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旗狂飙--明清百年战争史(1583-1683)/一口气读完中国战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八旗狂飙--明清百年战争史(1583-1683)/一口气读完中国战史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7.42 4.8折 36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顾晓绿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44250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3655431

上书时间2024-01-1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以历史为依据,用事实做考量;一部不可错过的中国战史图书,把我们带回那段天下动荡,刀戈四起的时刻,领略各方领主的智勇博弈。
顾晓绿所著的《八旗狂飙--明清百年战争史(1583-1683)/一口气读完中国战史》将首次采用西方年鉴学派的理论,全面展示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对抗和博弈,为读者深入解读期间种种高层决策背后的考量。

作者简介
顾晓绿,本名顾志慧,江苏南通人,青年军事历史学者,省作协会员,已出版《一言难尽:1912—1949民国映画》《南京保卫战1937》等书。

目录
第一章  统一女真
第二章  萨尔浒
第三章  决战辽东
第四章  宁远之战
第五章  大清帝国
第六章  战松锦
第七章  八旗入关
第八章  定鼎中原
第九章  灯灭

内容摘要
 顾晓绿所著的《八旗狂飙--明清百年战争史(1583-1683)/一口气读完中国战史》讲述,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
各部的征程。其后又以“七大恨”为由发布讨明檄文,正式展开了与明帝国争雄辽东的战争。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承大汗之位,采用更为灵活的外交手腕和战略战术,最终瓦解了明帝国在辽东的统治。
而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中原大地的百万饥民揭竿而起,大明帝国的命运进入了倒数计时。有人说,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也许中国也会走向资本主义革命的道路,但历史不容假设。

精彩内容
 女真,又作女贞。史载,其族源自距今三干多年前的肃慎,他们发源于今长白山以北、东临大海的黑龙江流域,以精于弓箭制造而闻名。据传,早在舜的时代,就曾向中原王朝进献“楛矢石砮”,至周武王、成王、康王时期,肃慎也曾派使者朝贺。因而,由于同中原王朝联系频繁,所以当时的人认为肃慎与燕、亳同为周王朝的北方领土。
到了汉代,肃慎在史书中多作挹娄,但有时仍作肃慎,当时挹娄诸部均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首领,一度受到扶余的支配。三国时期,挹娄摆脱了扶余的控制和阻隔,重新同中原王朝取得了联系。他们所贡献的除“梏矢石砮”外,又以“挹娄貂”而闻名。在晋朝之后,北朝史书又改称其为勿吉。在这一时期,扶余因常年遭受鲜卑攻击,国力渐至衰败,最终被棘羯所灭。此后,靺鞨又先后臣服于高句丽和唐朝。
又因为靺鞨最初位于中国东北部最北的“黑水”(今黑龙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史载:黑水靺鞨,位于靺鞨诸部的最北,“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而《金史》中则记载唐时“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日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
起焉”。由此可见,女真人的族源为肃慎、勿吉等部族,而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时。从《金史·世纪》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日粟末部,日伯咄部,日安车骨部,日拂涅部,日号室部,日黑水部,日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棘羯,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总章元年(668),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亡高句丽后,在征服高句丽,安抚册封渤海、契丹、奚、靺鞨、室韦等民族的基础上,大唐在辽东先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营州上都督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
室韦都督府等。以都护府、督都府、州、道等行政体制对辽东进行行政管理,开发建设辽东。
也就在这个时候,黑水靺鞨开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并于则天顺圣皇后天授二年(691)末与大唐发生军事冲突,但被武周靺鞨籍将领李多祚击败。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辽西契丹族突然叛唐,史载:“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奔之路,使其腹背受敌,处于唐和突厥的夹击之中,扭转了唐对契丹作战最初的被动局面。同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契丹在初胜唐军后即向辽东大举进攻,据《新唐书·许绍传》载:“方围安东,胁令(许钦寂)说属城未下者。钦寂呼安东都护裴玄日:‘贼朝夕当灭,幸谨守!’贼怒,害之。”辽东形势危在旦夕,时任辽东都督的高德武挺身而出,“以数百之兵当两万之寇”,“破逆贼孙万荣斩十有余阵,并生获夷贼一千人”,高德武挫败了契丹进据辽东的企图,此后唐朝联合突厥,最终平定了契丹叛乱,“契丹余众不能立,遂附突
厥”。
而契丹叛乱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便是渤海国的建立。史载:“渤海辣羯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高丽既灭,祚荣率家属徙居营州。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靺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尽忠既死,则天命右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讨其余党,先破斩乞四比羽,又度天门岭以迫祚荣。祚荣合高丽、秫羯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属契丹及奚尽降突厥,道路阻绝,则天不能讨,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又有“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大祚荣并不愿意卷入唐与契丹之间的战争,而是选择了东奔远迁、远离战祸之路。武后在击败契丹后,曾派军对棘耦进行征剿,但却被大祚荣战败。由此,大祚荣得以在东北立足。这是高句丽灭亡后唐东北边疆的最大变局。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安东都护府迁治平州。
以前安东府治所虽数次迁移,但都未离开辽东,这一
次迁移到内地,很显然是因为辽东渤海国的崛起。渤海国建立后,唐朝在辽东仍有相当力量,而之所以没有再次征剿,主要由于大唐将主要兵力用于对突厥、
契丹作战。而大祚荣虽然迫于形势通使突厥,但仍然倾向归顺唐朝,如大祚荣就以武后所赐封号“振国公”为号,并且仅满足于“保阻以自固”,对唐辽东地区并无野心,因此中宗即位后,唐与渤海的关系很快有了改观。《旧唐书》载:“中宗即位,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祚荣遣子入侍,将加册立,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使命不达。”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唐朝遣郎将崔新从海路前往辽东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正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P2-P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