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斐说《论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裴斐说《论语》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1.56 7.0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裴斐

出版社四川文艺

ISBN9787541168468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2031518

上书时间2024-04-2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裴斐(1933—1997),原名裴家麟,四川成都人,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原教授。曾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四川江油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委等职。在李白研究、杜甫研究、文学理论、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思想文化等方面均卓有建树,出版有《李白十论》《诗缘情辨》《李白选集》等学术著作。

内容摘要
本书由国学大师裴斐生前在中央民族大学为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论语》课的讲稿整理修订而成,内容占《论语》三分之一,计六篇另二十章,据内容拟有小标题,讲评结合。本书作为作者晚年遗作之一,风格独特,新义迭出,除了阐述孔子学说、教读《论语》方法,还写出了一个有个性有温度的不一样的孔子。作者结合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字字珠玑,娓娓道来,值得再三品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本书不仅是对出生于成都的这位国学大师的纪念和对其学术著述的总结,也能让国学爱好者和广大学子从大师文字中学习人生智慧,提升语文、逻辑综合能力。

精彩内容
前言做学问也须有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古往今来讲《论语》的人那么多,我现在决定开这门课,就是要和他们竞争,如不能超过前人,也要表现出自己的思想风格和时代特色。附带说一句:我很同意西方诠释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肯定诠释者主观投入之必然性与必要性,认为这正是学术发展的前提。至于说冒险,是因为有许多心里话要讲。契诃夫曾对高尔基说,他对女人的真实看法,要等到一只脚踏进棺材时才说;好像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讲讲女人都得冒险,何况谈论整个社会人生!我现在虽然年方六十,但又抽烟又喝酒,正大踏步走向火葬场,所以非抓紧时间说真话不可。再说,这很可能是我在本校最后一次讲大课,成败难卜,由此观之,也是一种冒险。以上所说近乎玩笑,不必当真。下边转入正题。人之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有文化。大率而言,文化分两类:一为研究自然,叫作自然科学;一为研究人自身,叫作人文科学。当然,这两类文化在发展中是相互影响(促进或制约),并且还有彼此渗透的情况,所以我前边用了“大率而言”这个限制语。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人文为本,自然为用;这道理很简单,因为二者的主体都是人,即都是要人去研究,并且是为了人。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两类文化都很发达。但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了,大大落后了;其中原因这里不去讲,这个事实是大家都承认的。那么人文科学如何呢?有人说好极了,有人说坏透了,已经争论了快一百年,现在仍在争论。两种论调都有道理,又都是片面的。针对“好极了”的论调我说“坏透了”,针对“坏透了”的论调我说“好极了”。现在令人担忧的不是说好说坏,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根本不了解。自然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所谓民族文化就是指人文科学。你们都是大学生、研究生,而且是专攻人文的,请扪心自问:对中国的文、史、哲——具体讲就是经、史、子、集——究竟知道多少?按理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民族文化的载体,就是说,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至日常言行举止,都应具有民族的特色。可是从现在年轻人身上很难看出这种特色。最近接到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年轻人的电话,讲的是汉语,可满口“哼哼、yes、ok”,你要说“嗯、对、好”岂不省事些?说话腔调也怪里怪气,好像外国人学汉语,其实他就是北京长大的孩子。我不知他英语学得怎样。如果英语也讲不好,那就真成了庄子所说那个到邯郸学步的寿陵人了。