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名画记/博雅经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历代名画记/博雅经典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6.23 5.1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彦远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34844959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3596410

上书时间2024-01-2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朱和平,男,1965年生。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湖南省艺术学省级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首届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
张彦远(815--907),字爱宾,中国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寺卿。家藏法书名画甚丰,精于鉴赏,擅长书画,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

目录
卷一
  叙画之源流
  叙画之兴废
  叙历代能画人名
  论画六法
  论画山水树石
卷二
  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论顾陆张吴用笔
  论画体工用拓写
  论名价品第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卷三
  叙自古跋尾押署
  叙古今公私印记
  论装背褾轴
  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
  述古之秘画珍图
卷四
  轩辕时
  周
  齐
  秦
  汉
  后汉
  魏
  吴
  蜀
卷五
  晋
卷六
  宋
卷七
  南齐
  梁
卷八
  陈
  后魏
  北齐
  后周
  隋
卷九
  唐朝上
卷十
  唐朝下

内容摘要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张彦远在书中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观点,这些观点影响了后世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势。
本书以清人张海鹏所刻的《学津讨原》本《历代名画记》为底本,再参以《王氏画苑》本、毛晋汲古阁的《津逮秘书》本、四库本,多种版本互校,择善而从。为了使译注尽可能准确,一方面根据原文的情况,不拘泥于直译或意泽,同时也参照了诸多前辈的学术成果,如日本人冈坟繁的《历代名画记译注》、
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等著作。

