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医传承文库.对话名老中医系列-对话名老中医-东部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医传承文库.对话名老中医系列-对话名老中医-东部篇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75.31 7.6折 99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高彦彬|责编:李昆|总主编:谷晓红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ISBN9787513279635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31959958

上书时间2024-03-1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1960年生,山东鄄城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及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肾病内分泌科主任,肾病糖尿病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内分泌代谢科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专科肾内科学术带头人。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中医研修院院长、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代谢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络病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科技之星,北京市政协常委。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973课题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其他等级奖3项,兼任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国糖尿病防治康复促进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糖代谢病研究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糖尿病联盟会员,日本全国糖尿病联盟顾问,日中健康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顾问,《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疑难病杂志》副主编,《中国医药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及特约审稿人。

目录
第一章  石学敏
  名医之路——刻苦学习、立志从事针灸事业
  学术创新——理论结合临床创立“醒脑针刺法”
  针刺治疗中风病经验——醒脑开窍
  针刺治疗精神疾患经验——调神启闭
  回首过往与寄语后学
  名医寄语
第二章  张大宁
  名医之路——从医之德,律己之心
  学好中医——读好经典、不断实践
  理论结合临床,奠基中医肾病学
  传承中医,发展中医
  名医寄语
第三章  禤国维
  名医之路——创新发展岭南皮肤病学
  融合中西医之长,一切为患者着想
  中医学思维古老而常新
  提出解毒法和补肾法治疗疑难皮肤病
  临床重视病证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关键是人才
  名医寄语
第四章  柴嵩岩
  名医之路——我学医路上的两件事
  前辈言传身教提携
  锲而不舍,厚积薄发,小荷初露
  令我印象深刻的早年行医故事
  我晚年的心愿
  名医寄语
第五章  李佃贵
  名医之路——我的学医缘由
  我学习中医的三个阶段
  我的临床辨证方法
  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癌症的一些体会
  日常养生方法
  优秀中医应当具备的素质
  我对传承老中医经验的体会
  我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对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建议
  名医寄语
第六章  严世芸
  我的学医缘由
  我学习中医的三个阶段
  “中和”思想是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的基石
  临床经验与创新
  优秀中医应当具备的素质
  我对传承老中医经验的体会
  名医寄语
第七章  陈彤云
  我的学医缘由

内容摘要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本书为名老中医讲述成才故事、深入解析名老中医道术形成过程,大师在身边,与名老中医贴近,展现不同大医风采。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采自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全景式地呈现名老中医的群体鲜活形象。本书记录了22位名中医的访谈录,分为名医简介、名医寄语和名医访谈三部分。名医简介是对名老中医的基本介绍,名医寄语是精炼总结了名老中医对青年学子提出的期望和鼓励,名医访谈主要包括名医之路、职业认同、学成中医、擅治疾病、传承发展等方面。名老中医的治学方法、独到创新的学术观点、丰富鲜活有效的诊疗经验、对中医传承发展的精辟见解,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精彩内容
名医之路——刻苦学习、
立志从事针灸事业访谈者:您是怎么走上中医之路的?
石学敏:西青区位于天津市的西南面,是一个水网交织、植被繁茂的鱼米之乡,我出生在西青区大寺镇石各庄村一户农民家庭,兄弟
姐妹共七人,我排行第二。
那时,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老百姓过着受尽欺压的贫苦生活,虽然我的家境贫寒,但兄弟姐妹们非常勤奋,互相诽让,而且都有着自己的事业,我的大哥在酿酒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我从小就特别好动脑子琢磨事儿,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7岁那年,当地传染病暴发流行起来,死了很多人,当时我被带到了姑妈家“避难”。我想:这个病为什
么这样难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为乡亲们治病,解除乡亲们的病痛。新中国成立后,我上了高中,我的班主任是一名知识非常渊博的老师,对我选择人生道路起了很大作用。中学毕业时,天津市刚刚出现了中医药的高等教育学府——天津中医学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班主任建议说:“中医纳入正式高等教育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历史上中医都是师傅带徒弟,我不反对这种一代带一代的手工业模式,但这种模式不如高等教育能培养出高级人才。高级人才的培养必须得有复合型的教育,培养新型的现代中医而且也教授西方医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不但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会起作用。”我当时就觉得老师的话非常有道理,知道中医药博大精深,有许多理论方法需要去继承发扬。我听从了班主任的意见,报考了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