这种人在学术界也有,刚学了点洋理论的皮毛,就用来吓唬自己的同胞。我并不反对借鉴西方理论,正如鲁迅所说,吃牛肉可以强壮身体;可是现在有不少人,刚吃了几口牛肉就在那里学牛叫。至于社会道德之败坏,那更是怵心刿目!做人总得有个原则,现在的一些人是什么原则都不讲,或者口头上讲得冠冕堂皇,实行的则是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唯利是图;一个礼义之邦,现在社会有些人人心都变得寡廉鲜耻,难怪有人提出要振兴国学,“兴灭继绝”;也有人惊呼“人心不古”,主张恢复儒家传统。这是一种复古思潮,是对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反动。我很同情,但并不完全赞成。自然科学是为发展物质文明,人文科学是为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无国界,可以全盘西化(实际我们在许多方面早已如此),精神文明则必须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传统。如果精神文明也西化,那就丢掉自己做中国人的根本,成了外国人。这种主张,岂不和晚清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样?不一样。我说的保持和发扬,并非原封不动地继承。以某观之,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既有举世无匹的极好的东西,也有长期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的极坏的东西;要保持和发扬,必须用现代的观点重新加以认识,所谓现代观点也包含对西方的借鉴。从来的复古,其实都是革新;中国、西方均如此。不过最好还是叫复兴。我主张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在文化上也来一次复兴运动,其基本内容就是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温故而知新,温故目的是知新,面向现代和未来。]认识中国文化传统要从儒家开始,认识儒家要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须从《论语》开始。《论语》是部什么书?我说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一部奇书。《论语》是语录体,以记言为主(也记行);“论”通伦,伦次即编次之意。这是一本由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记录编订的孔子言行录,其中也有弟子的言行。孔子一辈子没写过书。《春秋》原出鲁国史官记录,可能经过孔子整理但并非他撰写;即便是他撰写,要没有三《传》就根本无法看懂,而三《传》(尤其是《左传》)中究竟有多少孔子的意思,只有天知道。再,孔子“五十学《易》”是事实,“作《十翼》”之载绝对不可信。孔子思想及言行均见于他人记载,先秦典籍如《左传》《礼记》以至《庄子》中都有;而最全面亦最可信的记载,则无疑是《论语》一书。由门弟子记录先师言行的书并不罕见,例如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墨翟、孟轲也都没留下著作,其言行亦见于门弟子撰述;再如我国佛教禅宗的各种语录,以及《二程遗书》《朱子语类》等,亦属此类。但所有上述这些书,或以理论命题分门别类,或以纪事本末各自成篇,要之均有不同程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论语》二十篇,篇与篇之间既无联系,亦无法从内容或时序上加以区别,一篇之中往往三言两语阐明一个观点,接着就转入另一命题,而同一范畴的命题又散见于各篇。《论语》是部奇书,奇就奇在这种“有头无尾,得后遗前”的天女散花般的写法;奇之又奇的是,如此杂乱无章,总共万余字,竟能表达一个涉及哲学、伦理、政治、历史、教育、文学、音乐等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从而充分显示出孔子的智慧和性格,从中也能看出其若干弟子的性格。台湾地区学者南怀瑾,认为《论语》每篇都有个中心,并且彼此间有联系,合起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论语别裁》),这是不对的。少数几篇确有中心内容(《乡党》尤明显),但绝非篇篇如此。总的看来是杂乱无章,且时有重复,此正说明它保存着孔门弟子的原始记录,编订者纵有改易亦不大。当初孔门弟子恐怕并没想到要写书,只是出于难以忘怀和情不自已,要把关于先师的记忆告诉别人或记录下来,因而终于写下的往往是孔子言行中最精彩最重要的片断:这正是造成《论语》特色及成就的根本原因。《论语》无愧为儒家圣经,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大奇迹。我开的这门课,题为“论语讲评”,一是讲,再是评。讲解是为把原义搞清楚,这方面主要参照前人及时贤注解,亦时以己意出之。前人关于《论语》的著作上千家,我只参考三种最重要的注本,即《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代及今人的注本,则参考康有为《论语注》、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虽仅六种,实际包括多家,这足够了。各家分歧之处,或择善而从,或两存,一般不说明出处(重要地方也得说明);出于己见则必说明。字、句解释多从旧注,章节串讲多出于己见。无论字句解释或章节串讲,均力求合乎文本原义,实际做到什么程度那又是另一回事。