连续性
37 草原文明与草原帝国

内容摘要
本书为张信刚“大丝路行纪”系列的第一册,着眼于草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
草原丝路由贯穿欧亚大陆北部的大草原连接而成,东起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西端则是注入黑海的第聂伯河下游地区。这片广阔的大草原,孕育了欧亚大陆历史上独特的文明风景。
本书主要依托于作者四十多年的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之成果,行程上万公里,涉及草原丝路上各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掌故。从内蒙古到宁夏,从贝加尔湖到阿尔泰山,从哈萨克草原到黑海-里海草原……作者有感于草原丝路上多样的风土人情与地理风貌,用镜头记录下数十年间的时代变迁,以深厚的笔力观照古今,爬梳不同文明间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串联起一张广阔浩瀚、流动不居的草原文明地图。

精彩内容
二十年三访莫斯科2000年,我们夫妻觅得机会在莫斯科停留一个星期,但是没来得及去伏尔加河。2010年,我特意经莫斯科去了伏尔加河流域的最大城市喀山旅游,回程时在莫斯科住了三天。2019年,我们夫妻和一群好友从莫斯科出发,乘游轮游览伏尔加河全程,直到里海入海口附近。
这20年间,莫斯科的市貌没有多大的改变,可人们的衣着和社会氛围的改变却相当明显。20年前,俄罗斯正处于“休克疗法”后的经济危机中,俄罗斯的中国文学专家李福清(BorisRiftin)教授来酒店看我们,他很坦白地跟我们说:“我很愿意和你们一起吃一顿中国餐,但是我不能请你们,因为我请不起。”作为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几十年来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学者,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折合美元才不过100多一点。我那时是香港城市大学的校长,工资是他的许多倍。为了不让他为难,我毫不犹豫也当仁不让地答应下来。我们夫妇和李福清教授夫妇,以及旅居俄罗斯多年的俄罗斯文学专家白嗣宏教授夫妇去了一家台湾人开的中国饭馆,大快朵颐,畅谈古今。从他们两对夫妇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更多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俄国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状态的印象和评价。
那一次我们夫妻还特地去了导游书中推荐的一家高档俄国餐馆。因为离我们住的酒店很远,所以要先坐很长一段地铁,再走颇长的一段路才能到。这当然不是我们第一次乘坐著名的莫斯科地铁,但却是坐得最久的一次。在莫斯科乘坐地铁是一种享受。几乎每个地铁站都像是个博物馆——绘画、雕塑、站台的设计都堪称精致雅观。虽然我们不通俄文,但是只要能认出几个字母,就能大致猜出站名的发音。比如,我们要去的普希金站的第一个俄文字母是Π,即希腊字母“π”的大写,发英文中“P”字音。到站时看图识字,见到Π字,而且单词的长短差不多时,就知道该下车了。
辗转半天,终于到了饭店,还好路程顺利,不过一进饭店门却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先要通过金属探测器—要知道,我这次游览莫斯科是在“9·11”事件发生之前,当时恐怖主义、反恐安保等远未成为人们熟悉的概念,许多机场都未必有这么严格的安检。后来才知道,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黑社会猖獗,许多黑社会人物到高档餐馆去谈判或者议事,谈不拢就动辄拔枪对射。所以,餐馆为了保护自己,就在大门口设置了金属探测器,可能也雇了休班警察或是黑社会成员作为他们的保安人员和保护伞。那顿饭我们夫妇俩吃得非常舒服,充分领略了俄国的餐饮文化,的确名不虚传,但是金属探测器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比俄国大餐更为深刻的印象。
我们又去了莫斯科的好几家博物馆和艺术馆,还特别去了一次全俄最著名的国家大剧院(BolshoiTheater)看芭蕾。我意外地得知,当时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一个月的工资折换成美元也是100多!他们都是世界一流的芭蕾舞演员,要是在伦敦、纽约的话,一个月的工资起码超过1万美元。
但很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女性经过两三百年的文化熏陶,包括70多年的苏维埃政权,在国家解体、时局艰难的当时,都还能够在十分有限的开销之下,竭力保持简单而有品位的化妆和打扮。所以在莫斯科的大街上,经常看到邋里邋遢的男人,女人却往往都还保持着体面的装束。这种现象不仅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古姆总百货商场(ГУМ)周围存在,更在看芭蕾舞演出的那天晚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2010年夏天,我再去莫斯科,有两个朋友负责接待。一位带我去了华人华商聚集的柳布利诺大市场和一座俄罗斯东正教的修道院,另一位则带我去了郊区沙俄时代的一个伯爵的庄园,还去品尝了哥萨克人的餐馆。这一次明显感到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情况有所改善,人均收入提高了一大截,连坐出租车都贵了几倍。
2019年,我们十几个人在莫斯科待了大概也就48小时,再次见证了俄罗斯的复兴之路。这一次,我们请一位北大赴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和一位旅居俄国多年的中国老教授来和我们座谈,他们也分享了一些他们对莫斯科的观察和理解。
显而易见,俄罗斯人还在保存自己的俄罗斯风格、东方拜占庭文化的继承人身份,与加入欧洲、变成现代欧洲的一部分之间徘徊。俄罗斯的国徽是望东又看西的双头鹰——这也是它继承的拜占庭帝国的标志之一。相信今后俄罗斯社会关于未来道路的争论,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