精彩内容
 上古时期,圣王知天命、应天理,则有龟甲文应验神灵,龙马图奉献宝藏。自有巢氏、燧人氏以来,均呈现此类瑞兆。那些光辉事迹被一一载入典籍,为后世所传颂。如伏羲氏从瑞光闪耀的荥河中找出的龙马图,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典籍图像的发祥;而黄帝在洛河中得到了神龟文字,才有了今天我们了解到的史皇苍颉仿其形而造文字的传说。此外,奎宿光芒四射,屈曲相连,形状似字画,主宰着人间的文辞局面;而苍颉有四只眼睛,可以通过仰望观察星宿的形状而获得启示,将大地上的虫鸟、乌龟等动物留下的足迹加以排列组合,从而创造出了各种文字的字形。由于苍颉善用各种事物的形象进行造字,使得掌管造化的神灵也难以继续保持其自身的神秘性,故上天降下谷物以表示赞扬;与此同时,也使得妖魔鬼怪不能再隐藏其身,故妖鬼带着仇恨悲哀在夜里哭泣。
尽管如此,当时的文字与图画并未出现分化,仍属于一体,那些象形造字的做法仍处于草创时期,还显得十分简单。因而还不能充分地将自己的意思传达出来,不久之后,即造出了独立的文字。当时,描摹的手法,也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看到的物象清楚地表达,于是独立的绘画便得以产生。文字、缨画的相继出现,无一不是天地、圣人的计策呀!据文字学书籍载,古代字体大致可分六种::一是古文,二是奇字,三是篆书,四是佐书,五是缪篆,六是鸟书。其中,鸟书一般是书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笔画一端之形如鸟
头状,由此可见,此字体与绘画属同一类型。到了汉末,大司空甄丰考证字体有六种书写方法:古文是孔子旧家壁中发现的书籍上的文字,奇字是古文的异体字,篆书是指小篆,佐书是秦代的隶书,缪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鸟书是幡信上所作虫、鸟
形状的字体。南朝刘宋的颜延之说:“图画承载的意义有三点:一是图画的原理,《易经》中八卦的形象便是此类;二是图画的知识,对文字的学习便属于这一类;三是图画的形状,绘画可归属这一行列。”同时,在《周礼·地官·保氏》中也讲到,在公卿士大夫子弟的教育中一定要选取六书的课程,并明确指出其中第三种为象形,这也是绘画的意思。由此可知,虽然文字与绘画的名称相异,而在本体内容上却是相同的。《周礼》说:保氏负责六书的教育。六书是指指事、形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等内容。这些均为苍颉所传的文字法则。到了有虞氏,他善于在官服上绘制纹样,于是凸显了绘画的独立地位和功效。
此时的绘画不仅有着鲜亮的色彩,而且在尊卑的象征
化方面也得到了深化。由此,礼乐更加开明,教化也
为之活跃,舜才会用谦虚的态度治理天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社会上出现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广雅》认为:“画,就是对形状大小的一种描摹。”《尔雅》中说:“画,是根据物体的造型而进行描画。”《说文》中以为:“画,本是‘畛’的意思,从字的下半部分笔画看,好似模仿田间小路的形状,而上半部分则仿佛是指代绘画的工具(画,繁体字写作畵)。”《释名》则说:“画,就是涂抹之意,在物体之上涂以各种颜色。”所以在钟鼎上雕刻图案,可以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识别能害人的妖魔鬼怪;而旗帜上所绘标志分明、清楚,就可以时刻起到严明纪律、完备国家制度的作用。当在神圣的宗庙进行庄严肃穆的祭祀典礼时,也将绘有图案的礼器并排陈列于神位之前。通过各觅绘画内容可以明确疆域范围,进而区分等级。再者,把那些尽忠孝义的人的肖像列于宫廷云台之上,并将那些战功卓著的大臣的画像置于麒麟阁内。他们都是世人的榜样与典范,大凡人都是看见善者就会不断警惕恶习,看见恶者便会在心中怀念贤善者。因此,绘画的作用就是有意留住有功
之臣的音容笑貌,以表彰其美德与伟业,而对其成功
失败也绘成图像,让过去的行事流传后世。当然,史籍中的传记能够很好地记叙前人们的事迹,但却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飒爽英姿,而诗歌颂集也能歌咏英雄的伟大,但却不能表达他们的品貌非凡。与此不同,绘画却能二者兼顾,将他们尽显眼前。所以,陆士衡曾说:“绘画的出现,可与《诗经》中雅、颂的内容相匹敌,与帝业的无限恩德相似。宣传事物的途径,没有比语言更好的表达方式,但要留形象传之后世,绘画则是最佳选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时期的曹植这样评论:“观赏绘画的人,看见三皇五帝的图像,无一不肃然起敬;看见夏、商、
周三代暴君的图像,没有不悲伤惋惜的;看见那些篡夺皇位的贼臣图像,无不是咬牙切齿;看见高风亮节
的仁人志士的图像,都废寝忘食;看见为国捐躯的忠臣的图像,无不昂首激奋;看见被放逐的忠臣、孝子的图像,无时无刻不为之感到惋惜;看到淫恶的男人与嫉妒心强的女人的图像,都一一避开;看见后宫妃子的高尚贤德,都高度嘉赏赞之。通过这些丑恶善美之事,可以看出,有借鉴惩戒作用的,正是绘画。”昔日夏王朝的衰败,是因桀王的所作所为过于暴戾,以致太史终古持国家图录投奔商朝。而殷商的亡国,也是因商纣王过于残虐,以致内史向挚将图录装载于车而归附大周。战国末燕国的太子丹诈降而献上国家图录时,秦王赢政欣喜万分而并未怀疑。汉时的萧何抢先夺取了秦宫的国土地图,并交给刘邦,使其能依图采取合理的御敌之策而取胜成为汉王。由此看来,古时图画之物是事关国家存亡的重要宝物,是治理叛乱的纪律纲领所在。就此而言,汉明帝在宫殿中绘制功臣肖像,起到了绘画特定的意义;而蜀郡学堂中绘有圣贤们的画像,意在劝说、警戒。此外,东汉马皇后虽然为女性,但在看了尧帝画像之后,尚且要鼓励自己的夫君汉光武帝做类似尧帝这样的圣贤君主;石勒虽然是野蛮的匈奴人,但看到自古流传下来的圣贤君主与忠臣、孝子的画像之后,在其心中也形成了忠孝的念头。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人们对绘画的喜爱会像迷恋下棋一样呢?这是因为它只不过是贤圣者用来教化人们的一个娱乐工具而已。
我常常因为王充那种没有见识的话而感到遗憾,他说:“人们观赏图画上所画古人,看到画上画着的古人,就像看到了死人一般,看这样的容貌还不如去关注他们的言行呢。昔日贤人所倡导和践行的思想与观念,在典籍中记载十分丰富,并且已发出璀璨的光辉,怎么会是墙壁所画的那样呢!”在我看来,他的这些无稽之谈,与那些嘲笑圣贤之道、侮辱圣贤之举把食物搁置耳后、将美妙的音乐吹给牛听,实在是没什么不同!
P9-1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