篇章之划分,在《论语注疏》中即已固定下来,后世注本有极小差异,本讲悉依古本。评论则完全是从现代观点出发,既有古今比较,也有中西比较,并且免不了借题发挥。这方面倒是受了南怀瑾启发,不过我的见解自以为比他高明。他只说“好极了”,我还要说“坏透了”。不是说孔子本人坏,他在他那个时代一点也不坏;而是说他的有些观点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坏,非常坏。指出孔子的坏,正是为了继承这位文化伟人,使其学说在今天继续发挥作用。讲与评,有时很难分;讲中有评,评中有讲。开这门课的目的、方法都讲了,也简单介绍了《论语》是部什么书。再谈谈对同学们的要求。首先要求背,一定要背。《论语》这样的书,要不能背,学了也白学。但不要求全背,比如《乡党》篇就不用背,别的篇章也用不着全背;凡须背的将在每次课结束时指出。再是要求在弄懂文本原义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加以批判地继承,并且身体力行。君子之学是身心之学,小人之学才是耳口之学。这门课绝非单纯传授知识,主要是希望有助于你们学会做人,做个堂堂正正的现代中国人。这里边包含几层意思:首先是做人。做人就得有做人的原则,即为人之道,为人之道就是人生哲学,《论语》讲的就是这个。再是要做个中国人,要讲中国人的为人之道。至于堂堂正正,那是形容词,可以做各种解释。我这里主要是强调做人要有自尊心,这正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缺乏的。没有自尊,为人之道就无从谈起。还要补充一点——“现代”,完全像古人一样不行。对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东西毕竟不能全学,必须做出新的诠释或加以修正、补充,从而形成新的中国人的为人之道。我这个话还有些言外意,就是“有助于”“做个堂堂正正的现代中国人”,不是说学了《论语》以后就能做到,还要学很多别的东西。就拿儒家的著作来说,《论语》很重要,认识孔子首先要读《论语》,但还需要学很多其他的著作。比如《孟子》应该学,孟子在很多方面比孔子有所发展。以至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一直到程朱的理学,宋明的陆王心学,都是属于儒家这一大的范围。孔子的学术,特别是《论语》里边,主要是讲为人之道。当然这为人之道很概括、很宽,包括“修、齐、治、平”,但他讲的都是现实人生,不太讲形而上的东西,所以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实际上中国有哲学,儒家也有哲学。《周易》就是哲学,到董仲舒,到理学,到心学……中国的形而上的东西也很多,而且比西方的更丰富、更深刻。这些东西都需要学。还有别的,比如老庄、禅宗。中国文化传统不止是儒家(当然儒家是一个主体,最重要的)。所以说学习《论语》只是一个开始。还有一点言外意——我强调儒家的文化传统,但是不希望你们成为新儒家。现在新儒家的思想很盛行。新儒家的第一代应该说是在五四时期,正当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要“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化的时候,就有新儒家的出现。那时候梁漱溟就在北大开孔子课,后来又开佛学课。所以新儒家第一代差不多是在五四时期,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钱穆也是这个时期,稍晚一点。第一代的特点:他们这几位都是同时研究佛学。梁漱溟最后表示:“我的归宿不是儒,是佛。”他们都是把佛家的东西揉进儒家,所以形而上的东西比较多。钱穆少一些,梁漱溟和熊十力多一些。第二代,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为代表。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曾发表了一个宣言性的东西:《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主要是要返本——以儒家文化为根本,而又融进了一些西方的东西。五四时期不是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吗?他们说“德先生”和“赛先生”儒家思想就有,不过没有被发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展起来而已。这是代表新儒家极盛时期的第二代。现在进入第三代了。第三代好像没有跟他们地位相当的这样一批人,但是人还是不少,海峡两岸都有。对于新儒家的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不是一概抹杀,但是我不主张简单地返本。学习儒家的文化,还有别的文化(刚才讲了,包括道家、禅宗,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都要“温故而知新”。“温故”的目的主要是“知新”,要发展出新的东西来。我不主张现在归宗于哪一派、哪一家的学说,总的来说,民族文化应该很好地继承,但重要的是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简单说起来,我主张中国要出现新的思想家。这新的思想家首先要全面地继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根本;要借鉴西方,这是第二;第三,更重要的一点,要从自己的时代感受出发。新儒家学派我不同意他们的,主要是他们缺乏这样一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